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子去旅行之四十三孔子每事问的周

孔子“每事问”的周公庙

梅庆吉

本文作者在周公庙

曲阜周公庙是祭祀周公的地方,但最初祭祀的并不是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之弟。因食采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他曾辅佐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武王伐纣一年后去世,由他年仅13岁的儿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因其年幼,无法处理朝政,由周公摄政。为巩固周政权,周公曾平定三监之乱,并制定典章制度。按周公的政绩,被封于鲁。因其辅佐成王离不开京城,便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建立鲁国,为鲁国第一代国君。因周公佐周之殊功,特许伯禽于鲁设立太庙,以祀周之远祖。周公去世以后,才一并祀之。后以祭祀周公为主,才改称周公庙的。由此看来,周公庙是曲阜最古老的庙宇,所以到曲阜参观“三孔”,周公庙也是必看的内容之一。

在鲁国近年的历史中,周公庙一直香火不断。但自从鲁顷公二十四年(前)被楚灭后,周公庙也随之荒废。随着历史的前行,周公的地位在不断攀高。早在汉代,周公便被尊为“先圣”,列入国家祀典。唐代被封为“褒德王”,受祀于两京(西安和洛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为“文宪王”,于曲阜原太庙旧址为之立庙,并令本州正官于每年春秋二季致祭。元至大年间加以重修,明成化二十二年()又重修,并置庙户,颁祝文,命有司春秋致祭。明正德十三年()始置祭田祭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至曲阜祭孔,遣使祭告周公庙,并赐周公后裔东野禄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周公庙祀事。乾隆年间两度重修。乾隆三十六年()清高宗东巡至鲁,亲自到周公庙拈香,并颁赐供器5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维修,恢复原貌,“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年后,政府再次拨款整修,新塑周公、鲁公像于元圣殿内,使庙貌一新。年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月3日上午,我们主要在尼山活动,参观尼山、颜母庄和鲁源村,下午来到防山,参观山北的梁公林和山南的颜林。我们离开颜林,又回到曲阜市里,去参观周公庙。周公庙在曲阜市东北仅一公里的高阜上,现在已经与市区连在了一起。我们到达周公庙时,已经是下午4:00多了。

在周公庙门前,我们看到了一通“曲阜鲁国故城”标志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方写的是:“中华人民工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立”。当年的周公庙,在鲁国宫殿区范围内。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应该是鲁国的宫殿区。

在大门的右侧,还有一通“辇路”碑。“辇”者,二夫拉车之像也。《说文解字》曰:“辇,挽车也。”后来此字为帝王所垄断,帝王所乘之车为“辇”,帝王驾车所走之路为“辇路”。而这里的辇路,则把权力下放了,告诉那些前来祭拜周公的达官贵人,当然也包括皇帝,车子到这就要停下,以示敬重,要步行入庙。

辇路

周公庙的第一道大门,跟所有孔庙一样,也称“棂星门”,为3间4柱冲天式木坊,柱上有四大天王坐像,“棂星门”3字为乾隆皇帝所书。

周公庙树棂星门

走进棂星门,就进入了周公庙的第一进院落。这进院落没有什么建筑,长满了参天的古树。两侧各有一坊,西为“制礼作乐”坊,东为“经天纬地”坊,“制礼作乐”坊已被茂密的树木挡住。

制礼作乐坊

周公庙的第二道大门为“成德门”,走进此门,便进入了周公庙的第二进院落。一进门就可看到甬道右侧有一方形碑亭,那就是立于康熙二十六年()的康熙御碑亭,亭内碑上刻的是康熙皇帝御祭周公的祭文。

