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岳飞为什么被杀?这是南宋的一段公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主谋是赵构还是秦桧,岳飞自己有没有错等,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在已经遗落了的细节里。
姜青青的《宋高宗的“帖子”》是这一段历史的细节之一,宋高宗赵构的书法一直为后人所赞许,而在当时,他也是乐于给臣下写帖子以示亲近,“字之为用大矣哉!于精笔佳纸遣数十言,致意千里,孰不改观存叹赏之心?”对于有用之时的岳飞,那当然更是用心。
但赵构在书写帖子时的用心,和他杀岳飞时的决绝,很有落差很矛盾地呈现在南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归纳为人性,但又何尝不是当时的时局的真实折射?
在时间的浓雾之后,如果我们有一双慧眼,就能清晰看到烟云之后的真相。(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宋高宗的“帖子”
姜青青/文
四月西湖的潋滟之色衬托着这场玉馔珍馐、笙歌曼舞的饭局,秀色可餐。然而,谁知道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桧忽然宣读了三道朝廷制令,擢升张俊和韩世忠并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即日起共赴枢密院治事。
赵构御书“付岳飞”“付孟庾”及其画押和“御书之宝”钤印
1.叫声“卿”后的“翻车”
浙江亭驿站码头(今南星桥原浙江第一码头附近)是钱塘江上的官渡,唐宋以来见证了无数宦途浮沉的故事。
绍兴九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的第三天,才刚走出临安城(今杭州)南门,准备在浙江亭码头乘船前往严州(今建德梅城)履任的观文殿学士孟庾,被赵构的一封亲笔御札叫住了。书中说:“闻知会稽县向子固有褚遂良所临《兰亭序》,后有米芾题识。卿可取进来,欲一阅之。十四日。”书后有御笔“付孟庾”,上盖“御书之宝”印,还有赵构的花押签名。多郑重其事!尤其一个“付”字,了无君王居高临下的神气,倒有些平易近人的亲切。
刺骨江风中耸肩缩背的孟庾看到御书,心里一阵温暖,差点眼泪都要下来了。他知道自己人生转折点来了,严州府不用再去了,官家此时另有要事,就是要他赶赴绍兴府会稽县,找一位叫向子固的人索取一件王羲之《兰亭序》书法。
开年以来,赵构心情特别好,因为去年岁末宋金关系终于“破冰”,双方达成和约,宋朝除了向金国称臣纳贡,还是有所得的:他已过世的父皇赵佶(徽宗)灵柩将被送回,生母韦太后也将南归,河南和陕西等故土即将归宋。
而此时与宋金大局不相干的一则“文化信息”,也让赵构暗自高兴:绍兴向子固家藏一本唐人摹本《兰亭序》。这向子固是当年拥立徽宗皇帝登基的向太后的族人,他家藏个善本“禊帖”很正常,赵构自己就收藏了著名的唐人冯承素摹本。但向子固藏本也不同凡响,是李世民大臣褚遂良的摹本,也属神品之作,而且关键在于这曾是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藏本,帖后有其题跋,而赵构本人是铁杆“米粉”,对米芾书法崇拜至极,这帖子非弄到手不可。
但怎么个弄法?赵构忽然想到曾任绍兴知府的孟庾,觉得这事只要他出面,十拿九稳。
别小看孟庾,他可是赵构看好的大宋“名臣”——正经科班出身,文武通才,曾以“都督”身份总管江、淮、荆、浙这一大战区,名将韩世忠只能给他打下手。只是后来他在婺州(今金华)为官时有点“懒政”,被弹劾免职了。去年十二月赵构让他回临安城复职,不承想御史台还跟孟庾过不去,赵构只好让他去了严州。
