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师一句话,决定了孔庙四配格局

孔庙威仪,除了彰显于建筑气势与夫子盛容外,还体现在一个具有强大阵容的随祀团体上,这个团体可通言为从祀。从祀有尊有卑,为了示以分别,一般又在习惯上称从祀中的尊者为配享,卑者为从祀。

就位置来看,配享、十哲在殿中,其他从祀在两庑。从祀人员的排列次序大致是根据从祀者与孔子关系的远近及对儒学贡献的大小进行安排的。配享之礼自古有之,其目的在于报功劝忠。郊祭、社樱、宗庙等均有配享。

无论祭天还是祭祖,在享祀模式上都会遵循一定的搭配关系选择一位合适的配食者。配享人选与配享人数都不能随意安排。有资格入围配享者,绝非平庸之辈,而配享人数又是绝无仅有的。后世配享往往超出一人,甚至数人不等。汉代宗庙祭祀,以功臣配享庙庭,一时将相已有数十位。自晋以后,凡祀祖宗,皆以数位功勋大臣配享。

弟子佑食于师,古籍无载,后世一旦形成,却是超佚往古,非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庭可比。孔庙从祀体系的形成轨迹大致为:开始于东汉,在唐代大规模发展,在宋代基本定型,明清继续扩充。从祀人数,历朝递加。

明初为一百一十九人,包括四配、十哲、七十一弟子、三十四贤儒。到了清末,从祀者增加到一百七十位了,包括四配、十二哲、七十八位先贤、七十六位先儒。民国八年,又增先儒颜元、李塨二人,共一百七十二位。在从祀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从祀队伍并不稳定,除了增祀以外,还常有罢祀、改祀、复祀等现象发生。

今天,和各位聊一聊孔庙四配的形成过程。

四配按配享地位排列,依次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按配享时间排列,依次是颜子、孟子、曾子、子思。四人的崛起轨迹是不一样的。

颜渊在汉明帝首祀七十二弟子之时,就已位列第一。三国魏曹芳之时,己以颜渊配享为常。北齐“拜孔揖颜”之礼尤为盛行。贞观二年(年),太宗一改高祖释奠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之例,复称孔子先圣、颜子先师。

总章元年(年),颜子被追封为太子少师;太极元年(年),又继赠为太子太师;开元二十七年(年),封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年),又赠为兖国复圣公。

孟子的升级履历较为简单,宋元丰六年(年),封邹国公;元丰七年(年),晋配享位;元至顺元年(年),赠邹国亚圣公。

曾子因与孝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唐朝受到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