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俗话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九坛八庙一口钟……"的说法。九坛八庙指的是京城九坛和京华八庙。九坛,即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诸坛,这些都是明清帝、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八庙,即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一口钟指的是大钟寺的钟王永乐大钟。《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开头便说:
三皇五帝道功崇,
历代君王懋建中。
虽是乘除抚人世,
莫非兢业代天工。
其意是说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伟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业之功。虽然世事消长引发朝代更替,但是帝王们没有不兢兢业业、代天职事的。这首诗既是对古代帝王的歌功颂德,也是对其历史作用的肯定。
历代帝王庙既然是庙,却既无佛也无道,而中华位帝王、80位文官武将是这里的主人。从三皇五帝到孔明岳飞,甚至中山先生大行后亦在此祭祀。如今这里认祖归宗者络绎不绝,尽管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早已如夕阳般隐入夜空。但炎黄子孙没有忘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在北京西城区二环路以内,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到西四十字路口的阜成门内大街,全长不到1.5公里,道路两侧,分布众多古迹,涵盖元明清各朝,时间跨度多年。这儿有建于元朝的妙应寺白塔,有清代古建筑广济寺,有夹在两寺之间,兴于明清的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号)。庙里有红墙黄瓦,有碑亭钟楼,有参天古树,有皇帝御匾,有"九五至尊"的景德崇圣殿。虽不似紫禁城般金碧辉煌,红墙宫里万重门,却有着隐秘于市井中的神秘,几百年来,凝聚着宗教祭祀、怀念祖先的史脉。而这座历代帝王庙,在全国只此一家,这与它的皇家背景有莫大关系。从地位上说,历代帝王庙与明朝皇帝祭祀自家祖先的太庙和祭祀先圣孔子的孔庙是平起平坐的,因此这三座庙又合称为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此庙有四大怪:"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这个顺口溜的主人,正是历代帝王庙。这座庙宇从用途就确实有个性,虽是庙宇建制,但既不供奉佛祖,也不崇拜三清,而是供奉着自三皇五帝以来的一百余位帝王,以及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将。在中国众多的庙宇中,这可是蝎子拉屎一一独(毒)一份。按庙宇规制,在主殿前应东建钟楼,西建鼓楼,而此庙有钟没有鼓又是何意?,只取晨钟,舍弃暮鼓,含有让死去的帝王在天上得到永生的寓意。如今来到帝王庙门前已是青砖满地,一片坦途。但在当年这里是并列着三座石桥,桥下并无河流,至于石桥,年马路扩建时被拆除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历代帝王庙,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于洪武六年(年)在南京修造的,祭祀三皇五帝与部分开国君主共17人及配享贤臣32人。后来燕王朱棣起兵夺权,明朝的国都便迁至北京,但历代帝王庙却还留在陪都南京。此后从永乐朝一直到嘉靖初年,每逢祭祀历代帝王,或是遣官去南京帝王庙,或在北京先农坛与"五岳四渎"同祭,既不方便又不够庄重。嘉靖九年(年),喜欢制礼作乐的嘉靖皇帝接受官员廖道南的建议,由工部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原保安寺旧址另建新庙。两年后,气势恢宏、规模庞大的历代帝王庙竣工,当年秋季,嘉靖皇帝还亲临新庙举行祭祀大典。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祭祀的帝王从原来的17人增至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位。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只设牌位不塑像。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次祭祀大典。
早在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就记载了凡"法施于民"、或"以死勤事"、或"以劳定国"、或"能御大灾"、或"能捍大患"者,都应祭祀,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等,都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不入祭祀者有秦始皇、晋武帝、隋文帝,像施暴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称千古第一帝,也排除祭祀之列,原因就是"功德有亏","故斥而不兴",以效后君。
