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师节,很多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会亲自动手制作一份礼物送给老师,以表达对教师职业的尊敬和崇尚。
尊师重教一直都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虽然教师节是年才规定的节日,但在古代,也有教师节。
孔孟之时,就已经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老师的称谓也从先生、夫子增添到不下十余种。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是11世纪西周时期就提出的尊师之道。
在特定节令中,塾师生日、孔子诞辰等都可以算的上是古代的教师节。那么,在古代,这样节日是怎么过的呢?
汉代,由于“学校”的实体已经开始在民间产生;正是这个时间中诞生了教师节的雏形。
黄宗義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写到“汉、晋时期,每年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
不仅如此,皇帝还要邀请老师们“入宫”,大家一起有吃有喝,吟诗作对不亦乐乎。在皇帝的带头作用下,下面的官员纷纷效仿,于是在古代教师节这天,除了祭祀孔子,还要“置休经师”、“授束修”。
休假,发肉干或是银两的福利就开始形成了;到了唐代,“优秀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甚至可以在教师节时获得两赏银。
但无论是汉唐,还是宋清;古代教师节祭祀孔子的典礼活动越发变得隆重。
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就陈列了众多用以祭祀的礼器和乐器,其中之一当属流传千年之久的雅典之器——古琴。
古琴是素雅和文艺的象征,在古代教师节祭祀孔子的典礼中,常用来奏乐;与瑟、磬、编钟、建鼓等古典乐器一起以映衬孔子的文化和身份。
千百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乐器,位为文人四友之首。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古琴因何而生?又是何人所作?
自古相传,琴起伏羲,修身理性,返天真也。而后又有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和皇帝“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的描述。
在历史资料中,最早的古琴是在《诗经》和《尚书》两本书中出现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在公元前6世纪时;“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成书与公元前5世纪。
虽然我们无法根据历史资料去准确的判断古琴的创造者,但古琴的传统制作工艺流传至今,依然尽显其繁。
今天的斫琴师依然在沿用唐代流传下来的手工艺术,他们制作一把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很多人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倾之,严格恪守传统工序。
现在,古琴的手工艺术渲染了很多国外留学生,从学琴到做琴,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世界的步伐。
在湖北武汉的越南留学生阮延俊现在就“隐居”东湖边专心手工制作古琴。
年阮延俊来华师留学,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从硕士攻读到博士。
在中国,他不仅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甚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提到古琴,阮延俊是在年开始学习的。
在当时,一把不错的古琴价格要卖到两三万左右;为了能够研习古琴文化的精髓,有着木工基础的阮延俊开始自己制作古琴。
虽然阮延俊是越南人,但是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匠人精神,却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
在制作古琴这方面,阮延俊并没有天赋,一切都是靠他的努力。
在华师宿舍里,找到古琴图片,电脑还原,埋头上网查资料,尝试做,反复试错。没有场地,就挤在宿舍公共厨房里,深夜赶工,第一把像模像样的琴,就在那儿诞生。
学过古琴手工工艺的人都知道,制作一把古琴的流程是十分复杂的。要经过选良材、塑外观、凿槽腹、装木胚、裱布、上灰胎、装琴徽、髹漆、擦漆、推光、装雁足、安琴弦的过程,最后才是调音。
在阮延俊手中,他制作的古琴用料都很有历史可挖。做琴木料全部来自老房拆迁,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材料是来自汉墓的古老木材。
他能获得这些古老建筑的木材,全得益于农村的拆迁浪潮,经过历史淘洗的古老建筑材料从全国各地来到阮延俊手中。
木材陈放年以上才能彻底失去水分,不再变形,琴做成,能永久保存。
阮延俊制作一把古琴大约需要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纯手工打磨完成;制琴的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要静置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进行下一步。
对于制琴的细节,阮延俊说:“琴底两个共鸣孔,叫龙池、凤沼,弦架凹槽垫木,叫龙龈,全是丰富的想象和诗意措辞。仔细想想,特有意思。”
纯手工制作的琴和机械制作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这大概是一个关于美的概念的问题。从选材上,一块木材适合做制成哪个部分,全凭经验,工匠必须试图倾听、理解一棵树、一块木的特征和声音。木与木、木与弦之间的组合,只能反复尝试,发挥一块木材的极致。这种反复的经验尝试、感受,只有人类能完成。
在阮延俊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匠人的精神,研习古琴,既要注重文化底蕴意境之修养,又强调琴艺技术层面之穷尽。
千年前,古人斫琴作乐,在教师节祭祀孔子的文化精髓;如今斫琴作乐,在琴声里飘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