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公祠,位于河南安阳老城内东南营街路北。是纪念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宰相韩琦之祠堂。韩琦(年8月5日-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是韩魏公祠大门。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年)进士,历任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熙宁八年(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康熙六十一年(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咸丰初年,配享孔庙。韩琦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天圣五年(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佑元年(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次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景佑三年(年)八月,拜右司谏。这是韩琦生平展览室。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庆历七年(年)五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二月,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庆历八年(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并兼安抚使,相继进位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皇佑五年(年)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这是游客正在参观。
嘉佑三年(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嘉佑六年(年)闰八月,以原职进拜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
嘉佑八年(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韩琦出任仁宗山陵使,并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进封卫国公。这是韩魏公祠大殿。
治平四年(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佑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实为诬告,将其罢职,但韩琦仍坚决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授为淮南节度使。
熙宁六年(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他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年),韩琦再判永兴军,尚未就职,便于六月二十四日(8月8日)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神宗在禁苑为他恸哭举哀,又辍朝三日,赐其家银三千两、绢三千匹,发兵为其筑墓。还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论琦定策勋",加赠韩琦为魏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