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威海李大成与文登学宫

明清时候,文登县学声誉响遍省内外,尤其是在科举取士中进士极多,不能不让人感佩不已。

每逢那些考取功名的进士们衣锦还乡,他们一定要去瞻望那高大庄严的文登县学宫,一定要谦恭地向那孔庙里供奉的先师圣像躬身施礼。回想起自己多年的寒窗之苦终于迎来人生的辉煌,他们怎么能不感谢一代代的学宫承办者的辛劳付出?而在威海官学学宫的历史上,明代以前对官学学宫建设和发展贡献最大的,当属金代县令李大成。

金大定九年()秋天,聊城人李大成来文登任县令。那天,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县衙前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有着旧时代新官上任的仪式感。

县令李大成告诉班头:“去准备一些祭祀用品,我想到孔庙去拜谒一下先师圣像。”

班头无比尴尬地低声回道:“县太爷,学宫和孔庙是连在一起的。可是咱们这儿,早就没有学宫了,到哪儿去找祠庙来供奉先师呀?”“什么?咱们这里居然没有学宫,没有祠庙?”李大成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一个年老的同僚站出来,详细地讲起了没有学宫的始末。原来,在金代,伪齐刘豫下令山东百姓60岁以下、20岁以上的人都要签发为兵,每亩田科钱五百,“法令苛急,赋役繁重”,忍无可忍的文登农民在金熙宗天会十年()发动暴动,攻陷文登县城。愤怒的农民起义队伍到达文登城后,文登学宫被焚为平地,所有校舍都成了灰烬。一时间黑烟弥漫,哀鸟乱鸣,前代积累的教学设备都毁于一旦。战争过后,原来的校舍都变为一片废墟,再后来,有些人就把那里开成菜园,种点蔬菜,看上去有一种说不尽的辛酸和悲凉!

“那么,我来之前,学子们要举行祭奠先师先圣典礼,在哪里举行呢?”李大成疑惑地问。

“由于没地方,就只好在县衙大厅。”有人说。

李大成听了,摇摇头,说:“这这这……这成何体统?!”

“反正很多县官也不太重视,都把恢复学宫校舍当作葅豆小事了,大多发个文例行公事,胡乱应付一下就是了……”

李大成长叹一声,说:“作为读书人,真有愧于圣人啊!我本是秀才出身,奉行儒家之道,就应该为教育负起责任,哪能像以前的官员那样对此熟视无睹?”

第二天,李大成和几个同僚来到学宫旧址,看到的真是一片菜地。稀稀疏疏的蔬菜,纵横的沟垄,几个衣衫破旧的农民挑着尿罐或水桶穿梭其间。这种景象,让他产生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落寞感和衰败感。他目光所及之处,仿佛都是多年前的熊熊烈火。他似乎听到了那断壁残垣的哀泣,甚至哀鸿遍野的凄惨悲鸣……他对跟来的同僚说:“多么令人痛心啊!想当初,宋徽宗大观初年,我们这里的学宫位列登州府中各县之冠。可现在呢?没有像样的学宫,人们没地方好好读书,社会上就没有尊儒崇儒的风气。你们说,咱们这个县还有什么复兴的希望?我看哪,咱们如果要改变文登的现状,先得从重修学宫开始!”

“可是,钱从哪里出呢?”不知谁问了一句。

李大成拍着胸脯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钱,我出,先从我的俸禄里拿!然后我们都来想办法怎么去做,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万代的大工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听的人都被他的雄心壮志所感动。于是,大家就开始讨论起来,怎样选址,怎样筹钱,怎样雇佣劳力……李大成安静地听着,心里逐渐亮堂起来。

第二年秋天,经过李大成一年的治理,文登县已经初步出现政通人和的局面。李大成觉得时机成熟,便自己花钱摆了一大桌酒席,召集了几个同僚和文登县有名的乡绅、财主同来聚会。酒过三巡,他向在座的客人道出自己的心声。他说:“现在我们县,佛家、道家各尊其师,都用大房子来供奉他们的先师。而我们儒家的先师孔圣人却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没有,我们穿着儒者的服装,学着孔圣人之道,和佛、道相比,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呀!现在我已经在县城东面,找了一块高而敞亮的地方,在那里建造学宫,恳望大家帮助我!”

“知县大人,您放心!我们也要为孔圣人争口气,要把文登县学发扬光大!我们一定支持您的安排,唯大人马首是瞻!”

