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俗称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体裁,也是运用非常广泛的艺术形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俗子,都不乏创作对联的高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历代帝王中的对联高手所创作的优秀对联。
对联大概形成于五代,据《宋史》中《蜀世家》记载,五代蜀后主孟昶在归宋前一年除夕,令学士章寅逊题词于寝门,题好后又嫌其词不甚工整,于是自题一副,挂宫中迎春祈福: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人于是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这副春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作为橙联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之滥觞,可谓之源远流长。
自然而然,这副对联也是帝王最早的小试牛刀之作。
对联的广泛运用是在宋代。曾经官至宰相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春联:寿福康强人有庆,丰享豫大国长春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魏廉村魏家坞自然村西端的“太廉堂”因纪念南宋丞相魏杞而得名,现在成为了魏氏祖庙,魏氏祖庙最初为族人祭祖、议事之地,其中“太廉堂”三字和楹联“使才惊北敌,相业震南朝”皆为宋孝宗御赐。
对于南宋来说,魏杞受宋孝宗之命前往金国皇宫签订的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一样,都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和议。不过,隆兴和议签订之后,直到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宋金两国近四十年都没有发生战事。
宋朝在宋孝宗治理之下,太平安乐,一改宋高宗朝贪污腐败的局面,史称乾淳之治;金朝也在金世宗用人唯贤、与民休息下达到盛世,金世宗因此被后人称为“小尧舜”。
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展。宋孝宗亲笔御赐韩杞的楹联对其功绩做了准确的概括和高度评价。
宋多昏君,宋孝宗御赐的对联是否由他人捉刀,已不可考证。
明朝初年,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对联得到了一次较大的普及,他由此赢得了“对联天子”的美誉。
传说某年除夕前,朱元璋传说下圣旨,要求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各家各户都要贴一副春联辞旧迎新,为此他还微服私访检查执行情况。
朱元璋走到城门口,发现有户人家没有贴对联,便上前问个究竟。
双手劈开生死路原来这家的主人是个杀猪的屠夫,目不识丁,值此年头岁末又请不到代笔之人,正枯坐家中愁眉不展。
朱元璋听了,便叫他拿来文房四宝,马上给他书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据传,朱元璋发迹前曾经做过阉猪匠,这副对联应该是他早年就烂熟于心的得意之作。用在屠夫这半个“同行”这里救急,也算是相当凑合的“救急之作”。
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妙就妙在表面写阉猪匠的操作特点,内在却暗示自己不但破坏了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此联大俗中出大雅,非常配合朱元璋的身份,而且当时天下恐怕也只有朱元璋才配得上这副雄联。
有道是上行下效。皇帝的重视,使民间使用对联的风气日盛,涌现丁一大批如解缙、祝枝山、唐伯虎等对联高手,题写春联逐渐成了一种时尚。
传说明城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路上遇见一秀才,两人谈得很投机。
朱棣于是出上联试他才情,上联是:灯明月明,灯明长明,大明一统。
没想到那秀才博学强识,才思敏捷,张口就来: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他在位期间还曾经命令解缙组织全国有识之士编著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秀才下联不仅对仗工整,有意无意还对皇帝歌功颂德,马屁拍得恰到好处,令朱棣心花怒放,遂赐其状元。
到了清代,对联盛况空前,尤其以春联最为兴盛,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明君,都撰写了大量的对联。
康熙大帝题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联:
树将暖旭轻笼牗花与香风并入帘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是康熙帝避暑所居寝殿中的正殿,周围浮光跃金,绿树成荫,虽处盛夏也有烟波送爽,取名是再贴切不过了。
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康熙帝的这副对联,上联讲绿树掩映之中,阳光照射进来,撒满整个窗户,温暖融融。
下联写阵阵花香随风飘进窗帘里,静谧恬适,惬意自得。
该联虽然是康熙帝的自题联,但帝王也有凡人之心。他从小处着手,写得非常具有生活情趣。特别是“笼”字和“入”字,运用得当,使得静态的景物活灵活现起来,具有致爽的雅韵。
雍正帝曾经赏赐给大臣张廷玉一副春联:
天思春浩荡文治日光华
此联一看就有颇具“帝王之气”。因为不过短短十字,就有“天”、“日”、“浩荡”三组“皇帝专用”字词。
在清朝是大兴文字狱的,某文人写了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因为诗中有一个“清”字,居然被视为忤逆朝廷,惹来杀身之祸。
乾隆即使不做皇帝,在当代的也是小鲜肉乾隆帝题卧佛寺联:
云开春阁图书静雨霁秋窗竹桂闲
这是一副写景联。上联写卧佛寺春天幽静、敞亮,云开雾散,空气清新,适合读书;秋天秋雨绵绵,窗明几净,桂子飘香,翠竹点点,身心愉悦、闲适。
与雍正帝的大作相比,该联完全没有“王者之风”。如不标注作者,不知情的人往往还会误会为出自某一位高僧隐士之手。
乾隆帝是我国历史上创作古诗数量最多的人,但他这个所谓的“诗作冠军”水分太多,几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
相比之下,乾隆帝这副对联写得文通字顺,对仗工整,甚至还有一定的意境,堪称其附庸风雅的扛鼎之作。
乾隆帝还曾经为山东曲阜孔庙写过一首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重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此联写出了乾隆帝对至圣孔子德高望重的顶礼膜拜的同时,又表达了其尊师重教的思想。
这副对联遣词造句四平八稳,甚至在立意上还颇有高屋建瓴的态势。即使放在今天,这副对联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鼠无大小皆称老乾隆帝君臣同乐,还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上联,只有一个人勉强给对上,这个对联就是鼠无大小称老。
这个对联在当时将满朝大臣都给难倒了。要知道,乾隆的这个对联虽然看上去简单,字也都平常,可是要是想要对上难度还真不小。最后还是一个人看到了笼子里面玩耍的鹦鹉,才对出了下联“鹦有雌雄都叫哥”。
鹦有雌雄都叫哥由此可见,乾隆帝的对联数量虽远不及其诗作,但在质量上恐怕要完胜其诗作。
6位帝皇,9副对联,虽然质量参差不齐,却也能雅俗共赏。
帝王之心,君臣之情,通过其对联可以窥斑见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