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仁智见仁智者见智-俗语汇
01引言
人,事往往联系紧密。人做事,是靠人做。做错了事情,说错了话,给到教育,批评,甚至责骂。这时,究竟是对人,还是对事呢?或者说侧重点是在事还是在人?《论语.公冶长》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u)也”。对于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很生气,责骂没带脏话,原意也是对这种行为进行批判,腐朽乱掉的木材不可能用来雕刻,粪土垒起的墙怎么能粉刷呢,对于宰予的行为,我还能咋责骂呢?所以,孔子批事胜过批人,并且文中带硬,带怒,带着丝丝隐忍和望改过之爱。
02宰予思辨成就大,老师肯定,可见批事胜过批人
宰予,春秋鲁国人,思想家,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被孔子经常派工,出使齐国,楚国。后世将其列为先贤,从祀孔庙。老师孔子对学生宰予也有比较中肯地评价,并且比较高:德行,数颜渊,闵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数宰予,子贡……列入“孔门十哲”,能言善辩第一位。由其看出来,孔子更多是针对宰予不合老师意思的行为,做出的事情,给予严厉批评,责骂而已。对其人,对其优点,还是充分肯定,也彰显了圣人之德,圣人就是圣人啊。
03关于宰予“社”说法,孔子很鬼火,但是没有发作。我们一起看看。
史料记载,鲁哀公问社,问宰予立社时,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材质较好。宰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分别举例说:夏朝时用的是松木,商朝时用的柏木,周朝时用的栗木,就在这可以完了,你鲁哀公自己决定吧,但是,也可能是宰予故意而为之,补充了一句,栗木寓意是使百姓感到害怕,战栗。仔细推敲,最后一句话是宰予自己理解之意,也说得比较切合栗木之意。
孔子认为周礼革于夏朝,最为完备。而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动荡不安,他并不是那么简单地复古,复周,而是依此阐发自己的思想,理想。“使民战栗”显然不和老师的思想。同时,周朝在孔子心目中也是完美的,思想上容不得别人不利的评说。但是,孔子也是个明白人,宰予说的是客观真实的事情,虽然与自己想法有冲突,但是无错。
老师知道宰予地回答鲁哀公地问社后,教育宰予,也是含含糊糊,不明不切,实际上是变相给予肯定“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过去的事就不再说啦,说了也没用。啥都说得好,就是你那句话不该补充。师于师,长于师。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老师思想落伍,学生思想进步,这都是可能的。也许,鬼火没发作,是圣人意识到墨守成规,不符合时代发展,也不得而知。以此看来,批事大于批人也。
04结语
好心办了坏事,那不是您的错,那是结果错,那是方法错,那是表达错。待人处事,孰能无过。人与事紧紧相连,人与人相互角色可以互换,有时是批评人,有时是被批之人。对事不对人,多说事,少说人,和谐美好,效果也好。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