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游记

十一月的某天,老两口参观游览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年——前年)春秋末期鲁国人(现山东曲阜)。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极其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时代的。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奠定了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大德十年建成()。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庙宇坐北朝南,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孔庙占地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尔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孔庙院内题名碑是元代皇庆二年(年)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元代开科16次,明代又曾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本朝进士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三座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校长)吴苑掘地时发现的。明代77座,清代座。

著名人物有:明朝护卫北京城将领于谦、明末大将军袁崇焕、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禁烟首领林则徐等。其中光绪三十年(年)清代末科进士题名碑上还刻有“沈均儒”的名字。沈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还有一些事迹、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奇人物,如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等,也均碑上有名。

刘墉、山东诸城人,按其才华本应成为状元,但一般考官决定不了,必须皇帝御批。乾隆皇帝拿到刘墉试卷后,看其名字为“墉”,说“状元怎能用庸碌之人”,于是召见刘墉,见其矮小、鸡胸、罗锅。便想为难他一下,让他以自身长相为题作诗一首,刘墉即刻吟到“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弄得乾隆皇帝哑口无言,但乾隆还是御批其为二甲二名。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庑殿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触奸柏。大成殿月台前右方,有一株苍劲高耸的柏树名曰“触奸柏”。相传明代奸相严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他平时专横跋扈、欺压百姓、残害忠良、作恶多端。当他路经该树下,狂风骤起,柏树枝摇动,吹掉他的乌纱帽,使其仓皇逃走。后人认为柏树有知,能辨忠奸,称此树为“触奸柏”或“辨奸柏”。据说,这株古柏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多年,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劲。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崇圣祠“大成礼乐”展演项目是博物馆抢救和保护传统礼乐文化,将孔庙国子监蕴含的礼乐文化精髓挖掘整理后,搬上舞台展演表现的一次尝试,是对博物馆传统基本陈列展览的丰富和创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好看好懂的节目,真正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礼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时代精神,并起到教化人们思想,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艺术宗旨。展演内容:1、序幕:《有朋》——迎宾,音乐大气、舒缓,厚重;吟诵和朗诵叠加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美好感觉。2、第一幕:《学而》——竹简舞,吟诵、朗诵叠加,体现出儒家文化精髓,再现浓郁的学堂风气。音乐肃穆、庄严;舞蹈震撼、庄重。3、第二幕:《福兮》——女子群舞,音乐优美,清雅,欢快。舞蹈优美、典雅。4、第三幕:《关雎》——女子独舞,古琴和男子唱诵,再现古代人对爱情的美好追求。音乐唯美,优雅,华丽。5、第四幕:《大同》——祭孔舞,吟诵、朗诵叠加,表现出天下大同,千秋宁和的景象。音乐庄重,大气,祥和。演员与观众互动礼拜先师先祖。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年),清乾隆二年(公元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十三经刻石碑(乾隆石经)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康熙御碑与“乾隆石经”同处在一起的还有从国子监彝伦堂移来的清康熙帝御笔《大学碑》。《大学》选自《礼记》一书,内容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理。康熙书法功底深厚,气势磅礴。除此之外,北京孔庙尚有清乾隆登基60年(年)时镌刻的《御制说经文》碑13座,《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满、汉文碑各1座。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十三经刻石碑共座,原立于东西六堂,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我国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规模上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国子监太学门,又称聚贤门,意思就是汇聚天下所有贤能的人。太学门的门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而国子监的黑门代表才,此才非彼财,这里没有门槛是用了孔子儒家的思想:“有教无类”,即在这里不分贵贱,只要你有才品德好就可来此上学。国子监里面是凹进去的,是皇帝不希望才往外漏,所以这里有聚才之意,民间也有:行尽世间万里路,不如国子监走一步之说。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国子监二门内的这座大型琉璃坊牌坊,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牌坊位于集贤门内,乾隆四十八年建造,是三门四柱七楼式,这三道门代表人间三宝:福禄寿,四个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禄,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个门洞上方雕有汉白玉的莲花钉有喜得连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黄色小葫芦象征高官厚禄,这三道门是文官走左,武官走右,皇帝走中间,而中间的门叫龙门。所以古话说: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门,说的就是他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辟雍辟雍可以说是世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用的宫殿;建筑形式独一无二。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型,铜包鎏金,既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

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

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走过宽阔的石桥,踏上六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殿内。殿内井口天花,正面以龙彩绘;无梁无柱一览无余。其实,辟雍殿内并非无梁,而是采用斜角架梁的办法。当年刘墉他们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四角位置原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该设计上报乾隆帝审批,乾隆批转户部尚书和珅审议,和珅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看来和珅虽是个大贪官,但也确有过人之处。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当我们进入辟雍内,正面皇帝宝座和屏风等陈设立刻映入眼帘,这些摆设,都是当年乾隆皇帝“临雍讲学”时用过的原件文物!现今能在北京如此近距离地观赏皇帝升殿的御用物品,恐怕只有国子监辟雍殿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辟雍做一次讲学,称为“临雍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在辟雍殿西北侧,紧靠圜池石栏,还斜立着一株巨大的古槐,人称“罗锅槐”。据史书记载,修建辟雍时,将彝伦堂以南几十株槐、柏树移种二门外和雍和宫内。相传罗锅槐因为树龄已长,树干粗大,被列入砍伐之例,因刘墉爱惜古槐,力排众议,才得以保留。