成德门

周公庙的第三道大门为“达孝门”。走到门前,孔珊珊指着左侧檐的一通残碑让我们看。我走近前一看,原来残碑上刻的是一首诗,内容是控诉“文革”期间“四人帮”对曲阜文物的破坏:“万恶四人帮,十年逞凶狂。少昊头颅碎,鲁城被拆光,三孔大殿毁,周庙受遭殃。贼罪臭千载,历史诛巨奸:首凶陈伯达,作伥谭厚兰。留此残碑在,铁证永相传。”这通残碑原立于周公庙前,为国务院于年所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持单位标志碑,石碑上隶书刻“鲁国故城”,“文革”时上半截被砸毁,剩下的残碑被移入周公庙内。诗作者为李予昂,此人年曾任山东省副省长。年陪客人再来曲阜,看到遍地被破坏的文物,十分痛心,挥笔写下了这首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诗,刻在这通残碑上,重立于此。

诗中的“首凶陈伯达”人们并不陌生,而“作伥谭厚兰”则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在“文革”期间,谭厚兰可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文革”期间,她与清华大学的蒯大富、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统称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领袖。年的一天,康生把谭厚兰找去,让她去山东曲阜孔庙造反。康生说:“我想了三天三夜,画了一张那里的印象图。”康生把图交给谭厚兰,接着说:“到那里,该砸什么就砸什么。”(亦说在戚本禹、林杰授意下),谭厚兰以中央文革小组名义,带领井冈山战斗团的余人,来到山东曲阜造“孔家店”的反。她到曲阜之后,联合当地造反派成立了“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召开了捣毁孔庙的万人大会。从年11月9日至12月7日,她在曲阜的29天里,共毁坏文物多件,烧毁古书多册,各种字画多轴,历代石碑余座,捣毁孔庙,破坏孔府、孔林、鲁国故址,刨平孔坟,挖开衍圣公孔令贻坟,对其曝尸批判。

现在在曲阜,从大人到小孩,从学者到平民,从贩夫走卒到机关干部,没有不知道谭厚兰的;提起谭厚兰,没有不恨之入骨的。记得好多年以前我去曲阜,就听登三轮的人向我详细介绍谭厚兰在曲阜的罪行。罪恶昭著的谭厚兰,已被牢牢地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御碑亭

走进达孝门,就进入了周公庙的第三进院落,也是周公庙的核心部分,迎面的元圣殿在翠柏的掩映中显得神秘而又深邃。现在的元圣殿已不让人进入,只能从门外看一眼殿内的陈设。因周公的像正对着大门,所以并不影响拍照。像的上方悬挂着“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两旁抱柱上悬挂着清乾隆帝手书楹联:“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绕绪本先型。”原来殿内的陈设在“文革”中被一扫而空,我们现在看到的周公像,是年复原的,神龛是复原的。

周公庙内的元圣殿元圣殿内的周公像

殿内的东侧有周公长子伯禽的塑像,可在外面怎么也照不到全身。孔珊珊说:“我跳进去给你拍。”我说:“还是我跳吧。”说着,我便从齐腰高的栅栏跳了进去,我在里面尽情地拍了起来,拍完伯禽像,又拍周公像,还拍了立在西侧的金人像。在元圣殿前,还立有一通《金人铭》碑。《金人铭》载于《孔子家语·观周》中,碑文所录,就是该书中的文字。碑文由当时曲阜举人、时任内阁中书的孔子七十二代孙孔宪彝书写,清道光二十年()秋七月,长州王大育立石。此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碎成数段,后来人们把残碑拼接起来,重新立在这里。在碑上,能清晰地看到拼接的痕迹。

