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标识的提炼与展示
-01-19大众日报16版
□逄春阶
泰山无疑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了这座山也就读懂了中国。最近我看了六集纪录片《大泰山》,觉得自己离读懂的境界还差很远。这部纪录片为读懂泰山递上了一把钥匙,对体味泰山文化精髓,有提示、提醒、提神之功。
我对泰山的印象是零碎、模糊、肤浅的。说句大白话,就是不囫囵。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一个相对完整的“山象”。纪录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设置了清晰的坐标,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世界。跳出泰山看泰山,也许看得更清晰。“河山元脉”单元,从25亿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岛山脉,到万年前剧烈隆起的磅礴山体讲起,由泰山说到黄河,有追先怀远的悠长和宏阔。“若登天然”单元讲述的儒释道故事,让人记住“大德曰生”,也记住孔庙的一副集句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泰山立志研学基地小朋友拓印的“与国咸宁”四字,点染出历代帝王封禅、拜祭的精神背景。“登高必自卑”摇身成“登高必自”碑,“卑”“碑”之变引人遐思。泰山能成其大,在能容,难怪英国历史学家狄更生登泰山后发出感叹:“一个可以如此尊崇自然之美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对生活基本价值有着良好感觉的民族。”纪录片以“国泰民安”作结,这是最美好的期许。我想到了《周易》中的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由山和人共同塑造的风景,独一无二,最能勾勒出泰山的文化肌理。比如考验人的泰山十八盘的陡峭险峻,还有闪耀在石凳上那些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们晶莹的汗滴,唤起了我们的崇高感,恰如康德所言:“因为他们把我们的精神力量提升到了远远的,超出了庸俗平凡的高度,并让我们在内心发现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抗衡力量,它使我们有勇气去和大自然这种看来好像是全能的力量进行较量”。比如泰山的日出,岁的著名美学家杨辛的解读是:“泰山的日出,那是体现一种生命的壮丽,这也是天地人的大合唱,那种壮丽的景象,使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赞歌。”比如“泰山石敢当”,福建的、重庆的、陕西的、山西的,造型各异的“石敢当”,寓意都是一个意思,泰山能为人遮风挡雨、逢凶化吉。比如碧霞元君,一个个传说,已经融在国人血液里,积淀为民族记忆了。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以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去关照、解读,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是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一种有益探索。
著名报人范敬宜先生曾谈到好新闻来自“记者罕至、读者罕闻”的地方。《大泰山》也拍出了许多的“罕”,让受众耳目一新。比如,日观峰天文台,那些负责与天“对话”的工作状态,我很感兴趣。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泰山日观峰气象站,始建于年,由竺可桢选址、蔡元培奠基,是中国建站最早的永久性高山气象站,被称为“风云前哨第一站”。有机会,我真想去亲眼看一次。比如赤鳞鱼,是泰山溪流中的独有鱼种,它生性既不耐热又不耐寒,只能生活在海拔米-米、温度2℃-28℃的泰山溪水中。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野生赤鳞鱼资源急剧减少,一度濒临灭绝。比如一棵野生泰山花楸,藏身在海拔多米的一处陡崖石缝中,是现存的世界上唯一一棵野生花楸。如今,泰山人艰难实现了野生泰山花楸的迁地保护和野外移植回归,初步解除了野生泰山花楸濒临灭绝的困境。泰山之大,大在它身上藏着数不清的秘密。
高而可攀,拾级力登;雄而可敬,昂头天外。泰山有说不尽的话题。这部纪录片是在说山,其实更在说人,说事,也在说理。主创人员用现代理念的锋芒激活沉睡的“材料”和尘封的史料,最大限度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并把资料变成思维的养料,当然缺不了的是现场采集到的鲜活信息的映照。“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纪录片的落点对准人,在对准改变了历史的大人物的同时,更多地对准挑山工、登山者、保洁员、护林员、气象员等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