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最早的城隍庙就建在上杭城北的九洲村,这里作为汀州府城于公元年就开始建城隍庙,公元年汀州府城和长汀县城从九洲村搬迁到汀江上游卧龙山南的白石村之后不久,又着手新建了城隍庙。现长汀的“汀州城隍”是福建全省保存最好的城隍庙之一,而九洲的城隍庙连同汀州府址、长汀县城址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土之中。
城隍庙供奉的城隍菩萨又称城隍爷,其性质是统领山神土地管理当地善恶赏罚事宜的最高行政长官,可理解为当地“阴间的市长”。长汀“汀州城隍”庙挂有“明镜高悬”、“阴阳统属”等字句,告诉人们城隍爷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具有对阳间人物善恶吉凶的终极审判权,说他管阴间,其实管的也是人间,故称“阴阳统属”。
早期的城隍庙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州志记载:汀州府所属各县均建有城隍庙,作为官府“与风云雷雨、山川并坛而祀”场所;“凡府州县官入境,先一日宿庙告神,然后莅任”。明太祖朱元璋对土地庙、城隍庙极为推崇,曾下旨封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庙为王,各府、州、县的城隍分别为公、侯、伯,并重建各地城隍庙,安置城隍神,要求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规格。
(上海城隍庙)
自公元年上杭县城从才溪钟寮场定迁到现址以后,城隍庙起初建在县府西边,年迁到东侧,明清二代多次重修、扩建,清末开始政府不再重视,民国后期靠民间组织打理,解放后信众已无力支撑法事的正常运作了,随后受到各种事件风波影响,已将庙址及法器法物完全毁损。
说起上杭城隍爷的灵验事例,那真是数不胜数啊!公元年,王献臣遭贬下放到上杭任职,看到城隍庙过于破损无法“安神福民”,商议集资修复问题。第二年夏天杭川大地遭受大旱,官民齐心立即修复了城隍庙,并祈求城隍爷降雨解旱。天随人愿,甘霖立即解除了旱情,上杭人民欢欣鼓舞。
(古代求雨)
年春,知县钱尧中看到城隍庙多处受损,急需修复了,话虽这么说了,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次年夏天,连续的阴雨天气让闽西大地一片大水,人们深陷水患之苦,奇特的是:唯独上杭没有发生水灾。同年冬天,城里罹患火灾,人们越救而火势越大。知县钱尧中一方面安排人员救火,一方面祈祷神明协助,很快,火灾扑灭的消息就传到了县长耳边。年秋,干旱遍及全县,群众都忧心庄稼无法成熟。灾情还惊动了州府,当知县钱尧中和刚莅临上杭的上司尹公二级长官一起虔诚祷告神明之后,天空也下起了大雨,化解了灾情,当年的农作物喜获丰收!
(古代求雨1)
这次州官尹公到杭川视察旱灾并化解了灾情之后,对知县说了意味深长的一番话:“民之所庇在神,神之所依在官,神为民庇而不能捍御,神之羞也!官为神司,而使神失所凭依,官之耻也!与若共官兹土,庙祠颓芜,耻将谁归?”这话简直是当头一棒,促使知县立即牵头发动大众重修、扩建了城隍庙,不到一个月就大功告成。
明朝晚期出任知县的上海进士陈正中在上杭任职4年,勤政爱民、两手清风,政绩显著,是上杭县官中为数极少的英年早逝、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好官,有口皆碑。他清晨去世之时,有人看见庄严的仪仗队伍护送他进入了城隍庙。陈知县过世后,上杭人民怀念他,特别筹资新建了祠堂祭祀,还请求官府在孔庙中附祀他的牌位,可见民心如镜,也可以知道:“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求雨表演)
可叹的是,如今的杭川大地竟然没有一小间地方供养城隍神位!为了杭川的美好未来,我们有必要关心一下如何恢复城隍庙的事,至少为城隍神位找个地方安放。(清亲供稿)
内容来源:上杭报,作者:清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