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寺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佛教宣扬佛法的地方,是一座佛教建筑,但你是否知道,在古代,“寺”与“庙”分开的话却又有不同的含义!
说起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恐怕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西游记》,《西游记》虽然讲的是一部神话传说故事,里面也都是各种妖魔鬼怪,但其主线却是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经历。
《西游记》而这里的“西天”就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佛教最初传入到中国大约是在两汉时期,也就是在公元纪元前后的时期,距今已有余年。
但在其真正传入到中国之前,“寺”与“庙”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并非大家所理解的含义。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寺”与“庙”的由来。
首先说“寺”。
“寺”字在发音上通“侍”,通常可以理解为“服侍”、“侍奉”的意思,在《论语·先进》中即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句,同时还有许多与“侍”有关的称呼,比如“侍卫”“侍女”“侍郎”等等,甚至连照顾人都被称之为“侍候”。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还是在秦朝时期,“寺”为朝廷之官署。
秦王嬴政称帝之后,下设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为最高中枢长官,在这三位之下,还有九卿,分别为: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这就是后世著名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而其中九卿办公之地就统称为“寺”,比如奉常寺即为主掌宗庙礼仪之官署,汉代时改为太常寺;又比如太仆寺,这个是管舆马的,就是皇帝日常出行所需准备的车马之物。
当然,会有些朋友疑惑,那些郎中令、典客、治粟内史之类的难道也称“寺”?这里请记住一点:他们办公的官署之地统称为“寺”。
当然,后来有许多都改了名,比如郎中令在汉武帝时就改名为光禄寺(掌宫廷侍卫);廷尉在北齐时改名为后世闻名的大理寺(掌刑狱);典客也是在北齐时改的名儿,叫鸿胪寺(掌外交);至于治粟内史在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又改名大司农(掌国家财政),而真正改为太府寺则是到几百年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了。
大理寺从以上内容大家可看到,在古代,至少是在佛教传入到中土之前,“寺”实为历代官署的统称,后来渐渐以寺代指佛教之所,是在两汉之后的事情了。
再来说“庙”。
首先说明一点,“庙”同样为我国很早就有的事物了,本为“宗庙”,祭祀祖先之所在。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庙”,比如“文庙”(其实就是孔庙),祭祀孔圣的地方;比如“武庙”,全称武成王庙,祭祀姜太公及历代良将的地方,但在清朝以后,将供奉关羽的宗庙也称之为“武庙”。
曲阜孔庙又比如“太庙”,这个是在夏商周时就已存在,专门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只不过那时是叫“世室”,叫“重屋”,叫“明堂”,一直到秦汉时期才改名为“太庙”。即便如此,也要早于佛教传入到中国的时间。
北京·太庙而历代皇帝在死后一般也都会有一个“庙号”,这个是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时期。
也因为这些称呼与讲究,后世也以“庙堂”来代指朝廷。比如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就曾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再下一级的还有儒教家族为祖先所立的“家庙”,也可称之为“宗祠”。是的,你没看错!从功能上来讲,也许你家那个传了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祠堂也可称之为“庙”。
家庙另外,还有诸如“城隍庙”、“龙王庙”、“山神庙”、“土地庙”、“妈祖庙”、“南海神庙”等等各种各样的庙,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祭祀传说中的神灵之地。
妈祖庙而因为它们所具有的祭祀的功能,与传入中国的佛教天生就有很多契合之处,所以在其传入之后,世俗民间同样也将这些佛教寺院称之为“庙”。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寺庙”。
前面说过,佛教最初是在两汉时期才传入到我国的,距今已有余年历史,这个在学术界已有定论。其在初传入时,被称作“浮屠教”,其中“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种译法。后人觉得“佛陀”二字比较麻烦,就简称为“佛”,也就是后来的“佛教”。
世界著名的“白马寺”就是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后,所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后世对佛教场所以“寺”作称呼亦是由此引申而来。
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的建立,其实就已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最高定位。
按照“寺”之一字在古代的解释,“白马寺”就相当于当时朝廷新立的一处官方机构,从名称上就与“大理寺”、“太常寺”等同等地位,这相当于有朝廷做背书,而这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极为深厚的基础。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就曾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此可见在古时佛法是如何的兴盛。
南朝四百八十寺而由于古人在祭祀神灵时早已有兴建各种庙宇的习俗,在佛教传入之后,尤其是在历代官方为其背书之下,其所供奉的“佛陀”也慢慢成为古人所信奉的神灵之一,因此也将佛教之“寺”贯之以“庙”的称呼,这就是如今“寺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