李大成连声称谢,说:“任何一项工程,都必须靠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下要开工,最紧急的是用钱募工和采购建材。我先在这里表个态,我愿意捐出我的俸禄来做这件事情!”

同僚们见县令大人如此慷慨无私,自然不甘落后,也纷纷报出自己愿意捐献的银两数目,而地方上的乡绅和几个财主也随即跟上,极力表示愿意为这个工程出钱出力。一时间群情激昂,人们的热情被鼓动起来,如同潮水般往前涌动。

之后,择个吉日,很快就开始动工了。李大成支出自己手头所有的钱,召集能工巧匠,去买方、圆之木做栋梁;为了更长远的考虑,他命人雕琢石头来做石柱。他的家人不解地问:“你做的是公事,如何要花掉自己的钱呢?再说专门找人买好的木料,已经花费不少了,为什么你还要操心千秋万代的事,做什么石柱呢?这又得花多少钱呀?”

李大成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捐钱建学宫,不过损失点钱罢了。我们这样做,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将来对得起子孙后代。你说我们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我们可不能鼠目寸光,造一个破烂工程,贻笑后人啊!”

李大成的言行传出来,感动了县里的许多仁人志士,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支持和帮助他。

李大成处理完政事,总是利用回家吃饭的间隙,亲自到工地督促、检查施工。他平易近人,从来不拿官架子,对工地上的人要求虽严却态度和蔼,有时候还在生活上嘘寒问暖。这不,他瞧见一个扛木头的年轻人,在龇牙咧嘴地往前走,一看年轻人只穿了一件单衣,就说:“扛木头是个辛苦活儿,你还小,要在肩膀上垫个肩垫才好。”那年轻人见县令在跟他说话,慌忙站住脚,腼腆地笑笑,说自己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老人家眼不好,给他缝了一个肩垫,他没舍得用,省得几天就磨破了,又得麻烦老母亲做。李大成很为这个年轻人的孝心感动,忙把自己揣的毛巾叠成方块,递给他,说:“别嫌弃,你就权当个肩垫吧!”年轻人接过毛巾,脸上现出受宠若惊的神色。李大成鼓励他说:“你年龄还小,等学宫建成后,可以来读书,和许多老百姓一样,再也不用为上学难而发愁了。”

年轻人兴奋地点点头,说:“我们那里的人也都这么说,想读书的人以后可有专门的地方了!我太盼着那一天了!”李大成说:“两年以后,肯定能完工!我会让更多的人来这儿好好读书!”

这之后的李大成,在县衙和工地之间忙碌不已。他从不出去游逛山水,在自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以至于相熟的同僚开玩笑说:“我算服了您了,知县大人,您天天办完公事,就跑到施工现场,去搞这个监督那个检查,照这个样子,您不会把家给忘了吧?”

李大成不假思索地说:“哪里敢忘记家呀?只是家分大家和小家。办学宫,是大家之事,甚至说国家大事,而照顾小家可以灵活机动一点嘛。说实话,不建好学宫,我的心总是不安哪!”

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从金世宗大定十年()秋到大定十二年()三月,不到两年时间,经过李大成的艰辛努力和全县有识之士的支持帮助,文登学宫的重建伟业终于完成了。

重建后的文登学宫,殿、堂、斋、门、庭院、台阶、两厢,按顺序排列、建筑齐全,房屋高耸入云,屹立于山海之间。大成殿内,孔子身着闪亮辉煌的衮服,颜渊、曾子等人的画像列于两边,整个殿堂焕然一新,壮丽生辉。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无不赞叹县令的办事能力。

后来,县里的年高德重者和新进之士用书信的方式,请求居京的同县进士郭长倩写一篇文章,意思是将要刻在碑石上,用来记录李大成重建学宫的功劳,于是便有了郭长倩的《文登县学记》一文,世称一绝。

在文登仅两年,李大成为政成绩斐然、断案顺理,言行一致,得到文登百姓的认可和尊敬。特别是文登学宫的重建,体现了李大成兴办学校为诸事之先务的教育意识,解决了百姓子弟上学难的问题。文登县学自李大成重新建成后,至元明清以来相继重修。尽管后来人对县学宫也有功绩,但重建之最大功劳者,非李大成莫属。直至清末,文登学宫的基本布局仍沿于李大成所规划,学宫大成殿的栋梁及椽木,仍还是李大成建文登学宫时所用的材料,历经七八百年而仍在发挥作用。

(李秀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