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海滨邹鲁”的泉州,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以来文风炽盛,才俊辈出,其中不乏文武状元,而且不少是他们所处时代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
状元井、状元祠、相公巷……在古城,泉州古代状元们留下了诸多遗迹和传说故事,记者请来泉州文史工作者,带我们一起探访状元们在古城留下的痕迹,共同领略他们为人为官的气节和风骨。
泉州文风炽盛曾中多位状元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科举时代,要考中进士已非常难,状元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自唐初至清光绪三十年(年)的一千多年间,文状元只有多位。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这句对泉州人文赞叹备至的对联,是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悬于州衙门口。千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繁荣,也促进了教育的兴盛,使泉州人才辈出,成为东南文教之典范。
泉州在科举时代硕果累累,据泉州市方志委此前的统计,仅进士就有人。据泉州文史工作者杨清江介绍,状元统计的口径有多种,有的按祖籍,有的按学籍,有的都算,不同的统计口径,数据也不同。经过多方考证,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泉州历史上曾出过8位状元,文武兼有,分别是:五代的陈逖、黄仁颖;宋代的梁克家、曾从龙;明代的庄际昌、庄安世(武状元);清代的吴鲁和黄培松(武状元)。其中,梁克家和曾从龙都出生于泉州古城,其他多位状元也都曾在老城留下诸多史迹与故事传说。
此外,还有多位状元祖籍泉州,如北宋明相王曾、清乾隆四年(年)状元庄有恭、清乾隆十九年()状元庄培因等,都祖籍泉州,与泉州有着割不断的深厚渊源。
府文庙:听“登第皂荚”传说
作为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群乃至东南亚地区儒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始建于唐代、形成于宋的泉州府文庙,是古代泉州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泉州千年教育史的见证。设在府文庙明伦堂的《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教育史话》展示馆,通过碑刻、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翔实地展示了泉州古代灿烂辉煌的教育史。
从展示馆中,我们得知,五代时期的陈逖,是泉州第一位状元郎。他少时好学敏慧善属文,陈逖中状元那年,泉州府文庙内的皂荚树提前开花结荚,被视为好兆头。这件事情,宋《太平广记》引《稽神录》“登第皂荚”一文以记载,《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据说,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
陈逖让泉州人骄傲的是,他不仅是第一位状元,更是一位心怀百姓、体察民情、为家国尽瘁的好官。据传,他家乡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他便将自己有限的月俸资助给贫困乡亲,帮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据说,公元年,府文庙庭院内的皂荚树又结出一荚来,民间纷纷相传,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状元。第二年,黄仁颖果然不负众望,状元及第。
如今,皂荚树已不在,但“登第皂荚”的传说,仍在古城流传着。
相公巷:因贤相梁克家得名
泉州府文庙,整体建筑由孔庙和府学两大建筑构成,呈现“左学右庙”的规制,作为古代泉州府学的明伦堂,历史上长期是文人学士聚会、讲学的地方,南宋名相梁克家少时就读于此。
梁克家“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据传,当年梁克家在京高中状元时,他所就读的学宫,也即今日泉州府文庙内明伦堂的池塘中,并蒂双莲同时开花,当年的泉州太守辛次膺为此特别赋诗纪念这个祥兆。南宋乾道七年(年)。教授林邑在府学右边兴建“瑞莲堂”,以纪念梁克家与泉州府文庙的特殊渊源。如今,传说开出并蒂莲花的方池还在。
梁克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状元宰相,他为政不苟且与人同,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人称“贤相”。其府邸在何处?据《晋江县志》记载:“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旧县学,医院附近,旧县学东为今金池巷。金池巷直通相公巷,传说因梁克家两度为相得名。
状元井:传说曾从龙出生于井盘
曾从龙是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南宋后期一位有所作为的贤相,出生于在西街今曾井巷,如今在曾井巷居民楼围墙外,仍留有一个井盘两孔的状元井。
曾井巷内有一口井,相传曾从龙之母,临产浣衣于井边,急产之下娩出于井盘。曾从龙中状元后,建府第巷内,井在巷内粉墙下,后人为纪念曾从龙,刻石“状元井”竖于井旁壁上,巷子因此得名。