孟庾在京城不愿走人,磨蹭到新年元宵节也过了,只好上路。也就在这节骨眼上,赵构改弦更张叫他去寻“兰亭”了。他陡然来了精神,冒寒渡江直奔山阴。找到向子固后摇唇鼓舌,晓以利害,最后果然不负使命,把向家这幅珍藏妥妥地送到了赵构的御案前。
赵构连夜挑灯鉴赏,喜不自禁:果然是唐人真迹、老米墨宝!褚遂良的摹写自不必多说,虽临王帖,全是褚法,自有他的秀逸神采。米芾是哲宗元祐三年()二月从书法家苏舜元之子手上得到这幅帖子的,他写了一首诗做题跋,还很夸张地前前后后盖上了12方藏印。
米芾题诗中说道:“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模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有是。”赵构对此深为赞许,对于神一样的《兰亭序》,千万别去猎奇,关键是要留意其中书法的妙处。赵构在书画上很少连着加盖一串收藏印,这次他却搬出了“绍兴”“内府书印”“机暇珍赏”等4方印章,盖在米芾题诗前后,其中“机暇珍赏”还用了两次。
孟庾因“功”提拔,前程再度生辉。然而,令赵构没想到的是,这位他十分欣赏的“卿”此后却意外“翻车”,出了严重“事故”。
金人这时已将河南和陕西两地交割了,宋朝正需要派重臣驻守。赵构对孟庾说,卿!你去河南故都为俺守土吧!孟庾当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与秦桧在朝中一度成为官家的左臂右膀,但秦正孟副,他总被压着半个头,非常不爽。如今去故都任一方诸侯,说不定哪天回朝一转官,就是当朝宰相了,这与去严州府的前程截然不同,哪能不点头呢?这年四月十五日,孟庾被任为河南一路的长官,兼任西京(今洛阳)留守。
到河南过了大半年,赵构又发帖说,卿,你去东京(今开封)吧!绍兴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孟庾又升了半级,任职东京留守、兼权知开封府。这等于是眼下京城临安之外的最高地方长官了。
可是好景不长,孟庾履新没两个月,金人突然毁约,一支铁骑在五月十一日突然包围东京。紧要关头孟庾却怂了,大开城门降了!
2.“二更”过后的“翻脸”
孟庾“翻车”,一时让人惊为骇闻。与金人重新开打,得打起十分精神来,赵构没空去懊恼孟庾,他脑子里这时频频出现的是另一个“卿”:岳飞!
凤凰山皇城中的赵构书房最初叫“睿思殿”,在东华门(今馒头山北麓)内。御案上的狼毫显然是无法面对金兵狼牙棒的,但赵构挥舞起这支狼毫也是拼了,在睿思殿加班加点“开夜车”成了常态。从绍兴十年五月金人再度挑起战端,到第二年二三月份宋金双方会战淮西地区,在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赵构快递直发岳飞的御札多达37帖。可见生死关头,他对岳飞是多么的倚重!
譬如这件写于绍兴十一年()二月十九日的《付岳飞批札卷》。当时金帅兀术全力攻打南宋淮西庐州(今合肥),意图由此方向突破长江,进逼临安。宋军集结了东部和中部战区中最能战的将领,会战淮西。驻扎上游武昌的岳飞正患感冒,接到驰援淮西的御札后,仍抱病率军赴战。所以赵构在这件帖子中赞赏他是“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这是对岳飞莫大的褒奖!而事实上,这类赞许在赵构发给岳飞的其他帖子上比比皆是,譬如“素蕴忠义,想深愤激”,“忠义谋略,志慕古人”,“却敌兴邦,唯卿是赖”,等等。
不仅褒扬多多,这幅帖子书法极佳,与早些年写的另一幅《付岳飞批札卷》颇多相似,承续了王羲之《兰亭序》风格,还融入了米芾的书风特点。从头至尾可见书写人用心极为专注,用笔极为精湛,严整沉毅的章法中兼有飘逸之态。撇开内容看,赵构就是在精心创作一幅有着相当艺术追求的书法作品。可问题是,戎马倥偬之间,有必要把这种纯工作性的文件,生生写成一件艺术品吗?答案是很有必要!
