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庙宇福建泉州府文庙

简介:文庙是历代封建王朝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当时基本可以说是作为国家大事来办了。文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四大文庙为: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吉林文庙。

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如果还有文庙,说明这座城一定是文化古城。国内文庙各地很多,有多座,保存较好的有多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21座,泉州府文庙是这21座中其一。

年6月25日,泉州府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离前面咱们说过的清净寺大概也就三四百米的距离。

年代: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太平兴国七年(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北宋大观三年(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年)重建。

面积:泉州府文庙占地面积约多平方米,由泮宫、大埕、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庄际昌状元祠、蔡清祠、李文节祠等组成。

布局:

泉州府文庙坐北朝南,以大成殿和明伦堂为主呈“双轴线”布局,形成传统的“左学右庙”的文庙建筑基本形制,是庙堂与学馆合一的设施,在祭祀孔子之外还担负培养人才的功能。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台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

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大成门-清代建筑

泮池和泮桥-元代建筑

东庑和西庑

建筑形制:

文庙内大成殿是最重要的建筑了,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这也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在福建省也少见。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当时最高建筑规格,是目前泉州唯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

面阔七开间(35.3米),进深五间(22.7米),空间高度9米。殿身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身平面毫无雕饰,仅柱础为简朴的莲花座,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具有早期儒家的古朴风格。

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所罕见。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绘装饰着飞禽走兽、农耕狩猎、草木花卉……极具闽南建筑艺术特色。

大成殿为罕见的庑殿顶,最上面的正脊弯曲很大,成弧形使得屋顶成较大的曲面,能够较好地防御台风。而正脊两端的尖脊,形似燕尾,所以被称为“燕尾脊”。

殿前露台宽敞,旧时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此。须弥座束腰处嵌有莲花等图案的青石浮雕,各具形态,宛若生枝。

檐下斗拱当心间用双补间,其余各间单补间,形制还保留了一些早期风格,装饰也相当简单。殿内梁架多使用圆型断面的木料,而其上的彩绘可谓是让人眼花缭乱,也是一些双龙双凤、仙鹤蝙蝠、博古花卉之类的图案。

为什么柱子只有柱头上漆呢?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柱头部分是木的,白色的部分是石柱。泉州很多建筑是这样,开元寺里头也有这样的结构,可能清净寺也是这样,都是石柱支撑木屋顶,而石头通常没上油漆。

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文庙内至今依然完整地保存着清代的成套祭孔乐器、礼器、祭器和舞具,也成为台湾同胞回大陆瞻谒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一个重要象征载体。

价值: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福建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