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在不同时期又被称为“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先师庙”。出现之初专用于祭祀孔子,后来发展为具有代表意义的纪念和祭祀工具。
世界上第一座孔庙于公元前建立于山东曲阜,即现在的曲阜孔庙。由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及儒学地位的提高,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文庙多达近座。
文庙作为推广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鲁中地区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毗邻曲阜孔庙所在地——曲阜。地缘上的相近,文化上的相亲使得鲁中地区文庙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庙的发展轨迹及鲁中地区文庙的修建
一文庙的发展轨迹
1.从“家庙”向“官庙”的过渡
文庙的建设,开始于山东曲阜。公元前年,孔子卒。次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住所改为庙堂,将孔子衣物、车器、书籍等供奉于庙堂之中。
从功能性质看,此时的“庙”不过是孔子家人及其弟子用来祭祀的场所,不具备后世的教化功能,但这并不妨碍“庙堂三间”的特殊地位。
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亲自前往曲阜孔庙祭祀孔子,这是古代帝王亲自祭孔之始。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学奉为官学,文庙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时期,汉恒帝下诏修复文庙,并设置文庙官。
文庙的管理权由孔子后人转移到官府手中,开启了文庙由“家庙”向“官庙”的过渡。东汉后期,明帝、章帝、安帝都曾亲至曲阜孔庙祭祀。
这是学校祭孔之始。公元72年,汉明帝东巡,亲自至孔子旧宅祭祀孔子,并命太子、诸王在文庙讲经说学,开启在文庙内讲学的先河。
2.隋唐时期“庙”与“学”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当时的人们为逃避现实,佛教、玄学兴起,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承袭了前代“独尊儒术”的思想。魏黄初元年,魏武帝下令在各郡修复旧庙。
太和十三年,孝文帝于平城修建孔庙,立先圣庙于京师。南齐、北周也相继在其境内立庙祭孔。
永明七年,南齐武帝于首都立庙;北周宣帝于大象二年,立文庙于京师。孝文帝的改革为文庙在全国范围的兴起和后来的“庙学合一”制度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庙与教育开始紧密结合。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意识到儒家文化对于安定百姓,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因此官府极力提高儒学的地位,孔子的地位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高,文庙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隋大业四年,隋炀帝立孔子三十二代孙孔嗣葱为“绍圣候”,专管孔庙祭祀。武德二年,唐高祖李渊下诏于国子监建周公庙一所、孔子庙一所。
二鲁中地区文庙的修建
1.博山文庙
博山县文庙在禹石门内,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宋元时期,山长守文庙。明弘治十八年,文庙旧制有讲斋堂、棂星门、戟门。
于是召集乡老,出财力砖石类重修文庙,引水为渠,凿石为沼,又重新选择一块荒地,修棂星门。越六年,雷公鸣建云路坊,拓展东西两堂。隆庆年间,文庙祭祀时,将两堂隔开,另起殿宇,后因战乱荒芜。
万历壬辰年,刘公建将先师殿抬高二尺许,戟门拓宽三尺许,棂星门前移并扩宽,在构堂题科举名,修器库,移泮池至殿内,开角门,修大成殿与二堂像主。崇祯甲戌,吉州虞公绍再修之。
康熙三年,大学士孙文定致仕归乡,与乡人联合捐资,重修大殿及戟门。再修于康熙甲午年,三修于乾隆丁亥年。嘉庆十年,博山校官见文庙雨淋日炙,殿宇摧毁,于汪正炜来邑之际联合乡绅,捐金修庙。
替换正殿及两庑横梁,重绘正殿雕绘,建石于云路坊之下。道光丁酉年,文庙重经修葺。辛酉二年,文庙经风雨侵蚀,残余建筑所剩无几,山匪由青石关入境,将城内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文庙。
光绪九年,官府拨款约千余缗,重建崇圣祠、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棂星门及乡贤、昭忠、孝子诸祠,并与大殿两旁种古柏数株。至此,博山文庙的文庙布局甄于完善。清末毁于战争中。
2.高苑文庙
高苑县文庙最早创建于宋至和三年,创建之初,作大成殿二十六楹,作拜廊六楹,塑十哲圣象于大成殿内,塑先贤先儒圣像于东西两庑内。
元祐七年,建明伦堂。洪武初,葛君又重修文庙。万历丁酉年,县令考旧志于礼门旁建乡贤、名宦二祠,这是高苑县地方志中关于高苑乡贤祠最早的记载,后二祠移至儒学门内。万历壬寅年,邑绅张修吉建文昌阁于儒学门前。自此,高苑文庙基本建成,后因兵燹化为废墟。
康熙丁巳年,训导罗国俊见文昌阁、名宦乡贤祠仅存旧址,启圣祠久已坍塌。于是募修正殿两庑,未成,以老致仕。康熈二十一年三月,以邑赵君珄、司训王君玖为首,捐曁诸绅士鸠金二十以修文庙。
建启圣祠于学宫南,文昌阁于名宦、乡贤祠旁,引水开渠,建泮池,引泮水,文庙主体建筑完善。乾隆二十二年,知县张耀壁修棂星门。
鲁中地区文庙的布局与分类
文庙既是祭祀建筑又是教育建筑,受礼治的规范,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全国各地文庙行制基本依曲阜孔庙而建,文庙建筑的总体布局在明清时期逐渐统一。