南宋《咸淳临安志》中国子监、太学、武学、礼部贡院示意图
赵构多年后在《翰墨志》中回顾自己的书法心得时,说出了一个意思:“字之为用大矣哉!于精笔佳纸遣数十言,致意千里,孰不改观存叹赏之心?”千万莫小看手写这些字,哪怕就几十个字,俺在笔纸书写上都用足了心,千里之外的人收到这份情意,谁还会不收起成见,郑重以待、感念于心呢?所以,赵构把“工作帖”用心做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有个性,还有内涵。
不过,《付岳飞批札卷》上有个细节别忽视,就是凤凰山下那个宁静的晚上,赵构在最后落款时,抬眼看了一下漏刻,然后在末尾添写了“十九日二更”(晚上十点到零点之间)。写上这个时辰,显然是为了让收信人知晓俺这皇帝做得有多辛苦,你得体贴俺的不容易。在发给岳飞的帖子中,除了“二更”,还有“三更”,总之就是为了让岳飞好好听话。
类似暗示在这件御札中还有:“若得卿出舒州,与韩世忠、张俊等相应,可望如卿素志……一失机会,徒有后时之悔!”一言以蔽之,请你即刻会师淮西!末尾这句,透露了赵构心里对岳飞想搞事的“自作主张”深为不满。当时岳飞提出,金军全力攻我淮西,我军则可以从武昌一带北进,批亢捣虚,抄其后路。这是着眼全局一盘棋的战胜之道。但赵构觉着金兵是冲他而来的,必须在淮西挡住其攻势。
岳飞的屡次“不听话”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赵构发完这份帖子后八个月,下岳飞于大狱,当年岁末,杀岳飞于大理寺(今庆春路西望湖宾馆一带)。
后人再看赵构这件书法精妙、一口一个“卿”的温馨帖子,对其“二更”过后的彻底“翻脸”,这之间的落差感与违和感,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褚遂良摹《兰亭序》(尾部)后米芾题诗及其印章、向子固印、赵构印(“绍兴”左下为贾似道印“秋壑图书”)。故宫博物院藏
3.“杯酒释兵权”在西湖上的“翻版”
临安城岳飞宅邸在今庆春路西边红楼附近,与钱塘门内大理寺可谓隔壁相邻。
赵构《付岳飞批札卷》发后两个月,即四月二十二日,岳飞奉朝廷诏令从前线回京,回到了钱塘门内的这个家。
岳飞抵京后的第二天下午,赵构把吏部员外郎范同招进睿思殿,两人商谈了好长时间。谈啥呢?嘘——保密!
掌灯时分,赵构指示他直接去睿思殿西侧、和宁门内的翰林院(在今万松岭路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东南),会同执掌政令发布的林待聘,今晚拟定三道有关封赏的制令。可是,范同前脚刚进翰林院,院门就被訇然关闭。原来,赵构向此地掌门官发来了一道手谕:今晚锁院!
锁院,就是三年一次的殿试在翰林院批卷时,或涉及重大事机的诏书在翰林院起草时,为防泄密,锁闭院门,禁绝内外一切往来。今晚翰林院突然锁院,想必范同领命拟写的封赏制令,事关重大。
岳飞这趟进京就是为朝廷将论功行赏而来的,只不知具体封赏些什么。但秦桧早已知道,因为这范同原就是他的同乡兼同党,封赏一事原是范同的创意。只是这桩事分工不同,秦桧另有重任在身,那就是置酒湖上,大宴众将。
四月二十四日,岳飞步出钱塘门,来到湖边上船亭(今圣塘闸以南),秦桧早已在一艘鎏金涂彩的画舫中了。与岳飞一起登舟的还有大将张俊、韩世忠。
四月西湖的潋滟之色衬托着这场玉馔珍馐、笙歌曼舞的饭局,秀色可餐。然而,谁知道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桧忽然宣读了三道朝廷制令,擢升张俊和韩世忠并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即日起共赴枢密院治事。
南宋初年国子监刻本《淳化阁帖》,留意中段《余杭帖》中的“杭”字,今《杭州日报》报头这字即取之于此。上海博物馆藏
这就是昨晚范同和林待聘搞定的制令,今天由秦桧出面,风轻云淡之中把三大将的兵权一举拿下。枢密院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位于御街三省六部官衙区(今中山南路太庙以南)。制令一出,等于说从今天开始,三位部长和副部长集中枢密院上班,无须再上前线带兵了。说得不好听,就是对三家军队的“釜底抽薪”。
赵构和秦桧导演的这出戏,堪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翻版”。接下来,他俩开始清除与金和议中的“障碍”。张俊见风使舵直接倒向秦桧,成为帮凶;韩世忠差点栽了,赵构念他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放了他一马;岳飞则被“莫须有”三字构成天下奇冤。
岳飞十月下狱,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把控的大理寺向赵构呈送判决:处岳飞斩刑,其部将张宪绞刑,其子岳云徒刑三年、削夺官职、罚铜二十斤……
除旧迎新之际,赵构发出这年最后一“帖”:岳飞特赐死,岳云和张宪一并以军法处斩——时年二十三岁的岳云竟被赵构改判死刑!
