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渎龙神,中国道教和民间信仰中掌管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大水脉的水神,居住于鄱阳湖中。山岳以五岳为尊,水域则以四渎为长为神圣的载体。四渎者,指中国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神源于中国古代对河流的崇拜,古人认为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有可供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但也有威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对之产生敬畏之情,立庙祀之。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
龙王,道教尊为天衣玄皇辰极灵威壬癸龙王伺辰真君甘露流润天尊,居天一紫皇宫、水晶宫。另外,东海水府仙官渊圣广德王居青华宫,南海水府仙宫洪圣广利王居丹灵宫,西海水府仙官通圣广润王居素灵宫,北海水府仙官冲圣广泽王居玄冥宫。
据《太上洞渊神咒经·龙王品》记载,当“国土炎旱,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作大神通变现光明,与诸天龙王、仙童、玉女七千二百余人,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太上洞渊说请雨龙王经》、《太上洞渊神咒经》等皆收入《道藏》。据《太上洞渊神咒经·龙王品》记载有五帝龙王、四海龙王等。其中,以方位为名的五帝龙王是东方青帝青龙王,南方赤帝赤龙王,西方白帝白龙王,北方黑帝黑龙王,中央黄帝黄龙王。有以海洋为名的龙王是东方东海龙王、南方南海龙王、西方西海龙王、北方北海龙王,又称东海广德龙王、南海广利龙王、西海广润龙王、北海广泽龙王(《道法会元》卷一○○)。也有以天地事物为名的54名龙王和62名神龙王。
龙王名号,仅据《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记载,就有一百五十八位之多。如玉京宝山龙王、蓬莱福地龙王、东望扶桑龙王、森角诸乘龙王、东方青帝龙王、甲乙震宫龙王、寅卯木宫龙王、南方海帝龙王、西方持国龙王、西海兑宫龙王、北方武陵龙王、化海破国龙王、乌江水帝龙王、黄河水伯龙王、川河水府龙王、武当山水龙王、净乐国主龙王、西那国主龙王、本境行雨龙王、五岳四渎水国龙王、沿江海口得道龙王等。
据《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记载,受持读诵此经,为诸大众之所称赞,若有国土祈雨者,六斋日严洁洒扫,烧香供养,礼拜称善祈请,天尊应感,即召龙王降雨消灾,普得甘润。……诸龙王闻是称善,即现感通,兴腾云雨,遍洒人间,救彼焦枯,悉得生发,免其时害,无损禾苗,川渎流通,河源注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国界巡邑,方里遭其旱涸,时雨愆期,阴阳不调,人民惶恐,当为书写,严净受持,请高德法师建立道场,旛花供养,转读此经,当得上彻,天垂甘雨,地涌灵泉,草木滋荣,田畴丰稔,人无忧戚,岁保又宁,灾沴永消,土地常吉,家门欢乐,福利无穷,万善庄严,百神敬护,雨泽既足,当发虔心,上荷通灵,常随念诵。
龙君真人受太上太帝之道,悉说修道之事
据《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记载,龙渊丈人龙君,尊居住虚无无上之上,大乘百六运度无极之化,劝善敷救生死,化导之勤,深谙九千六百亿正真之道,并累功积德不可称数,并以道化教导生法,执权方便,普为拔度诸恶一切死根。无极虞渊地中群龙数千万,负水乘云,弥布天下,普蒙洪注洒润。五岳四渎之神,普兴云罗,荫天覆地,济度天下枯渴。累日之中,水陆普被流润,川谷盈满,浩浩荡荡。
龙君真人在《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中劝修道说,尊受太上太帝之道,躬禀无上正真之法,以勤营斋直,损己布施。尔欲度身,必先度人。尔欲成身,必先成人。尔欲自贵,必先贵人。尔欲自敬,必先敬人。尔欲自立,必先立人。尔欲自躬,必先躬人。尔欲自师,必先师人。尔欲自营,必先营人。尔欲自济,必先济人。尔欲自达,必先达人。尔欲自通,必先通人。尔欲自乐,必先乐人。尔欲自饱,必先饱人。尔欲自饶,必先饶人。尔欲自先,必须先人。尔欲自政,必先政人。尔欲自定,必先定人。尔欲自慈,必先慈人。尔欲自孝,必先孝人。
谦躬勤身和颜,晨夕礼侍我尊,见他尊老人,敬如我老尊,心存口念道,恒愿躬礼勤,易味使甘进,不离於晨昏,寒冰不先衣,当先衣老人,行此十八善,应彻於上天。有财不藏蓄,开仓惠穷人,年出数千斛,悉以救困贫。龙君少行此,感悟於上天,上天须忠孝,命尽得申延,延益十倍算,命过龙来迎。积善孝所致,慈心多惠穷,龙骄实难领,拜之为龙君。升降遍其意,游咏任所之。
兼化别见形,变景靡不通。亦为众说法,戒悟后学童,为行多慈念。见贤靡不恭,上圣补真人,方始化世间。功成游四海,五岳遍周旋,得仙道遗名,行积於后代,化悟於后贤。世末多灾横,勤斋以度身。若能养三命,道炼於三元。端坐思吾道,游宴於昆仑。未能升玄虚,且乐游地仙。不羡人间乐,遨游五岳巅。然后炼金液,飞升造皇乾。何不勤修斋,沦逮世俗间。百鬼所攻伐,恐亏天命年。念念善相续,施惠救穷人。天道不虚戒,劝子作善缘。为善患不久,积德福命延。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对河流山岳的崇拜,起源很早。汉宣帝时始正式以五岳四渎为国家礼典中山川神的代表。
《汉书.郊祀志下》(宣帝神爵元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
《旧唐书丨礼仪志四》:“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元代沿袭宋制。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淮水为东渎,济水为北渎。
对五岳四渎的奉祀崇拜,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山川的自然崇拜,以后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制度化、人神化,成为国家祀典的制度固定下来。
