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西日报」
罗劲松文/图
一
“百年奋进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展”近期在广西展览馆与观众见面。曾经充满商品气息的展厅里,如今回荡着激昂、凝重的气氛,催人奋进。据介绍,有关国防教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题展览也将在广西展览馆陆续亮相。
广西展览馆,回归本真,恢复公益性展览场馆功能。
走出展厅,来到宽敞的广场上,举目回望,装饰一新的展馆主楼在众多高楼的包围下依然显得庄重、大气,犹如一位饱经沧桑、见多识广的睿智长者。这座历经60余年岁月风云的展馆,见证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诞生,见证了八桂大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盛,见证了生活于这片南疆热土的人们追寻梦想、拼搏进取的曲折历程。
广西展览馆的诞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密切相连。据史料记载,早在年,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当时的广西省政府决定在首府南宁兴建一座大型展览馆,以展示广西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新成果、新成就、新面貌。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广西展览馆大楼便崛起于南宁风景秀美的望仙坡下,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展馆(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武汉展览馆、广西展览馆)之一。
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布成立。时任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中央代表团团长的贺龙元帅来到展馆前,亲自为广西展览馆开馆剪彩。
这座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国内重要建筑,在形式与风格上尚处于模仿期。设计者在参考当时苏联经典建筑模式的同时,富有创意地将欧式古典建筑特点与广西民族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确立了广西展览馆庄重大气、典雅流畅的整体建筑风格。
自此,作为首府南宁一座标志性建筑,广西展览馆开启了见证自治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进步,以及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谐奋进的光彩历程,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既鲜艳亮丽又厚重沉稳的历史人文记忆。
二
在我的中学生时代记忆里,占地面积宽达平方米的广西展览馆堪称一座博大的精神殿堂。每次和同学们列队进入展馆参观,抬头仰望正厅高大的拱门,在展厅精致的雕刻与琳琅满目的展品间徜徉,总能感觉到一股神圣的气氛萦绕在身旁。
待到夜幕降临,广西展览馆最具吸引力的场所,便是位于展馆主楼之后的那座拥有个座位的露天剧场了。那是当年南宁城区最大、最热闹的露天影院,几乎每晚都会有电影上映。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可看的电影很少,通常是“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轮番上映,同学们几乎能把影片中一段段台词倒背如流。一旦有新电影特别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外国故事片上映,露天剧场便更是人潮如涌、热闹非凡了。
在谈到自己的“展览馆记忆”时,一位报社同事曾经津津乐道谈起自己当年为挤进露天剧场观看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摔倒并被蜂拥而来的人流踩伤手指的往事。对我来说,在展览馆露天剧场看到的印象最深的电影并不是《卖花姑娘》一类的煽情影片,而是年9月上映的一部介绍当时广西“农业学大寨典型”——田阳县那塘生产大队的新闻纪录片。因为,当时高中毕业即将以“知青”身份奔赴农村插队落户的我,所要去的地方正是这个那塘生产大队!
在空旷的露天剧场里,我听到了那塘人在田地里喊出的“大干快上”口号,我看到了那塘人为夺取水稻高产奋力拼搏的情景。面对银幕上呈现的一望无际、随风起伏的稻浪,我的心情也随之翻涌、激荡,更加坚定地相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然成为新闻记者的我,与广西展览馆的交集更为密切。
记得,第一次以记者身份走进广西展览馆采访,是为了寻找一批南宁孔庙的建筑文物。
年底,在一次“南宁历史古迹生存状态”专题调查中,我从南宁一位史学专家口中得知: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的南宁孔庙,于年因扩建南宁饭店被拆除。当时,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面对拆解下来的一大堆极具文物价值的建筑构件犯难——到哪里去找一个足够宽敞的地方保存这些体积庞大的构件呢?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当时首府最大的展馆——广西展览馆。
前往展览馆探访的我,在广场一侧临时搭盖的棚子里见到了横躺在地板上的一堆孔庙大殿立柱。抚摸着一根根早已黯淡无光却依然坚固异常的粗壮木柱,感慨之余不免心生忧虑——躺在冰冷地板上的它们,还会有重新立起来的那一天吗?
年元月,规模更为宏大的新孔庙终于在南宁青秀山脚下落成。前往采访的我,走进以旧孔庙老构件为主体重建而成的崇圣祠,在大厅中惊喜地看到——一根根老木柱再一次刚劲挺拔地立在殿堂之中,向来访者无声地叙说着南宁一段悠远、厚重的人文历史……
年以前,广西展览馆一直是全国、全区各类大型展览和交易活动在南宁举办的首选地。广西展览馆,由此成为记者们获取、挖掘新闻的一块福地。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广西展览馆举办的新春产品展销会上,我巧遇率先从日本引进肥牛养殖技术的南宁郊区农民李祖平,随即报道了他自费出国学习及回国创业的经历。
若干年后,同样是在广西展览馆,我欣喜地看到:已经开办起大型奶水牛养殖场的李祖平,在全区科技活动周表彰大会上披上了“科技养牛大王”红绶带。
在我的广西展览馆采访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当属年元月举办的全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当时,来自全国、全区的参展单位将展馆内宽达5万多平方米的展览用地挤得爆满,新技术、新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当众多新闻界同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