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孔庙 >> 孔庙发展 >> 赵振清散文的魅力

赵振清散文的魅力

我对散文怀有特殊的感情,她不像格律诗那样,受平仄和对仗以及押韵等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像小说戏剧那样,需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要把一鳞半爪的事顺手牵来,组织成篇,表达你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就可以了。可叙事,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写散文比较随意,材料的安排只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求就行了。但是,散文虽然好写,要想写好一篇散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精品难出。关于散文,我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以供商榷。

散文是文体的一个系列,种类多种多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所指太多,顾名思义,就是用散句写成的文章。例如,二十四史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各类报刊杂志(除了诗刊画报),甚至中小学生作文都可以划到散文里去。狭义散文,仅指文艺性散文,例如,鲁迅写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和《风筝》以及《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石榴》。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和《春》。沈从文的《湘西散记》等。

有人说,“散文是文艺的轻骑兵。”确实如此,因为它篇幅短小,反映事物及时,而且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事物,不像诗歌那样,受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抒情有余,叙事不足。

再一点是散文可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一个单位、团体或者个人的的计划、总结,向上级的汇报,向下级的传达,无不用散文的形式来完成。

我重点介绍一下文艺性散文。文艺性散文,一般以表现形式划分为,议论散文,写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当然,这样划分也并不是很科学,因为一篇文章中,往往是写人叙事、议论抒情交织在一起,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而定,但是从散文的整体衡量,就可划分清楚的了。例如,上文提到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湘西散记》都是写人叙事散文。《雪》《风筝》《石榴》《荷塘月色》《春》均属于抒情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甲申三百年祭》应为议论散文。

我列举的以上这些现代散文,均已成为我国文学画廊里的名篇。无论从组织材料表现主题方面,还是行文布局,还是语言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我国文学发展史来看,最早的文学形式是神话传说,其实神话传说就是散文的雏形,它并不比诗歌兴起得晚。从春秋末期,孔子编订的《诗经》算起,到战国末期的《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名家散文,我国文学的最早表现形式是诗歌和散文。只不过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当时,只能把文献刻在竹简上),未能大量保存下来。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才有了保存大量文献资料的可能。以前,即使是司马迁写的《史记》,也只能刻在竹简上,可见流传后世有多么大的难度。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但秦汉时期的散文,又能看到多少呢?我只知道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仅这些政论性散文免强在史料中保存下来。

真正能写出经典散文,并自成一家,光耀文坛,流传后世,是从唐朝韩愈、柳宗元开始。唐宋八大家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特别是韩愈的文章,语言犀利,饱含真情,敢于说真话,号称百代文宗,死后入孔庙受祀,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昌导者。他喜欢发牢骚,擅长写议论性散文。《师说》《马说》是其代表作。柳宗元命运不济,一生为官多遭贬谪,心情苦闷,自然表现在诗文之中。他的散文,写人、写景、抒情、叙事很成功。柳宗元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了多篇散文,其中以“柳州八记”最为有名。《捕蛇者说》《小石潭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繁荣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文坛上群星璀璨,不仅产生了大量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在北宋,他们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这些人自成一家,把古文运动推向前进。欧阳修、苏轼更是两座奇峰,他二人与韩柳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是流传千古的佳篇。

元明清的戏剧、小说,也是在散文发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可见,散文是文学之根。如果把戏剧、小说喻为大树,那么散文就是小草。长不出小草的环境怎么能生长大树?

要想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正像有的人热望的那样,多出名篇名著,多出宏篇巨制,那就要从抓写散文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