帝王庙为何冠以"历代"二字,大有学问,体现了创意者的大智慧、大格局、大一统的思想。
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创建历代帝王庙的背景,当时,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如何稳定大局,缓解矛盾,形成共识,中华帝系与元朝相互关系,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朱元璋的睿智在于,他以文化祭祀为切入点,在南京创建历代帝王庙,集中入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既体现了华夏、汉民族大一统王朝开国帝王的主体地位,也认可元朝为中华正统,让忽必烈同享崇祀,对缓解汉蒙矛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它是皇家级的建筑物。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从布局设计上它有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从南往北数,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后是庙门,再往里是景德门,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
中轴线上的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易经》里说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中,正殿往往处在中心位置。历代帝王庙的布局中心是景德崇圣殿。它的屋顶是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顶,使用黄琉璃瓦。
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神位供奉在景德崇圣殿内。这座正殿的等级规格与故宫乾清宫相同。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历代功臣名将的神位按"文东武西"的布置,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东西配殿为宽七间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雕刻精湛。
景德崇圣殿处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大殿中共分七龛供奉了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位帝王牌位。
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其中,关羽单独建庙在西跨院,成为奇特的庙中庙。历代帝王庙中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壁画、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孔庙等建筑虽然都是始建于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构件不多,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构件的极为少见。
清朝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曾经六次亲往历代帝王庙祭拜。乾隆五十年仲春,即公元年,七十五岁高龄的乾隆还在那里写下了自己对帝王们的评价和执政心德。历代帝王庙为什么让乾隆皇帝如此重视,甚至说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话。从乾隆三年到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一遇到什么事,就喜欢往历代帝王庙跑,每次去了感慨万千,总要赋诗一首,或者刻写碑文。他还把东晋、南朝、北魏、五代十国的皇帝,唐宪宗、金哀宗、明建文帝和崇祯皇帝加进去祭祀。乾隆三年,清朝各地灾难频发,二十八岁的皇帝第一次亲祭帝王庙,作诗一首说:"志曾希舜禹,心媿作君师。"之后,乾隆皇帝几次修缮历代帝王庙,甚至将景德崇圣殿的顶瓦换成了皇宫用的黄色琉璃瓦,室内雕梁画栋,镌刻金龙。乾隆皇帝第三次祭拜帝王庙的时候,写下了《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和《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并镌刻在石碑上,在帝王庙西南碑亭处可以见到。
后来,乾隆帝又以祭祀名单未能完全领会康熙圣意为由,做了些许调整。康熙祖训上说,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不应入庙享祀,可偏安之国者,"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北魏、前后五代的帝王,是不是违背了圣祖的初衷?在乾隆看来,中华的治统序列就像一条没有中断的线,传承有序,一以贯之。"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朝代更替,战争频仍,但中华统绪并没有断绝,后为北宋所承袭,无论是正统王朝还是"偏安之国"的帝王,都不应被忽略。另外,受祖训影响,乾隆认为东汉之亡非亡于汉献帝,汉桓帝和汉灵帝负很大责任,因此命将后两位神牌移除,又念及唐宪宗被毒死和金哀宗国破后自缢而死,并非源于两人无道失德,为其正名,准予入祀,乾隆五十年(),历代帝王庙的入祀帝王人数最终确定下来,共位,此后未有更迭。从祀名臣79人,加上西跨院关帝庙单独祭祀的关羽,刚好80位。
