嘉善县魏塘镇老照片明宣德五年1430

HZM

魏塘镇古城地图

嘉善老城墙

明正德五年(),知县胡洁为保居民安堵(安居),在魏塘日晖桥之东建宾旸门,太平桥之西建平城门,以备启闭之用。

明嘉靖三十三年()为防御倭寇,吏部侍郎赵文华督师嘉善,抚台王抒与知府刘悫议奏请朝廷筑城,获批准。县内使用徒工1万余名,征发民户余人督工。

是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建成水城门5座,旱城门4座,月城丈,望楼4座,水城门旁台5座,墩台12座,窝铺36间,筑雉碟个,周围丈。城高3丈,阔2丈,濠阔6丈,周于城。筑城占地亩,化银.9两。

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代历任知县多次维修加固。解放后拆毁,现西南角尚存有不足百米尺长的一段。

嘉善县名的由来,正是取‘嘉兴’的‘嘉’字和‘迁善乡’的‘善’字而成。

根据《嘉善县志》记载,明宣德五年为年,建县的公历日期为4月20日,这一天为县的建县日。

嘉善炮台口位于嘉善县城魏塘镇的北边,是国道东、西去向的必经之地,也是嘉善的一大门,它的位置一点也不偏,从炮台口到市区的道路只要二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民国嘉善日报社民国时为嘉善日报社。照片中洋房即嘉善日报社,右侧建筑是救火会。

亭桥河在两建筑之间。地址在中山路亭桥路西北转角处。

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阳)

嘉善西水城门。地址在中山路西城河路南。

照片摄于年(提供者:嘉善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

名吉祥桥,在大胜寺前,跨华亭塘(市河)。元至正间张巨山建。

年国民党败退时,败军敲诈百姓未果,恼羞成怒,炸桥泄愤。

地址在马路口桥东50米处。

位于城内慈云寺侧。俗称藏经塔,三国时东吴建。塔身砖砌,因年久失修,于年建体育路时被拆除。地址在体育路中山路北。

嘉善北城门明嘉靖三十四年()建嘉善城。历经修建,年拆除。

地址在体育路解放路北。照片摄于抗战初期

(提供者:嘉善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

嘉善北城门明嘉靖三十四年()建嘉善城。历经修建,年拆除。

地址在体育路解放路北。照片摄于抗战初期

(提供者:嘉善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

旧名刘公墩,明万历二十六年知县余心纯筑土建真武殿和文昌阁,沿堤植柳,阻北流水势。

崇祯间钱继振、曹尔堪等每月会文于此,曰“八子会文”处。

地址在环城北路体育路东南。

孔庙北有巘山,上有仰高亭,图中操场后为巘山,年拆除,地址在嘉善第二高级中学操场北。

孔庙状元桥明宣德五年()大理寺卿胡槩相宅,义民陆坦献地,七年知县郑时建。

历代有修缮。已拆除。学子在孔庙状元桥前合影。

地址在今嘉善县第二高级中学门口。

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供者:朱宏洲)

在罗星台右,名康济桥,一名新桥。明知县李调元建,康熙间重修。横跨市河。

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地址在施家路桥东60米处。

瓶山

在县治西南。宋代为官酒库。后禁酒,弃瓶盎积成土堆,高七丈。

年,瓶山被铲平。地址在体育路瓶山街段。

照片摄于年6月7日,嘉兴县业余文艺演出团在嘉善留影。

(资料来源《嘉善资讯》)

东城外,汪澜一泻,形家谓之不利于邑。

嘉靖三十四廿,邑令王察言募民筑墩以阻东流水势,名罗星台。

万历初年李自华建关帝殿于台上。咸丰十年,遭兵摧毁,恢复后,次第重修。

坐东向西,门外临河为古银杏树。

年拓宽河道而拆除。地址在施家路桥南堍东60米处。(嘉善县档案馆)

