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文庙,湘西的文化地标渝帆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向来都非常注重文化修养。尤其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深入民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圣人孔子主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建设,认为人只有做好了“人”,才有资格去做其他的事,才能做好其他的事。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的思想传遍全国,他的门生遍布天下。后人为了纪念孔子便四处设立了文庙。

全国的文庙很多,山东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南京夫子庙、德阳孔庙、浙江衢州孔庙、哈尔滨文庙、德庆孔庙、建水文庙、吉林文庙……而乾州文庙在哪里呢?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的朋友说不就是乾州嘛?我知道,就是陕西咸阳的乾县嘛。其实还真不是,乾州并不是现在的地名,而是古代湘西的州级行政区,泛指现在的吉首地区,乾州文庙也就位于乾州古城之中。

到吉首游玩,乾州古城是必游之地,而乾州文庙又是乾州古城的文化地标,自然也非去不可。乾州文庙左为孔庙,右为学宫。文庙中轴线上,前置照墙,两边分设黉门,进而是红石棂星门、月桥(俗称状元桥)、泮池、戟门。戟门左为名宦、右为乡贤两祠,此为一进。二进正中为大成宝殿,前侧即为东庑和西庑,院中置条石,石径直达月台,台前有五龙奉圣红石卸路,大成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风铃飘响,拱棚、藻井、撑拱、雀替、柱础石墩十分考究,且置丹桂两株于侧。三进即崇圣祠,右为学宫、明伦堂和儒学教渝署(习称老师衙门),照墙南向外为头门,中为大堂,左有文昌宫,中有明伦堂,右为教渝署(民国时为县党部)。其间间以厢房,后有居室。在清代撰修的《乾州厅志》中有记载和描述:“文庙在城东土垣内,大成殿五间,东西庵各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一区,圆拱桥一道,尊经阁一所,名宦祠一间,乡贤祠一间。”这样的规模算不得宏大,却也是湘西文人们的精神沃土,是一片历史的宝地了。

乾州的文庙构思精巧,楼台、过厅、通道、花坛、天井各具特色,那斗拱飞檐,凌空翘角的独特造型,充分展现湘西民间建筑的特色。

文庙坐北朝南,南临东门街,北至古城墙。其前门临街,原是一道九丈长的红色弓形“影壁”,左右各开一侧门,门上覆以飞檐翘角、庑顶,门楣上左题“德配天地”,右题“道冠古今”。入得门来,影壁背后正中,建有一座特选红砂岩制的四柱石坊,用莲苞作顶,横刻“櫺星门”三个大字,櫺星二字含“得士”意。石坊后原有金桂两株,取“蟾宫折桂”之义。

再北有半圆形“泮池”,池上又精选红砂岩建成“状元桥”,俗称“月拱桥”或“月宫桥”,都是和“月宫折桂”谐音的吉祥话,这个9丈见方的头进庭院,组成了“左庙右学”的格局。

池桥之后,一列青瓦砖木结构穿枋建筑,马头墙所夹正中五间牌楼式空旷高屋,通称“戟门”或“大成门”,这才是文庙的正门。此门平日不开中门,只走侧门,要到官员朝庙或新科举子回乡朝庙才能由櫺星门踏月拱桥,走大成门正门上去拜孔子,这里就是第二进庭院。第三进庭院只有两座殿堂,就是大成殿与崇圣祠。

康熙五十四年(年),乾州开办厅学,先借镇溪所学招生,借泸溪县学训导管理。清雍正六年(年),一个名叫沈元曾的人来乾州就任厅同知,这位历经十年寒窗尔后金榜题名的书生,踌躇满志地落轿下马之后,愕然发现,这片已被朝廷设厅的土地上,竟然没有文庙让他拜谒圣人先师而后施政。这位自小便受儒家思想浸润、深受孔孟之礼教谕的钱塘士人,深深不安起来,于是上报朝廷,筹措资金,大兴土木,并不惜“捐俸入之半以为度地鸠工之费”。

雍正十一年(年),后任厅同知张钟捐资兴建文庙崇圣祠,翌年,包括学署、学舍、文庙在内的乾州学宫建筑群落成竣工。乾隆六十年(年)文庙毁于战火,同知阎广居又于嘉庆六年(年)捐资对其进行了复修。道光十二年(年)同知邹萌楠重建学宫,将櫺星门改为石坊。道光二十六年(年)同知杨镇源改建了文庙大殿。其后漫长的时光里,文庙因战火、岁月几度破败,而又几经修葺,多次重振。

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历史文化中,乾州文庙在传播汉文化、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一直倍受官府重视和百姓敬仰。学宫中朗朗书声绵绵不绝,文庙里红烛摇曳昏晨交替,一代又一代乾州子弟于此诵经读史、知性明理。这片土地上走出了苗族哲学家、教育家吴鹤,民族英雄杨岳斌、罗荣光,以及享有中国画马四杰之一美誉的画家张一尊等。

据当地朋友介绍,这座文庙在近代还差点被那场人所共知的文化浩劫所毁,幸好被当时的乾州基建社主任蒋祥呈施计保了下来,据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年,乾州基建社主任蒋祥呈已经接到破除文庙“四旧”命令。他眉头紧锁伫立于大成殿前,此刻这个粗通文墨、有着三十年泥水匠经历的老师傅,胸中翻滚着激烈的波澜:遵命而为,历代前辈匠人留下的精品将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从此必然遭人唾骂、灵魂不安;抗命不遵,当前形势所迫,说不定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他久久凝望大成殿上的雕花木枋,突然眉心舒展,一条妙计已然成竹在胸。

第二天蒋呈祥带着几个贴心工友来到文庙,他轻描淡写地对大家说:文庙有两层,太高,危险性大,大家不打了,就把那些雕龙画凤的东西用木板封、石灰纸浆蒙在里面算了。匠人们心有默契,彼此心照不宣,一齐动手,没几下功夫就将文庙“四旧”“破除”完毕。

而今,穿过时间的迷雾,当年的亲历者秦文庆老人依然沉静质朴,对当年的选择没有太多的自得与自夸,在他平静淡然的叙述中,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很多中学迁往湘西,乾州文庙曾成了国立八中初女部的课堂。当时,朱总理和劳安也辗转来到八中就学并相识,而劳安就在初女部读书。年3月,朱总理偕夫人故地重游,往事如烟,一向很少题字的总理欣然提笔:“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