主祀的位帝王:
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五帝时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夏:禹王、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
商:商烈祖成汤、太宗、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
西汉: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
三国:昭烈帝。
东晋: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文帝、哀帝、简文帝。
南北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后唐:明宗。
后周:世宗。
辽:太祖、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
金: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
元: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
明: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
从祀的79名文臣武将:
三皇时代:风后、仓颉、力牧。
五帝时代:夔、伯夷、皋陶、龙、伯益。
商:伊尹、傅说、仲虺。
周:召公奭、毕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周公旦、吕尚、吕侯、方叔、尹吉甫。
汉:张良、曹参、周勃、魏相、萧何、陈平、刘章、丙吉。
东汉:邓禹、耿弇、冯异、马援。
三国时代:诸葛亮、赵云。
唐:房玄龄、李靖、宋璟、郭子仪、许远、李晟、裴度、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张巡、李泌、陆贽。
辽:耶律曷鲁。
北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彦博、吕蒙正、寇准、范仲淹、韩琦、司马光。
南宋:李纲、韩世忠、文天祥、赵鼎、岳飞。
金:完颜宗翰、斡鲁、完颜宗望。
元:穆呼哩、布呼密、巴颜、托克托。
明:徐达、常遇春、杨士奇、于谦、刘大夏、刘基、李文忠、杨荣、李贤。
中国历史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有争议)
商朝: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有争议)
周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年
秦朝:公元前-公元前年,前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楚汉相争: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7个月
西汉:公元前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年
三国:公元-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年,分为西晋(-年)、东晋(-年),共计:年
南北朝:公元-年,共计:年
隋朝:公元-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年,唐高祖李渊,共计:年
五代:公元-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年,分为北宋(公元-年)、南宋(公元-年),共计:年
元朝:公元年-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年
清朝:公元-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年
西跨院的关帝庙是历代帝王庙的"庙中庙",为何一员武将能够享受在历代帝王庙单独建庙,被尊为"关圣帝君"的待遇?这与清初诸帝的关羽崇拜有关,满族尚武,对战神关羽崇拜有加,将其视为清朝保护神。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关帝庙遍布城乡各地,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关帝神像。据《京师乾隆地图》载,当时北京城内专祀关帝和以关帝为中心的庙宇累计达座,几乎占城内全部庙宇总和的1/10,其香火甚至超过了同为"圣人"的孔子,享受帝王级待遇的关羽在乾隆年间出现在历代帝王庙里也就不意外了。关羽(?—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麋芳、士仁都背弃关羽。同时,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谥曰壮缪侯。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生前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但最为世人所知的封号是曹操加封给他的"汉寿亭侯"爵位。西蜀后主刘禅在关羽去世后,给其谥号是"壮缪侯",直到宋代时,关羽才始称王,是被宋徽宗加封为"义勇武安王"的,从此以后的南宋、元、明、清代,累世对关羽均有加封,到清末的时候,光绪皇帝给关羽的封号已长达26字,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前人有题关帝庙的对联曰: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歴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謂蕩乎難名。
