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虞集《道园学古录》记述《授时历》作者许衡史料集萃
《道园学古录》是“元诗四大家”之一虞集所著的文集,在元朝至正元年()由虞集亲自审定其亲题书名,交付福建廉访副使斡玉伦徒刊刻。该书共收录虞集在朝稿20卷、应制录6卷、归田稿18卷、方外稿6卷,共计50卷。
虞集(~),字伯生,号邵庵,又号道园,祖籍仁寿(今属四川),为南宋名相虞允文五世孙。秉承家学,是元代三大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之一吴澄的得意门生。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升迁集贤修撰,泰定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即位,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任元朝国修政书《经世大典》总裁官并修国史,惠宗即位,谢病回乡,至正八年卒。
虞集在元文坛颇有盛名,为“元儒四家”和“元诗四大家”之一,其在儒学、诗、词、散文、散曲、书法、绘画,以及教育和水利方面皆有造诣。虞集“平生为文万篇”,然而其稿存者仅十之二三,传世者有5种,即《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道园遗稿》6卷、《翰林珠玉》6卷、《伯生诗续编》3卷。
《道园学古录》集中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碑、铭、墓志、行状、传、记、序、题跋、制诏等史料,内容丰富,为史学工作者所借重,是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一部重要的元人文集。如对于仁宗朝奸臣铁木迭儿之专权跋扈,虞集在贺胜、杨朵儿只、张珪等三人的神道碑、墓志铭中所记甚详。虞集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屡赞三人刚直不阿,对研究仁宗、英宗二朝的政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对元代典章制度也有别具特色的注释,对研究元代政治制度有重要价值。台湾学者孙克宽在《元代文化之活动》一文中提到《道园学古录》的价值时这样说:“《道园学古录》全集的价值,仍在传志碑铭、序跋之文。尤其是方外稿的全部文章,皆是元代道教史的宝贵资料”。陈垣先生在他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书中,以《道园学古录》中的《岳德文碑》与吴澄所撰的《天宝宫碑》相佐证,考订了宋元之际大道教派产生和发展的状况。
笔者近日在与郑州许颖彬学友讨论许衡文化时,在线粗读了《道园学古录》,惊奇的发现,晚于元朝《授时历》作者、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许衡63年出生的虞集,在该书中记载和评述许衡与许衡文化的文稿史料,竟有十处之多,主要分布在卷五《送亷充赴浙西憲司照磨序》和《送李擴序》,卷六《國子監學題名序》,卷七《鶴山書院記》,卷二十二《皇图大训序》,卷三十二《國朝風雅序》,卷三十五《奉元路重脩先聖廟學記》、《澧州路慈利州脩儒學記》和《新喻州重脩宣聖廟儒學記》,卷三十六《南康路都昌縣重修儒學記》等,资料详尽,弥足珍贵。
虞集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不惜笔墨,从三个方面记载和评述了许衡对元朝教育文化,尤其是继承和传播儒学的杰出贡献。
其一,记载许衡是元朝国子祭酒第一人。虞集在《國子監學題名序》中记载,“世祖皇帝至元二十四年置國子監”,“監有祭酒一人,比立監先置此官、許文正公衡首為之”,在《送李擴序》中记述“國學之置,肇自許文正公”。