西汉宣帝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以礼为岁事,祈为天下丰年。至唐天宝六年,封江渎为“广源公”,河渎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
清代顺治元年,定礼祭河渎于蒲州,祭江渎于四川成都,祭淮渎于河南唐县,祭济渎于济源县。康熙一朝,更加重视对江渎之神的祭祀,曾九次隆重祭祀江渎神。皇帝亲自制祭江渎庙祭文,派专官前往西蜀祭奠,规格同于祭社稷坛,礼仪高于祭孔庙的礼仪。
与四渎圣王一样,龙王在中国民间亦受到广泛的崇拜。《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所谓“龙王”,就是龙属之王。道教谓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河流中的生灵,并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是中国民间所敬之神。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之总称。龙王信仰起源较早,后渐遍及中土。早期的龙神,虽有降雨等神性,却无守土之责。如汉代祈雨时则祭土龙。
龙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间气候风雨的龙神。在屈原当中,则提到了一些上古的龙神,对其有描述记载[1]。
龙由九种动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所以龙为灵兽之首,又是炎黄华夏归一的见证。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征,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诏封龙为王,以求社稷风调雨顺。
常见的有九位龙王,使其泽瑞下界,滋养下界生灵。九位龙王为:五帝龙王一共五位,记载于《龙王品》。四海龙王一共四位,记载《太上洞渊神咒经》。
由于四海龙王是海洋之神,远离天界,在神灵中身份比较特殊,保持着较大的自治性,天宫对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龙王育有龙子龙孙,安居下界。
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有关于龙的来历描述,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以地球智慧为中心的太阳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龙神按职能,大致有天龙神、地龙神、海龙神等,有的地方龙神还兼财神的职能,都具有蕴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在道教典籍中:
天龙神辅佐勾陈上宫天皇大帝、雷部众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天神行云施雨,阻挡能损害、毁灭太极的元素与灾害。
地龙神辅佐后土皇地祗、南极长生大帝、五岳大帝等蕴育、管理大地上各区域的阴阳、物产,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阴冥众生。
海龙神辅佐妈祖管理海洋生灵、是渔民的保护神。
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他们分别为南海广利王敖明,东海广德王敖光,北海广泽王敖吉,西海广顺王敖顺。小的龙王存在于一切水域中。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帝王封龙为王
龙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征,多次下诏封龙为王。这是皇权的体现,也是对社稷风雨祈福的证明。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由此,大多数民众认为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龙王信仰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祷,以求龙王降水,风调雨顺。
如此可见,在道教信仰中的龙神有很多,“四海龙王”、“五帝龙王”也只仅仅是一部分。常见的龙生九子、龙母、龙女等信仰影响更是深远。
龙王宝诰
志心皈命礼,海灌为宫,瑶岛接祉。天潢之苗裔,苍茫之令辟,职秉三天,敕旨统驭百灵;心同天母,慈仁周全万类。波涛恬静,不教泛溢于江河;鳞介潜沉,未许滔翻而荼毒。浩浩纳指南之车,渊渊沛义安之泽。神功普遍,巨德覃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海全部英烈,贵胄神王,通达无碍天尊。
志心称念通达无碍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龙的形象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凡到北京参观过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砖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看了九龙壁,心里多少会有点“龙”的概念。
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文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出海经》中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看来古代所指的龙是一种似蛇的动物。据《神农本草经》中,称蜥蜴为石龙,称蛇蜕为龙衣。可见,想象中的龙与蛇或蜥蜴,属于同种的爬行动物。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