东跨院是《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集中展示姓氏文化的来龙去脉。姓名本是个人形象的一个识别符号。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然而,您却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内涵。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位先贤,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与三皇五帝有没有关连?对多数人来讲,都是饶有意思的待解之谜。
《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八位古帝为主线,展陈由他们衍生出来的个姓氏,介绍各姓的始祖(含远祖和先祖),门匾堂号,厅室楹联,族姓郡望,异姓联宗,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心的历代帝王庙内举办《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有助大家在寻根问祖中,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认同和理解。百姓一家,根在华夏!姓氏追根溯源:
系自炎帝:姜、吕、丘(邱)、柴、丁、高、许、卢、谢、崔、申、雷、易、连、向、习、龚、纪、方、章、岳、焦、齐、贺、饶。
系自黄帝:任、张、王、周、吴、郑、杨、郭、贾、蒋、蔡、毛、薛、韩、何、于、邵、魏、康、冯、吉、汪、余、郜。
系自少昊:金、秦、赵、马、梁、徐、黄、江、李。
系自颛顼:祝、曹、朱、董、陆、潘、温、苏、顾、严、费、楚、夏、曾、白、罗、龙、庄、熊、叶、彭、钱、沈、程、司马。
系自帝喾:汤、宋、萧、孔、戴、林、武、邓、傅。
系自尧帝:伊、祁、陶、唐、刘、杜、范、房、红。
系自舜帝:姚、虞、陈、胡、田、袁、邹、甄、孙。
堂号追根:
实践证明,姓氏郡望堂号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寻家世源流,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笔者依据当今中国个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列顺序,列出各姓堂号(祠堂的名号)均以郡望堂号为准,一姓一个。若该姓有多个郡望堂号者,只取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以供寻根者参考。
01李:陇西堂;02王:太原堂;03张:太原堂;04刘:彭城堂;
05陈:颍川堂;06杨:关西堂;07赵:天水堂;08黄:江夏堂;
09周:汝南堂;10吴:吴郡堂;11徐:东海堂;12孙:太原堂;
13胡:淮阳堂;14朱:吴郡堂;15高:渤海堂;16林:西河堂;
17何:东海堂;18郭:汾阳堂;19马:扶风堂;20罗:豫章堂;
21梁:安定堂;22宋:京兆堂;23郑:荥阳堂;24谢:洛邑堂;
25韩:颍川堂;26唐:晋阳堂;27冯:颍川堂;28于:邗城堂;
29董:陇西堂;30萧:兰陵堂;31程:安定堂;32曹:济阳堂;
33袁:陈郡堂;34邓:南阳堂;35许:许昌堂;36傅:清河堂;
37沈:汝南堂;38曾:鲁国党;39彭:大彭堂;40吕:南阳堂;
41苏:河内堂;42卢:范阳堂;43蒋:蒋乡堂;44蔡:济阳堂;
45贾:武威堂;46丁:济阳堂;47魏:钜鹿堂;48薛:河东堂;
49叶:南阳堂;50阎:天水堂;51余:新安堂;52潘:河南堂;
53杜:京兆堂;54戴:谯国堂;55夏:会稽堂;56钟:颍川堂;
57汪:平阳堂;58田:北平堂;59任:任城堂;60姜:东齐堂;
61范:高平堂;62方:河南堂;63石:渤海堂;64姚:吴兴堂;
65谭:弘农堂;66廖:汝南堂;67邹:范阳堂;68熊:钟陵堂;
69金:彭城党;70陆:河南堂;71郝:太原堂;72孔:东鲁堂;
73白:南阳堂;74崔:清河堂;75康:京兆堂;76毛:西河堂;
77邱:河南堂;78秦:天水堂;79江:江陵堂;80史:京兆堂;
81顾:会稽堂;82侯:上谷堂;83邵:博陵堂;84孟:平陵堂;
85龙:武陵堂;86万:扶风堂;87段:武威堂;88雷:冯翊堂;
89钱:彭城堂;90汤:中山堂;91尹:天水堂;92黎:京兆堂;
93易:济阳堂;94常:太原堂;95武:太原堂;96乔:梁国堂;
97贺:河南堂;98赖:颍川堂;99龚:武陵堂;文:雁门堂。
庙的东南部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筑,另有钟楼一座。庙门庄严气派,门前两座下马碑和巨大的红影壁。下马碑上有汉、蒙、满等文字刻有“官员人等在此下马”,显示着历代帝王庙的威严和尊贵。历代帝王庙的现状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历代帝王庙现存御制石碑共四通,均配有碑亭,分列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以外观而言,四座碑亭外形相仿,皆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外檐金龙和玺彩绘。亭内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面,均体现了皇家的最高等级。从年代而论,除东南碑亭为雍正时期所建,剩下三座皆为乾隆时期所立。在这四通御碑中,唯有正西碑亭内石碑略有不同。因其碑身光滑如镜,并无半字镌刻,又称"无字碑"。下面就来说说历代帝王庙中的"无字碑"。
