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被称之为“齐鲁大地”,山东曲阜又被称之为“孔孟之乡”,足以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曲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三孔”(孔庙,孔府,孔林),还有著名的鲁国故城遗址。在鲁国故城中,周公庙依然完好保存至今,但是它的辇路碑却一折两段,专家们至今也找不到原因,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上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在耕地时发现了城墙废墟,后来报告了国家相关部门,经考古专家研究确定为周朝的鲁国城墙遗址,由此也算是发现了史料中记载的鲁国。《春秋》中记载,在周成王年间,成王把鲁地分封给了周公的长子伯禽,于是伯禽在此建都,传为34代鲁国君王,共计多年,是当时最大的都城之一。
在此后来的几年间,专家们对鲁国故城遗址进行了深入发掘,确定其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主要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并且在外城还发现了多座墓葬,推测是周公的家族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的珍惜文物,如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等,其中最大的一件鲁国大玉璧,还成为了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另外,专家们还在内城中发现了不少的遗迹和作坊,比如望父台和药圃,以及青铜作坊,酿酒作坊和制陶作坊等等。考古研究表明,鲁国故城规划科学严谨,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礼制规定,也说明当时的鲁国是讲究礼仪,并且这种美好的品德也一直传承至今。在进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发现鲁国故城的核心是周公庙,最后一次被修缮还是在宋代,因此当时被发现的周公庙是宋代时期遗迹。
周公庙顾名思义就是祭奠周公的祠堂,他是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曾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完善了礼乐制度,并一直影响至今。因此,周公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称之为“元圣”,表示他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圣人,比如后来的孔子就是周公的“铁粉”。后来,专家们复原了周公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周公庙以南多米的地方,还有一块断成两半的石碑,让人感到疑惑不解。
这块石碑造型十分简单,只有石碑和底座,上面的篆刻的文字也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辇路,也许正是因为字少,很多人才摸不着头脑。根据《说文》中解释,辇就是车,但在特定环境下专指帝王和皇后乘坐的车,因此辇路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大马路,如果辇路刻在了石碑上,就表示这条路只有帝王和皇后乘坐的车才能走。由此,也就引申出了另外一个含义,即官员,或者普通百姓,看到辇路碑之后要下马或下车,然后只能步行。专家们表示,周公庙辇路碑和古代下马碑作用类似,也就是人们来此祭奠周公,不能骑马或坐车进去,只能步行才能表示对周公的敬重,同时这也更是礼制的要求,因此人们都不得不遵守。
专家们表示,辇路碑在出土的时候就已经断成两半,但是又被人用铁钉固定好了,因此也就让专家们感到纳闷了,究竟是谁破坏了辇路碑,然后又被谁修复了呢?对此,或许已经难以考证,但专家们认为这一定和礼法有关系。在人们都恪守礼法的时候,他们对辇路碑是恭敬的态度,但当礼法被废弃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辇路碑是“旧东西”,就应该被敲碎破坏,但后来当礼法又重新成为社会准则的时候,辇路碑又被人们修复,如此反反复复也说明了人们对礼法的态度时有变化。
现如今,我们到周公庙已经不需要“下马”,但是也并不代表我们不受礼法的约束,只不过当时的礼法已经变成了我们现在的道德和法律,而这也是制度文明进步的结果。辇路碑虽然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但是它却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好好品味,发现其背后的历史。参考资料:《鲁国文化和历史探秘》作者:杨朝明,王青,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