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四年(公元年),52岁的韩愈再一次触怒了朝廷,被贬出京城。
这并不是韩愈第一次被贬。
从24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开始,他已经因仗义执言被贬了三次。可是他却好像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厉害,这一次他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皇帝。
起因是这样的。
佛教自从汉朝传入中原开始,到唐朝时达到了顶峰。大家熟悉的《西游记》玄奘取经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唐朝,所以称之为“唐僧”。
那时候的文人还编了一幅对联: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唐朝从皇帝到平民,都崇信佛教。唐元和十四年(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当时是刑部侍郎,这件事原本和他没什么关系,但是他一生以辟佛为己任,看不惯这种荒唐的行为,直接给皇帝上书一篇,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谏迎佛骨表》。
在文章中他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黄帝活了岁,少昊岁,颛顼98岁,帝喾岁,尧岁,舜和禹,周文王97岁,周武王93岁。
可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皇帝的寿命就越来越短了。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虽然做了48年皇帝,但后面却死的凄惨。
所以韩愈的结论就是:佛教信不得呀!
唐宪宗看到这篇文章暴跳如雷,一定要把韩愈处死。韩愈的铁哥们、当时的宰相裴度连忙帮韩愈说情,唐宪宗心情稍微平复之后,饶了韩愈的死罪,但是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并且要求马上启程。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北方,以京城为中心,所以当时对官员的发配,就是以京城为中心的,罪越大,贬得越远。唐朝很多大诗人都有被贬南方荒蛮之地的经历。而此次韩愈被贬的潮州离京城三千余里,韩愈内心的委屈、愤慨、悲痛可想而知。
皇帝要求韩愈即刻上路,韩愈连家小都来不及通知,更无法做什么准备,只好孤身一人仓卒启程。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韩湘赶上他了。韩愈回望满山皑皑白雪,想到吉凶未卜的前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一首唐诗中少见的悲愤之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第一句说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
早上才给皇帝上书,晚上就被贬了,何其迅速!“朝奏”与“夕贬”的强烈对比,深刻体现了触怒皇权的后果,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然而即使是这样,韩愈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后悔。这句诗承接屈原《离骚》中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国家有益的,我有何必怜惜自己这衰朽的生命?此时的韩愈,已经五十二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是却仍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一种历经千帆之后的坚定,体现了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有抱负的文人该有的风骨,这种风骨不仅是唐诗中的精髓,也是中国文人气节的最佳体现。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句是唐诗中的名句。小仙认为,唐诗中写景的句子,没有比这两句更大气、悲壮的了。
韩愈回望来时路,只见云山苍茫,早已看不清家的方向;向前望去,只见白雪皑皑,连马都迈不动脚步。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不仅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还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云横秦岭归途渺渺,雪拥蓝关前途茫茫。满山的飘雪不仅是气候寒冷,更是暗示当时的政治气氛恶劣。再联想到前两句:我韩愈只不过是说了一些对国家有益的话,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怎么就会得到这样的“报答”呢?
这种愤慨力透纸背,溢于言表。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最后一句沉稳收拢全诗,韩愈从容的向韩湘交代后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韩愈在这里暗引这个典故,体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从文学角度分析,这首诗风格接近杜甫的沉郁顿挫,感情深沉。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三、四句用“流水对”,,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
五、六句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
全诗大气磅礴,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从思想上看,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相得益彰,体现了韩愈思想进步的一面,也写出了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不仅如此,这首诗在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遭受这次打击,对佛教来说自然是“大快人心”的事情,韩愈年仅12岁的儿子,也死在这次被贬途中,佛教认为这就是因果报应。在佛家典籍中,更是将韩愈打入饿鬼道,永世不得超生。
而在历史上和佛教对立的道教,也在此事中找到了机会。从宋朝开始,八仙的传说逐渐流行,而韩愈的侄孙子,也就是上面诗在的韩湘,成了道教的八仙之一韩湘子,道教写出了韩湘子度叔祖韩愈成仙的传说。唐朝之后,佛教逐步衰落,道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在儒家,韩愈却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57岁病逝之后,谥号为“文”,这表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得到了认可。宋朝的时候,韩愈进入孔庙,成为后世祭拜的圣人大儒。
一个文人,后世竟然有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而这一切,如果韩愈泉下有知,又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