当我们走进历代帝王庙的正西碑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碑额上浮雕的巨龙。龙头前探,龙尾向东翘起,居高临下,威武异常,似有向下俯冲之感。碑身与碑额为一整体,通高6.2米,碑身光滑无字。碑趺所用造型并非常见的赑屃,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龙"的造型,亦可称为"龙趺碑"。该碑趺体量硕大凝重,雕工细腻,造型生动。龙身满覆鳞甲,腮边鬣毛飘逸,两眼怒目圆睁,四肢刚劲有力。龙身周围还用浮雕手法雕刻山石,与地面海水纹饰相呼应,取江山社稷之意。碑趺下有青白石水盘,雕有海水江崖图案。水盘四角漩涡内分布鱼、鳖、虾、蟹,四周水浪中还雕有数只瑞兽,在浪花中若隐若现。
关于历代帝王庙中"无字碑"的营建年代和建造过程,现存《内务府奏案》中有详尽记载,转述如下:乾隆五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大臣和珅、金简、福长安等人得旨,乾隆皇帝要在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东、西两边各建造一座碑厅。以今人理解,树碑的目的是为了立传扬名,昭示功德,但"无字碑"究竟为何无字,千百年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乾隆皇帝为何要在历代帝王庙中立此"无字碑",现暂无史料可供解读。但回顾乾隆皇帝与历代帝王庙的点点滴滴,我们不妨推测,乾隆皇帝可能存在以下用意:
其一,从庙貌观瞻出发。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曾对历代帝王庙进行大修。在这次修缮中,大殿也就是景德崇圣殿顶瓦由黑色更易成了黄色,使得庙貌更加庄严、肃穆,彰显皇家气魄。西侧御碑与东侧御碑遥相呼应,故而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庙宇格局。
其二,乾隆皇帝在其晚年所作的诗文中提到,历代帝王庙入祀的帝王中,值得效法的少,引以为戒的多,还多次强调了对于朝代兴衰的借鉴与警惕。乾隆皇帝可能有将"法戒"思想注入御碑的想法,正所谓"百年人物存公论,青史他年有定评",对于庙内入祀帝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其三,乾隆皇帝一生7次亲祭历代帝王庙,4次撰写碑文,5次赋诗,并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大历史帝王祭祀观。乾隆皇帝认为自己对历代帝王庙的贡献很大,经自己调整过的历代帝王庙已属完美,无需后人再作更易,以"无字碑"为历代帝王庙画上句号。若乾隆皇帝有此用意,那么历史恰巧与他所期望的一样。自乾隆之后,历代帝王庙并无太大变动。
历代帝王庙除了"四大怪"、"庙中庙"、"无字碑"的故事外,还有"牌楼移"的故事:
年12月,同一地点、连续发生的三起交通事故,引起了北京市交通部门的重视。这三起事故都发生在"景德街牌楼"附近,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也使牌楼受到损坏。勘察、鉴定的结果是"景德街牌楼"妨碍交通,酿成了事故。在古代文明和现代交通工具发生碰撞、两败俱伤之后,"景德街牌楼"开始面临被拆除的境遇。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崇拜者,梁思成对"景德街牌楼"始终充满赞誉:"牌楼装点着城市景观,从它的东面向西面望去,有阜成门城楼的依托,晴天时可看到西山,尤其傍晚日落时特别美。"年夏天,"景德街牌楼"在阜成门内大街的历史走到了尽头。但牌楼是精品,政府采纳了梁思成的建议,拆下来的构件,找个地方保护了起来,叫异地保护。为此,梁先生痛苦了很多天。
年年底,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的修复人员,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重新修复、安装"景德街牌楼"。而此时,"景德街牌楼"的大量构件,在古建筑博物馆的仓库中,已整整蒙尘了50年。
年12月,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馆,复原后的"景德街牌楼",也以新的姿态,被安放于博物馆宽敞、明亮的大厅中。按照原初的修饰风格,"景德街牌楼"的正面进行了重新绘制,而牌楼的背面,则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貌。一正一反,彩色缤纷与古老悠远并存,即保留了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彰显了日新月异的现代气息。昔日的城市景观再现,遗憾的是再现于博物馆中。
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对联:
治统溯钦,承法治兼资洵哉,古可为鉴。
政经崇治,嗣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