其二,虞集盛赞许衡继承并传播圣贤之学,为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虞集在《新喻州重脩宣聖廟儒學記》中写道,“昔世祖皇帝觀兵江上得江漢趙氏,盡以朱子之書北還,魯國許文正公首得小學之書,尊信表章,躬踐以為教,又推致乎聖經賢傳之遺,而斯文之正緒,大明於天下,自國都之學至於郡縣,黨術莫不尚焉,近時以進士取人,猶以難疑答問於四書為先務,是可見其與天下為公,而不可易也”;在《奉元路重脩先聖廟學記》中说,“世祖皇帝初年,覃懷許文正公上書,與師友講明於斯矣,去之朝廷儒者之效,遂大見於當世”;在《南康路都昌縣重修儒學記》中评述,“世祖皇帝時,許文正公實得朱子之書而表章之,而其言遂衣被於天下”;《澧州路慈利州脩儒學記》记述,“易、詩、書、春秋、禮樂,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所為說,則周程張邵之言,而朱子之所論定,而朱子又與呂成公取周程張之言作近思録,以為入道之階梯,我朝自許文正公以來,定為國是,大公至正,而莫敢有異議者也,則凡學乎此者,皆明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而求至其至而已矣,烏乎三代而下至於今日,為學之道,既明且盛者如此,豈漢唐所可望其萬一者哉”,《送李擴序》赞叹说,“使國人知有聖賢之學,而朱子之書得行於斯世者,文正之功甚大也”。
其三,虞集盛赞许衡兴学善教,讲求实效,成绩卓著,位列孔庙從祀之列。虞集屢加赞赏许衡,《送亷充赴浙西憲司照磨序》一赞,“國朝建學之初,以許文正公為之師,其弟子往往鉅公名卿、才大夫也,及門者猶藉其門得美仕,至于今不絶,國學既立,人才由此出,為時用者相望也”;《送李擴序》二赞,“文正以篤實之資,得朱子數書於南北未通之日,讀而領會,起敬起畏,及被遇世祖皇帝純乎儒者之道,諸公所不及也,世祖皇帝聖明,天縱深知儒術之大,思有以變化其人而用之,以為學成於下而後進於上,或疏遠未即自達莫若,先取侍御貴近之特異者,使受敎焉,則效用立見,故文正自中書罷政為之師,是時風氣渾厚,人材樸茂,文正故表章、朱子、小學一書以先之勤之,以灑掃應對,以折其外嚴之,以出入游息而養其中,掇忠孝之大綱以立其本,發禮法之微權以通其用,於是數十年彬彬然,號稱名卿、才大夫者皆其門人矣”;《皇图大训序》三赞,“皇圖大訓者,前榮禄大夫、中書右丞臣許師敬因其先臣衡集脩德為治之事,嘗進說於世祖皇帝者而申衍之”;《國朝風雅序》四赞,“夫欲觀於國家聲文之盛,莫善於詩矣,類而求焉,是為得之,昔者延陵季子見詩與樂於中國,心會意識,如身在其時而親見其人,蓋以此耳梁昭明著文,選其詩不必出於一時之作,一人之手,徒以文辭之善,惟意所取而已然,數百年間篇籍散軼,幸有此可觀焉”,“建陽蔣易、師文著《國朝文雅三十卷》,而以保定劉静脩先生為之首,許文正公繼之,終之以雜編三卷,庶乎其有意焉,嗟夫,若劉先生之高識卓行,為中州諸君子之冠,而許公佐世祖成治道儒者之功,其可誣哉?”《鶴山書院記》五赞并记述,“昔者儒先君子論道統之傳,自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於孔子,而後學者傳焉”,“以周程張四君子易名,為請尊其統而接其傳,非直為之名也,及既得列祀孔廟而贊書,乃以屬諸魏氏士君子之公論固已與之矣,及我聖朝,奄有區夏,至於延祐之歲,文治益盛,仍以四君子并河南邵氏、洓水司馬氏、新安朱氏、廣漢張氏、東萊呂氏、與我朝許文正公十儒者皆在從祀之列”。
许衡(年5月8日—年3月23日)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太子太保,与刘秉中等“立朝仪”“定官制”,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犯颜谏诤,刚毅不屈”,有元代的“魏徵”之称;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资善大夫等,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任教领太史院事,与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新制仪象圭表”等;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许衡辞世后,赠为荣禄大夫、司徒、谥号为文正,后加封正学垂宪、左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诏从祀孔子庙廷。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
纵观虞集亲自审定其亲题书名的《道园学古录》有关许衡与许衡文化的记述,对照明朝官修正史《元史》有关许衡的大篇幅记载,使我们更生动形象地了解了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许衡,其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以及对元朝中后期的影响。
(云台山人微石许衡与许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