赵构对岳飞的翻脸之快、处心之深、无情之极、杀伐之狠,毕露于他那支狼毫笔端。只可惜后人未见他这些斑斑墨迹,是否也同“二王体”那样飘逸俊秀?
宋高宗御书《石经·孟子》局部。杭州孔庙藏
4.纯正和权威的“翻刻”
岳飞被害前夕,宋金再次达成和议。金人消停,赵构长吁了一口气,他下诏给国子监,重刻《淳化阁帖》(简称“阁帖”),抢救这批国家级的珍贵帖子。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把大力气撸到一批晋唐名人书法,汇刻而成“阁帖”十卷。这事厥功至伟,保存了大量古代优秀书法家的作品,建树了一套书法范本。但百余年后,初刻初拓的“阁帖”凤毛麟角,传世的“阁帖”谱系繁多,纯杂不一。
赵构想利用御府收藏的太宗“祖帖”,再造一套纯正的“阁帖”:全真翻刻原帖,先后次序、字行长短,甚至卷尾篆书落款,一仍其旧。墨拓时还用上了打造金箔银箔的特种纸“匮纸”。新造“阁帖”因此字画精神清晰美观,书艺传神极有可观,人称上乘之作。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太宗“祖帖”并非尽善尽美,其中的错帖和伪帖天下周知。所以徽宗时干脆重编新刻了一套“大观帖”。何以赵构非要吃定“祖帖”,摹刻这部有“胎里疾”的“阁帖”呢?细究起来,不仅是为了文化上的继绝存亡,更有可能是想通过“文治”向太宗皇帝看齐,标榜自己“血统”的根正苗红,嫡亲正宗,由此在政治上形塑自己的“正统”皇权。毕竟赵构只是“老九”,皇位原先八竿子都碰不到他。
接下来还有啥事值得做?秦桧支招:刚把岳飞宅邸改建为太学,官家可御书一套儒家经典,在太学中刻石立范。
宋高宗付岳飞手札。清乾隆《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大宋文化在“靖康之变”中备受摧残,南渡以后很多地方竟闹起了“书荒”。但御府仍藏有大量善本,拿来雕版翻印就是了,又何必大费周章,让官家再一个个码字?累不累?
但赵构一细想,这主意太好了!读书人求取功名,儒家著作是必读书,否则门都没有。秦桧说,官家御书石经,不仅能让太学生们领略您的书法之妙,还可以知道您对圣贤书学习的孜孜不倦。
按理说,上碑书丹的字儿不好写,尤其是要作为标杆准绳的正经文字,不是大手笔,很容易搞成排布算盘珠子似的,兴味索然。但赵构信心满满,寒来暑往,一二十万字写来一丝不苟。三年坚持下来,终于写成了《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论语》《孟子》《中庸》等书,刻石太学。其中不少刻石又拓印颁发天下各州州学,树碑立范。
在今天的劳动路孔庙内,我们还能看到赵构书写的部分石经。当代书法家雷志雄评价赵构的石经书法艺术,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导源于二王,兼有黄(庭坚)、米(芾)风神,结字在真行之间,疏朗秀整,真所谓“禊帖嫡宗”。
包括重刻“阁帖”,这些都是赵构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但这“禊帖嫡宗”的点评,也一语道中了当年赵构的别样用心。
宋版《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清河坊。姜青青复原本
编辑李郁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