泗洲塔

泗洲塔,又名“吉祥圣寺塔”、“大胜寺塔”,位于县城东门外大胜寺内,大殿前侧,寺有大钟,声音洪亮。

宋淳熙十四年(),由佛门弟子清梵受泗洲和尚的示兆而募建此塔。

塔身六面七层,朱椽碧瓦,翘角飞檐,总高约20多米,顶尖的葫芦呈倾状,遇大风能随风旋转。

市河日晖桥东段。民屋鳞次栉比,倒映水中。

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朱坚摄

市河上官塘段。

这里原有座上官塘桥,横跨市河,连接西门大街和上官塘之间,为魏塘一景。

照片摄于年。朱坚摄

市河卖鱼桥段。河上的运输船舟楫往返。

照片报于年。王建超摄

市河日晖桥东,原嘉善酿造厂段。还能见到摇橹的乌篷船。

照片摄于年,金身强摄。

妇女在石河桥洗衣服的场景。

照片摄于年。朱坚摄

亭桥路嘉善一中教工宿舍段。

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阳

亭桥路慈山段。

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供者:周向阳

解放路老汽车站段。沥青路面。地址在解放路车站路西南。

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阳

三官塘桥位于魏塘镇南门外,南北向跨越在原护城河上。

明万历二年()知县李仕华等人倡仪建桥,翌年落成,取名见龙桥,万历四十四年()桥南建三官塘小庙,改称三官塘桥,清咸丰十年()毁于兵乱,同治七年()邑人许经帮等募资重建三官塘桥。

单孔石结构拱桥,桥长32米,高7.5米,宽2.8米,净跨9.6米。两侧栏高0.47米,桥顶栏板形如坐椅,外侧镌有桥名:“三官塘桥”。

桥的拱顶龙门石有团花浮雕。桥两侧各有楹联,东首为:南极星临快驾长虹以康济;东升日丽请留司马之名题。

西首为:名署见龙即此卜当阳盛事,桡通昼鹢恰喜沾活水来源。

桥的南堍31级,北堍34级;各铺一平台,延缓陡势。

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塘镇社会主义宣传队走上中山路宣传的场景。路面用砖铺成。

地址在中山路花园路东。照片摄于年。提供者:金身强

中山路上的宣传队。水泥路面。照片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供者:管玲缇

现在的中山路街景。下面转载一篇介绍中山路变迁一文。值得一读!

嘉善县前街的变迁

作者:虎斋

明宣德五年()设置嘉善县,定治于魏塘。翌年,在寺弄东、浦寺西,宽广的中心地域建筑雄伟宏大的县衙门。

明朝正德五年()在日晖桥东筑宾旸门,太平桥西筑平成门,日启夜闭。嘉靖三十三年()为防倭寇,奏准建造县城,经一年多施工建成占地亩、周围丈,东南西北陆门四座,水门五座,像模像样的嘉善县城,从寺弄口延至东城门口,取名县前街。

聪明善良的嘉善百姓,在县前街道路两旁,除已建造好具有照墙头埭钟楼大门、大堂、二堂、各式办公审判用房、食堂、宿舍共一百余间的整齐县衙以外,县内名士还建起魏家牌楼、魏家祠堂、丁家祠堂、程家祠堂、状元坊等大型建筑,富户也造了曹家大宅、张家大宅,多类商铺更是鳞次栉比建造起来,特别自上海开埠以后,许多洋货输入县前街,洋油、洋钉、洋烛……杂用百货、布匹、鞋袜、香烟、洋灯等舶来品县前街都有销售,再加上还造起城隍庙、杨王庙、文庙等,县前街成为一条规模宏大、最整齐繁荣热闹的主要通衢。

几百年来,县前街变化巨大,原为小鹅卵石砌成的拳石路面,至清朝嘉庆年间改成上铺整齐条石、下有下水道相通的条石板路面。此后,县前街不断改变,路名也渗入了代表权力转移的因子。

和尚行善修大道县前街原为用小鹅卵石嵌砌而成的拳石路面,经三百多年的人行车碾,渐显凹凸不平。人行叫苦不迭,县内普明寺和尚超凡(本名周显椿,海宁县硖石人),以当时最高尚的慈善行为游行,募化十年,集得部分贷款,又得到知县万相宾资助,动工将鹅卵石路改成条石路,上覆长形条石,下铺下水道相连,县前街终成坦途。和尚行善修大道,百姓人人称赞,功德无量。

