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浔州府文庙

白癜风扩散 http://baidianfeng.39.net/bdfyy/210816/9319802.html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

文庙,古代的州县之地,特别是汉地流官之处,最少会建有一座。大一级行政治所所在的地方,还会建有两座等级不同的文庙。

就像到了明清时期,桂平县城作为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所以,又有浔州文庙和桂平县文庙之分。当然了,由于地方时代的发展,曾经在桂平城中的浔州文庙和桂平县文庙已经无影无踪了,不提,也没几个人知道了,只剩下故事在古籍中默默的流传。

文庙是什么地方呢?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笼统来讲,在地方可以说是孔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祭祀孔子一般都在这里进行。

但在时代发展中,文庙又称之为学宫。是地方的科举教育的重要场所,科举学子也在这里学习。再通俗点,就是地方的高等级学校(科举),是地方的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吧,在地方,文庙叫孔庙也好,叫学宫也罢,反正最主要的是一个承担本地教育功能的地方。

清乾隆期·浔州府学(文庙)

在桂平县地界上,曾有两座文庙,这两庙的历史发展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说说等级比较高的那座,浔州文庙的故事,桂平县文庙的故事改天再介绍。

浔州文庙,后来一般也叫浔州府学(本文以这后来名为代称),始创建于何时呢?据本地地方志《浔州府志》记载,始于宋庆历元年(年),说是由京兆(西安)杜应之任浔州州守时所创立。

京兆杜氏在宋代的时候可算是一个“名门望族”了,是个很有名的大家族,那这家族的杜应之为什么被任命到边远的浔州当州守呢?现在查不到相关记载,反正浔州府学的故事由他开启了。

本地《浔州府志》说,杜应之来到浔州任州首,就马上巡视州治周边,他看到州治有祭奉孔夫子的地方,叫先圣祠。但他看到的先圣祠十分的破败,祠中的先圣之像各种“剥落”,冠冕不完整,按规制先圣像应该有专门的服式的,但他只看到先圣像却用平常百姓的衣物“裹身”,这样的景象,让来自于大城市京兆的杜应之十分“震惊”。

这明显是不尊重先圣,因此造成近几十年来,浔州境没有几人能出入“太常”,出不了几位进士,举人,所以,他决心重震浔州的尊孔之风。

庆历元年(年),杜应之在哪里建设浔州府学呢?地方史籍中只笼统的说了个“州治东”,具体地址史籍中则没有介绍,只说把一个叫西洁斋祠的建筑改建。而这个时候,桂平城还没有正式建设,浔州府,桂平县也都还在西山之上办公,所以,第一代的浔州府学应该在今天桂平西山大窝坪附近,至于这个改建于西洁斋祠的浔州府学,更详细的地址则很难考证了。

这是桂平地界上第一次建设正规的学宫,虽说没有后来周知的文庙布局,但也是重新开启了浔州地界的科第之门。大概在年前后,在浔州学宫任职的一个博士(教职工),到桂州办事的时候,还专门找了到时任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知桂州的余靖,让他写了一篇《浔州府学记》,并流传了下来,文中对浔州建设学宫一事,给予了十分的肯定。

余靖是“庆历四谏官”之一,在宋皇祐时,更是随狄青南征的主要三个领导之一,他在征平蛮瑶期间,对广西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他认为,桂林以南的浔州是个好地方,处于交通便利之地,周边离“蛮族”范围都远,是个很开化的地方,理应发展教育,只有地方开化程度加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类似侬智高这样的势力产生。

在此之后,这个浔州府学是如何发展的,中间有了几百年的历史空白,直到明朝建立,在洪武六年到二十九年间(年~年),桂平城进行了数次的扩建,最终形成了一座周长一千三百三十丈,共六个城门的城池。

在此之前,浔州府学一直在西山上,这样对于地方的教育多有不便,所以,浔州府城桂平在洪武的这次大建设中,把府学搬下来了,最开始的时候,是搬迁到小南门外,也就是今天旧街上下股一带,具体位置也不可考。