但不久,辟雍竣工,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前来视察,走到这棵树旁时,笑问群臣:“诸爱卿,此槐象谁?”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因刘墉天生背驼,为人机敏耿直,滑稽幽默,背地里人称“刘罗锅”。皇帝心说,你刘墉说出话来,常使我难堪,那“坏点子”都藏在罗锅里,罗锅槐,罗锅坏,音同意亦同。我把你的罗锅砍了,看你“坏招”从那出。

就说:“此槐罗锅,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罗锅槐。刘墉脑子转的比乾隆还快,立刻说:“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但却是年代久远的古槐。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饱含国学文墨之气,虽表陋而内秀。现在辟雍落成,以后将经常聆听圣上教诲,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听了,只好说:“罗锅失雅,砍去修直”。如今,在古槐粗干的阴面罗锅处,砍削的痕迹还清晰可辨。

六堂

绳愆厅”是国子监从事管理的重要部门,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教导处,负责人称“监丞”,是仅次于校长、副校长的第三把手。国子监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违反校规,犯了错误,都由绳愆厅负责惩戒。绳愆厅内设有红长凳四条,专为行刑而用。受罚的人趴在上面挨打,只要监丞一声吼,板落不知有多少,而且根本不容申辩。如有重大罪责,还要带枷锁,甚至枭首示众。监生稍有不慎,轻则开除、关押,重者丢了性命,看来做名监生实在太难。

博士厅与绳愆厅东西相对,是国子监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国子监博士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也负责出题考试,给监生上大课,做学术引导等,厅内陈设有讲章牌,九门门差牌等。清康熙年间,《桃花扇》作者,孔子之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曾在里边办公,他在《出山异数记》中讲到,初到国子监任博士时,就在彝伦堂前露台西阶设座讲大课,“集八旗十五省满汉弟子数百人,绕座三拜……”,然后听他讲课的情景。可以想见,当年台上讲章牌侧立,六堂学生整齐就列,礼生按部就班,有一种博士讲经授业,师生各得其所,其乐融融的场面。

孔庙和国子监

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66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孔庙和国子监

在彝伦堂前灵台西侧,“博士厅”门前,有一株由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矮墙围绕的双干古槐,史称彝伦堂古槐,是京城最知名的古树之一。相传古槐为曾两任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亲手所植。清乾隆十六年,时逢乾隆母亲慈宁太后六十寿辰,本已枯死的古槐忽发嫩枝新绿,枯而复荣,又称“复苏槐”。一传十,十传百,众人皆认为是吉祥之兆,又恰遇大学士蒋溥奉命“释奠”孔庙,当即绘图赋诗恭呈圣上。乾隆得知后非常高兴,并提笔咏诗赞其瑞,朝中大臣也纷纷赋诗作画颂扬。时任管理国子监的大臣观保等也不甘落后,上疏请刻“御制古槐诗”碑,立于西讲堂正中以垂永久。而今,这株古槐依然枝繁叶茂,是国子监多年的活见证。

孔庙和国子监

孔庙和国子监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公元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则是清康熙皇帝题。在辟雍未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讲学,都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彝伦堂东门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设座的地方,学校遇有重大活动,也在彝伦堂举行。比如历届科举考中进士,由一甲,也就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率领,祭孔后到国子监彝伦堂东门拜谢“恩师”。当然,这些进士不一定都是国子监的学生,但最高学府的校长、副校长是全国老师的代表,也就具备了这一恩荣。然后还要进行“释褐簪花”之礼,既众进士从此脱下粗布的百姓衣服,换上官服,并由祭酒、司业亲自在前三名的头上插金花,是一种非常荣耀的礼仪,过后祭酒还要赐宴,与所有中进士的学生们把酒庆贺。

孔庙和国子监

孔庙和国子监

孔庙和国子监

“敬一亭”:进入国子监第三进院,中轴线最北端的一座建筑叫“敬一亭”。敬一亭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顶,内外双面五踩斗拱檐,门上有“敬一亭”匾额。亭内梁架为明代团锦彩绘,面积约平米。敬一亭四周砌有红墙,自成院落,小院正门上方刻有“敬一之门”四字,两边屏墙有砖刻团龙图案,建筑形式、规格都很特别。敬一亭从建筑上看,根本不像个“亭子”,就是一座殿堂式建筑。它建于明朝嘉靖七年(公元年),存放着嘉靖皇帝的《敬一箴碑》等七块明代石碑,后来康熙皇帝御书的《崇高峻极》等四块大字卧碑和雍正皇帝的《训饬士子文》也放在亭内。

孔庙和国子监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座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神权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