日寇罪恶,县前街败落年11月5日,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为了占领南京,日寇必须夺取枫泾、嘉善抢占沪杭铁路和苏嘉铁路。

因此,对嘉善县城实行轰炸。早在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内花园弄陆家桃园,炸死1人、炸伤1人。至11月8日、9日,日军进攻枫泾,出动多架飞机,对嘉善县东起王家弄、西至费家桥投弹数百枚,炸毁房屋多间,炸死炸伤居民数十人。

11月13日,日军飞机又把嘉善县政府(原县衙门,后修为人民广场)炸成一片废墟。

年11月15日,县城沦陷,嘉善百姓四处逃难,全城十室十空。

此后八年,日寇盘踞城内,在花园弄驻宣抚班(担负领导汉奸政府)和日军小队,在下塘费家大宅成为日军宪兵队,烧杀抢劫无恶不做,还在县城东西城门口派兵站岗放哨,老百姓进出还要鞠躬行礼,出示良民证,因此城内百姓纷纷外迁,或搬至城外亲戚家,县前街一片凄凉,老百姓说“连鬼都找得出来”,成了败落的县前街留在百姓心中。

汉奸县长黑贪心县前街最大的一次变化出现在抗战期间,自从年11月15日嘉善沦陷后,民国政府就逃离境外。

县内一批人就在11月18日成立了“嘉善县治安维持会”为日军服务,后改为县公署,署址设在文庙内。南京汪伪政府成立后,改为嘉善县政府,设县长,嘉善县竟成为汪伪政府控制区的五个实验县之一,如当时浙江省汪伪省长派他的女婿胡弘玑当嘉善县县长。(抗战胜利后,胡弘玑曾被法办关在嘉善县看守所内,直到年嘉善解放看守所犯人转由嘉善县人民政府公安局管理,胡弘玑后来病死。)

年2月,派来了北平人葛玉龙当县长,据说他是从嘉兴县长任上派来的,嘉兴建国路当时就由他建造扩建,所以葛玉龙一到嘉善,就依仗侵略军的势力,提出了两个重大的建筑工程,一是在城内杨王庙旧址造一幢三层楼和大会议场的叫“大礼堂的洋房”;二是再拓建县前街,从寺弄延至北门接上善西公路,让日军下乡扫荡便于行汽车等。

将县前街2.5米的条石路道拆掉,拓宽至8米,中间筑小安全岛,两边车道为3米,留各边2米的人行道,全部用砖头竖立砌成。

据老百姓说,每天利用日军淫威,提人拉夫拆墙搬砖,谁知这一工程却藏着葛玉龙县长的“黑心”,他一面拆庙拆房造洋楼拓大道,一面将县前街原铺好的条石用船装到外面倒卖,将钱揽入私囊,还把县前街改成“善兴路”。年,日军投降,民国政府回归,又将“善兴路”改成“中正路”。

人民当家修新道年,嘉善解放,嘉善县人民政府“大礼堂洋房”办公,把“中正路”改为“中山路”。

年起,将中山路砖砌的路面全部拆掉,改为混凝土的路面,废掉路中的安全岛,还将路面拓宽至18米,车行道为8米,各面留5米为种植法国梧桐绿化和人行道,向西并入学西大街和学东大街,向东延至马路口,总长从米延长到米,成为嘉善最宽阔的道路。

“文革”期间,曾将中山路改称东方红大街,稍后复称中山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山路上岸,逐渐建造起影剧院、电影院、二轻大厦、商业大厦等现代化房屋;下岸紧靠市河,留地较狭窄,城建部门将西起卖鱼桥至东面马路口改建为绿化景观带,中山路建成为县内东西方向最为通畅的公交道路。

历史沧桑数百年,县前街正是一面镜子,在老百姓的心中留着深深的印象。

本《篇》图片和文字均摘自网络。作为一名老嘉善人能把这些照片和资料汇集在一起,与大家共享,这是一件幸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