一鲁中地区文庙的建筑布局
探究文庙建筑渊源,文庙出现之初不过是三间屋宇,只是后来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文庙也越来越受到统治者重视。自唐以来,府县皆立文庙,文庙也成为古代重要建筑之一,文庙建筑在其布局和规制上基本依据曲阜本庙而来。
1.遵从定制
鲁中地区文庙与其他文庙一样,都需要遵从定制。从建筑行制上来看,文庙主要建筑南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列两旁,均匀分布。
不管是三进院落还是四进院落,其建筑布局中前庙后学的特色没有改变。第一进院落为文庙的开门式建筑,多为棂星门或戟门,位于整个文庙建筑最前端。
第二进则多为大成殿,是整个文庙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庙的灵魂建筑,这样的“庙”式建筑在以明伦堂为主的“学”式第三进院落之前,体现了文庙前庙后学的特点。是否有第四进院落则取决于启圣祠或教谕、训导宅的分布。
不管是三进院落还是四进院落,其建筑布局中前庙后学的特色没有改变。第一进院落为文庙的开门式建筑,多为棂星门或戟门,位于整个文庙建筑最前端。
第二进则多为大成殿,是整个文庙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庙的灵魂建筑,这样的“庙”式建筑在以明伦堂为主的“学”式第三进院落之前,体现了文庙前庙后学的特点。是否有第四进院落则取决于启圣祠或教谕、训导宅的分布。
2.均匀分布
文庙的建筑行制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到清逐步定型,山东鲁中地区的文庙也逐渐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庙学合一”的建筑空间格局。文庙与学宫相结合,具有祭祀和教学两种功能。文庙建筑从功能上可分为教育建筑、祭祀建筑及其他建筑,从意义上可分为“庙”与“学”两个部分。
文庙中“庙”的包括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先贤祠等建筑,“学”的部分包括明伦堂、讲堂、学斋、尊经阁、文昌阁等建筑,同时还附属学舍、仓库、教官宿舍等。
文庙的布局形式从空间上来分可分为:前庙后学式、左庙后学式、右庙左学式和庙学分离式。鲁中地区的文庙除淄川文庙外基本为前庙后学式,淄川文庙则为典型的右庙左学式建筑。
探究文庙建筑渊源,文庙出现之初不过是三间屋宇,只是后来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文庙也越来越受到统治者重视。自唐以来,府县皆立文庙,文庙也成为古代重要建筑之一,文庙建筑在其布局和规制上基本依据曲阜本庙而来。
鲁中地区文庙与其他文庙一样,都需要遵从定制。从建筑行制上来看,文庙主要建筑南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列两旁,均匀分布。
二鲁中地区文庙的建筑分类及意义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庙建筑也随着政治上变迁慢慢改变。文庙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主要建筑行制及主体建筑已经定型,只有细微的差异存在于地方县学文庙之中。鲁中地区文庙兼顾祭祀与教育职能,其建筑也兼具“庙”与“学”两项职能。
“庙”是指文庙中的这部分建筑的主要作用是祭祀或具有祭祀意义。“学”是指文庙中的这部分建筑主要作用是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学”的部分职能与学校的职能是重合的。根据“庙”与“学”的标准,对鲁中地区文现有的主体建筑进行了划分。
1.、祭祀建筑
祭祀建筑包括:棂星门、大成殿、戟门、泮池、东西两庑等。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门,棂星原指文曲星,文庙大门以棂星命名代表着入文庙者受孔子的教化。现存文庙的棂星门多为牌楼式建筑,并以木质或石质结构为主。鲁中地区地方志关于棂星门的记载很多。
宋元之前,乡贤祠不入文庙,明清以后,由于官府的重视及各地政策的转变,名宦、乡贤祠移入学宫中,附祀于文庙。
宋元之际,乡贤祠、名宦二祠陆续出现各城市之中,但并未被官方纳入文庙,受官方的管理。
两宋时期三次官方“兴学”加速了儒学思想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加深了民众对儒学的信任与狂热,将乡贤、名宦祠移入文庙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地方文庙祭祀的意义,同时也是使得统治者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地方百姓以入乡贤、名宦祠为目标,有利于转化社会风气,稳定统治。等到明清时期,名宦、乡贤祠已成为地方管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入名宦、乡贤祠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彰工具,为稳定地方发挥了巨大作用。
2.教学建筑
教学建筑包括尊经阁、明伦堂、教谕宅、训导宅等,表现的是人伦纲常、国民亲君等以民为主的儒家学说。明伦堂在文庙中作讲堂用,多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是夫子讲课教学之所,是孔庙作学校职能的证据之一。
明伦堂作为文庙建筑的一部分,其兴衰关系着官员政绩的考核,当地任职官员多重视这类建筑的修建情况。
尊经阁也被称为藏经楼,多用于文庙藏书。“尊经”乃尊四书五经之意,古人书籍难得,书价昂贵,书多为手抄本,文庙藏书置于尊经阁内,表示对书籍的尊重。
训导宅位于明伦堂东侧。由史料整理可得,淄川地区训导宅有些位于明伦堂后,如淄川文庙、青城文庙、临淄文庙;有些则位于儒学门两侧,如新城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