曾从龙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他在朝中为官时,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返,并且从不趋炎附势,敢于伸张正义,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瘼,除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位有所作为的贤相,任职多地百姓刻碑纪念他功绩,史称他“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
曾井巷中的状元井,尽管已走过八九百载的风雨,仍与曾从龙的故事传说一样,在古城人心中鲜活如初。
状元祠:祀明末清官庄际昌
在泉州府文庙南,有一座庄际昌状元祠。据《福建通志》载,庄际昌是明朝唯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泉州府志》记载,庄际昌约明万历五年(年)生于青阳,少即聪慧,七八岁便能赋诗作文,后复永春学籍,参与科考。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但庄际昌官路坎坷,先是被谤迟授官职,至天启元年(年),庄际昌才补授翰林院修撰;天启三年(年),任经筵展书,编辑六曹章奏和《光庙实录》,因表现突出,得赐白金和文绮,加俸一级。奉派出使册封赵藩王,被赠珍宝,坚拒。
明后期,魏忠贤独揽朝政,官场人人自危,贪官污吏横行,国不安宁,民不聊生,庄际昌十分愤慨,不屈服于魏党权势,遇事敢于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他,便早早地乞请还乡。在家乡,他兴利除弊,兴修水利,兴文重教,扶掖后学。崇祯元年,魏忠贤伏诛,他复被起用,每日黎明入朝,夜二更方回,劳累过度而病逝。
后人为纪念庄际昌的德行,建祠堂祀之,庄际昌状元祠建于明朝末期,建筑风格简朴,一如他为人为官之操守,祠堂主厅有对联曰:“品比青阳梅树,玉洁冰坚,不愧大魁天下;学宗洙泗杏坛,升堂入室,证拟仞数宫墙。”赞庄际昌为官严正、刚直不阿、才华出众。
去年初,经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在状元祠内设立“百姓书房”阅读点,该阅读点面积平方米,藏书上万册,阅览座位70席,是目前泉州市规模最大的百姓书房阅读点。
老城区与庄际昌有关的史迹还有台魁巷,“台”是古代对宰相的尊称,“魁”是对状元的敬称,巷名源于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匾“雁塔钟灵”,寓意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
东观西台:福建最后一名文状元吴鲁曾居住
涂门街西段有一座明清古建筑东观西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闽南名祠——泉州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原为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府第。因吴龙征官居东观待读、西台御史,故其府第称“东观西台”,清代泉州状元吴鲁亦曾居于此地。
清光绪年间,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欲兴建府级吴氏大宗祠,找不到合适的地址,吴龙征九世孙吴朝诠慨然将其“东观西台”第宅前三进献给族人改建宗祠,吴氏族人在年开始改建,建至第4年时,晋江钱头村人吴鲁中状元,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筑,于祠前竖起状元旗杆。光绪廿一年(年),吴鲁衣锦还乡,大会族亲,并在大宗祠举行春祭典礼。吴鲁还撰书《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立于大宗祠内。
东观西台是泉州市现存少有的四进五开间明清建筑,规模宏大,集闽南石、木、泥、砖传统建造技艺于一体,是泉州古建筑物中的精品。除了吴鲁手撰《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中门屏风还有吴鲁所题:“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
状元街:六大状元留名
泉州还有一条与状元有关的街道,状元街。据载,两宋以来,东街先后竖立过四五十座石牌坊,彰显了泉州科举时期的辉煌,后相继湮没于历史的风云中。年在东街拓宽改造的同时,为恢复古城牌坊为主要景观而规划建设状元街。
状元街往南俊路街口的仿宋状元石牌坊,为三门两层单檐歇山式楼阁仿木建筑,气势雄伟,中嵌的“状元”石匾额,采用状元曾从龙纪念坊构件,前后镌刻泉州自五代到清朝的六位文科状元的大名和科年。状元牌坊的坊柱是南宋祝穆的名联:“欧阳之后六人亚魁虎榜,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
状元街自西向东建了7座牌坊,多采用原构件复原,牌坊的匾额、楹联、雕饰等,多出自名家名人之手。其中,海滨邹鲁坊的坊联,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所撰,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梁披云重书;四门学士坊柱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唐文学家欧阳詹故居撰题……泉州千年历史和厚重的文气,在这里凝聚。(黄宝阳尤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