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那时的碑有三种,但都没有文字,一种叫公碑,是立在宫苑中测定日影以确定时间;第二种是庙碑,立在庙院中,栓祭祀用的牲畜,等待屠宰;第三种是丰碑,立在墓穴旁边,上面凿孔作为官椁下葬时牵引用的石柱。等到葬礼结束丰碑就留在原地,后人为了追念死者,往往随手刻写文字,逐渐成为纪念性的石碑。
在陕西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过程中,就有发现了这种用于下葬棺椁的丰碑,据考证西汉时已经有人单独竖立这种纪念性的碑墓,到东汉时已形成一种风气,凡是达官显贵子孙,便于墓前立碑刻字而立于庙中,碑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和考究,富贵之家不惜以重金求大文豪,大书法家为之撰文书字。因此现存的唐代碑文非常丰富,成为一种珍贵史料和书法艺术遗存。
古代的碑,分长方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前者称之为碑,后者称之为碣,所以合称为碑碣。隋唐时,朝廷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立碑,并用鳢首龟蚨作为背的装饰,其他人不能用这样的碑碣。明代把龟蚨的头造得很大,突出了它的负重能力,使碑的整体结构更为协调,至于龟趺,本不是龟,古时称为霸下。相传为龙的九子之一,力大无穷,喜欢负重,于是领了这份差事。
全国现存碑很多,难以胜记,为人们所熟知的有陕西省西安碑林,山东省孔庙碑林,这两个地方的碑是古碑荟萃之地。而现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苏省苏州市城外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高达三丈,碑文多字,是全国之冠,明成祖朱隶继位以后,为了颂扬朱元璋功绩,在南京市城外阳山凿石成碑,高60米。因无法运至朱元璋墓前而在山中沉睡至今,称为阳山碑材。
古代某些帝王还喜欢在自己的碑林前立无字碑,比如武则天,自认为功德无量,题字碑文无可尽数,有的说是他认为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论,不应自己立字。究竟如何,难以定论。
明13陵前,也多无字碑,据说朱元璋生前曾批评说,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明代儒臣不敢再转帝陵碑文,结果只好由活着的皇帝来写,但明十三陵中前七陵,直到嘉靖15年(公元年)才正式立碑,而贪酒好色的嘉靖皇帝,也不愿写这么多碑文,后来的几位皇帝见祖宗碑上无字,也只好立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