元圣殿内的伯禽像元圣殿内的金人像

所谓金人,就是铜铸人像。金人像原来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周东都洛阳。据《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观周,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金人背后,有教人谨言慎行的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莫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害我。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译文:这是古代谨慎说话的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招致的失败也就多;不要多事,事多招致的祸患也就多。安乐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以为没有什么伤害,它造成的祸患将会很长;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它造成的损害将会很大;不要以为没有人听见,神灵在暗中偷偷地看着你。火苗刚起来的时候不去扑灭,等火势大了你就无可奈何了;涓涓细流不加以堵塞,最终就会汇成江河;细细的丝线绵绵不绝,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罗网;草木还小的时候不去拔掉,等长大就要动用大斧。如果能够谨慎做事,那就是幸福的根源;口有什么不好之处?它却是带来灾祸的门径。强横的人不会得到好死,好胜心强的人一定会遇到对手。怀有盗心的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的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君子知道自己不可能胜过天下的人,所以甘心居于人下;知道自己不可能总走在众人的前边,所以甘居人后。温和恭顺慎重修养品德,就会让人羡慕;表现柔弱甘居下位,就没有人能超过你。人们都向彼方拥去,我则固守在这里不动。人们都感到迷惑的时候,我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内心里藏着自己的智慧,不向人显示自己的技能;我虽地位高贵,但不会有人加害于我。谁能做到这样呢?大江大海虽然在左方,但比众多的河流要长,因为它地势低下;上天行事没有亲疏,却能屈居人下。一定要警惕啊!)

孔子看了这段话,感触颇深,回头对弟子说:“此言实而中,情而信。”孔子又引《诗经·小雅·小旻》中的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告诫弟子:“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金人铭》的作者为谁,宋王应麟认为出自黄帝之手,他说:“《皇览记·阴谋》:黄帝金人器铭,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困学记闻》卷十)

有意思的是,晋人张楚还写了一篇《反金人铭》,曰:“晋太庙有石人焉,大张其口,而书其胸曰:我古之多言人也,无少言,无少事,少言少事,则后生何述焉。夫唯立言,名乃长久。胡为块然,生钳其口?凡夫贪财,烈士殉名;盗跖为浊,夷柳为清;鲍肆为臭,兰圃为馨:莫贵澄清,莫贱滓秽。二者言异,归于一会。尧悬谏鼓,舜立榜木,听采风谣,惟日不足,道润群生,化隆比屋。末叶陵迟,礼教弥衰,承旨则顺,忤意则违。时好细腰,宫中皆饥;时悦广额,下作细眉:逆龙之鳞,必陷斯机。括囊无咎,乃免诛夷,颠覆厥德,可为伤悲。斯可用戒,无妄之时。假说周庙,于言为蚩。是以君子,追而正之。”(文载清乾隆年间进刊行的《洛阳县志·艺文》)

元圣殿后是第四进院落,原建有定鼎堂,被毁后至今没有重建。

在第二进院落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掖门,其中东院内原有大殿3间,早已坍塌,至今没有恢复,那就是为纪念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而建的问事堂。

这件事记载在《论语·八佾》里:“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周公在孔子心目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曾说过:“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孔子所说的礼,基本都是指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他一生所努力的,就是要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是经常能梦见周公。可是“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朱熹《四书集注》)《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幼时)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而“俎豆”“礼容”的仪式,多数情况下也只有在周公庙才能看到。我想孔子小的时修,可能经常溜进周公庙,偷看这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并且对这些礼仪活动烂熟于心,所以他才能“常设俎豆,设礼容”。

这里需要弄明白的是孔子这次入太庙的时间。据皇侃《论语义疏》:“孔子仕鲁助祭,故得入周公庙也。”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和乘田,后来任中都宰,由中都宰升任小司空,继而大司寇。大司寇是孔子从政的高峰,也是他结束政治生涯的地方。按此说法,能够陪同国君“助祭”太庙,应该是任大司寇的时候。虽然孔子懂礼,但陪同国君祭祀周公,他不能不谨慎从事,每件事都问个详细。孔子认为“这就是礼”。皇侃又云:“所以云‘是礼’者,宗庙事重,不可轻脱,愈知愈问,是敬慎之礼也。”此言得之。

元圣殿后的定鼎堂遗址

周公庙旁边就是鲁国故城。我们本想去鲁国故城看看,可走过去一看,大门已被锁上,但可看到里面的一块巨石上写着“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年6月8日第一稿

年5月23日第二稿

年6月16日第三稿

(本文由梅庆吉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