但是,明代的浔州境内,并不是一个太平之地,黔江上游的大藤峡区瑶民起义不断,专与明朝官府为敌。还数次攻陷浔州府城桂平城,由此,桂平城的建筑受到巨大的破坏。

由于浔州府学建在小南门外,属于城外,所以受到的破坏更是严重。几乎就没有几年安稳的日子。

所以,到了正统年(年~年)的时候,把浔州府学由小南门迁到城内“西隅”,面南而建,旧址也就是今天市府大院这个位置范围。

但是搬到城里的浔州府学也没过上安稳日子,大藤峡里的侯大苟,蓝受二起义了,一度打进了桂平城,由此,这个才建城的浔州府学又被破坏了。

而对侯,蓝二人的大规模起义,成化元年(年),明朝廷封韩雍以右佥都御史,南下征讨,最后斩杀二人,砍断了大藤峡里的那根大藤,由此把大藤峡命名为断藤峡。同时,他以总督兼巡抚职,推荐时任博白县令的武林人孙暲来桂平出任知府。

孙暲也是个崇武之辈,他也主张武力靖寇,平定大藤峡的侯,蓝起义后,他就大力建设桂平城,在府学旧址上重建设浔州府学,改为面东。

此后,持继到嘉靖年,逐年增建大成殿,明伦堂,两庑,戟门,东西斋,棂星门,等等,各种正规文庙该有的亭台楼阁,基本都一一布局了。一直到明代后期,再也没有多大的历史变故,都是些风雨侵袭引起的正常重修而已了。

这个历史时期,最大的变故,就是满清替代大明,虽说在政权更迭之际,浔州境内没有很大的战事,但浔州府学还是被毁了。

进入清代以后,作为地方的重要部门,浔州府学也得到了慢慢的重建修复过程。并且,在康乾时期的盛世之下,浔州府学得到了最辉煌的发展。

因为在康乾时期,社会平稳富足,对于孔孟之道的教育,都很重视,有条件的地方,都按官府的制定的条例去修筑文庙,所以,各地的文庙其实都差不多的,中轴线上都主要分七部分: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

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很多地方的文庙建设也就分段,分批建设,大小也不一样了。

像清代的浔州府学,一直都在建设,在重修,直到乾隆初,江西星子人胡南藩来到桂平任浔州知府任(十七年到二十六年),他是彻底的把浔州府学按孔庙的规制建设完成,可以说是桂平城最好的建筑之一,可以说这里就是当时浔州四县(桂平,贵县,平南,武宣)最高水平的科举教育之所了。

这么好的一座浔州府学,又出了多少的科举学子呢?这个话题就大了,改天再提。

直到年,这个在浔州地界曾经显赫一时的府学,遭受到清代最大的劫难。佛山陈开,李文茂带兵前来攻打桂平城,建立了大成国。在攻城战中,浔州府学在兵火中受到很大的破坏,加上象天地会陈开,李文茂这类人对科举本来就不感冒,对浔州府学,孔孟之地,他们自然不会重视,更是有点排斥的,所以,浔州府学的建筑最后也被搞得七零八落。

等后来官兵收复桂平城时,看到的浔州府学自然就是一片废墟。

到同治四年(年),浔州府境内的各种起义,各种贼寇基本由官府清剿完毕,社会回归到一定的发展轨道。所以,浔州府学的重修,重建又提上日程。

在前后两任浔州知府覃远进,王达材,和众多积学士子的努力下,新的一座浔州府学在原址上恢复起来了。

同治年以后建设的浔州府学是什么样,前人没有留下画图,很多史籍中依然使用的是乾隆年间的府学配图。

到清光绪末年,年前后,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落下帷幕,孔孟之道,之乎者也慢慢退出,新式教育渐渐推行,像这种科举府学,县学的地方,也就慢慢被改造他用。

曾经被改做过兵工厂(二十年代新桂系兵工生产基地之一),曾经也被改做过学校(年浔桂中学)。原来府学的各种建筑石材在一年年的各种建设中,都被移作他用了,据说后来的中山公园的建设,其中就大量的使用了浔州府学的石材,如今公园走一圈,还可以看到一些大的建筑石构件,甚至直到九十年代,几块《浔州府学碑》都还在公园的一角摆放着。

如今这一切都消散了。只剩下史籍的记载,在县委大院的各处存留的数十块建筑石材,向天,向地,向后人讲述着曾经的浔州府学,文庙,孔庙的故事。

至于更多的浔州文庙故事,则慢慢挖掘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