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夫子庙。
前一刻还在现代,后一刻已到了前朝,仿若前世今生,梦里梦外。
六朝风月,十里秦淮,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故事。
高大牌坊上“古秦淮”三个大字,道尽了“古”之韵味。
天下第一壁照,高10米,长度米,二龙戏珠。秦淮河长度恰好也是公里,是偶合,还是故意而为之?
见过以河水为伴池的吗?以秦淮河为伴池不得不说是脑洞大开之举,很多舫船泊在伴池里,等待兴致勃勃的游客。
以南北为轴线,依次排列壁照、伴池、“天下文枢”牌坊、棂星门、夫子庙。
夫子庙即孔庙、文庙,为祭祀孔子之地,是古时最高学府。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始建于东晋。
站在文德桥上看风景,两岸亭台楼阁夹着一河碧水远去。
秦淮人家,白墙、黑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夜色下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酒家喧闹,商女依旧隔江而唱,不唱“后庭花”,只唱流行曲。
我曾在一家酒家一边品尝特色小吃,一边听着艺人唱“白局”,岂不快哉!
“白局”——南京地方古老曲种,来源于丝绸工人自娱自乐,你“白唱一局”,我“白听一局”,故称“白局”。
随着丝竹乐器旋律,板鼓、碟盘、酒盅打击节奏,一首首江南小曲流淌,十分生动有趣。
不要小瞧“白局”,那可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夕阳的余晖依旧洒在乌衣巷口,宽敞的方门上书写着“乌衣巷”三个大字,边上有一石碑,刻着毛主席手书“乌衣巷”诗。不得不赞毛主席书法,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但奇就奇在毛主席将诗里“朱雀”的“雀”改成了“鹊”。喜鹊是一种报喜鸟,是不是因为南京解放让毛主席心情大爽,故意将“鹊”代替“雀”?这是我猜的,至于为什么改,伟人的心思岂是我们这些俗人妄加揣测的?
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代表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南京城按“四象”排列:左青龙——钟山,右白虎——石头山,前朱雀——秦淮河,后玄武——玄武湖,是不是很有意思。
走过不足百米的乌衣巷,心里感慨不已,乌衣巷的变迁可以用物是人非来形容,几爿商店,一座王导谢安纪念馆,一口古井就是乌衣巷全部内容,仅是象征意义了,但刘禹锡《乌衣巷》诗,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诗里王谢指的是王导和谢安家族,一个开创了东晋王朝,一个延续了东晋王朝至百余年。
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晋武帝司马炎从子,世袭琅琊王。在晋武帝众多皇子里数他无足轻重,然而偏偏是他成了东晋开国皇帝。
他所依靠的是琅琊王氏家族,正是王氏家族领头人王导引领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王导,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人。一位出身琅琊名门望族,一位是琅琊王,他们相识也就不奇怪了。司马睿宽宏大度、知人善任和王导“管仲之才”,使他们紧密地结合一起。
王导建议司马睿避开“八王之乱”漩涡中心洛阳,回到封地琅琊郡,保全了自己,也保存了实力。
力主司马睿进驻建康城,有了施展王业的广阔天地。
导演一出大戏,收服吴人之心。
初来乍到,好像吴人不认可琅琊王,一个多月竟无人拜访他。王导深知琅琊王缺少人望,他要借助堂兄王敦人望。
王敦,字处仲,娶晋武帝之女舞阳公主为妻,被拜为驸马都尉,太子舍人。曾担任青州、荆州刺史,后任扬州刺史,这几个州都是晋朝重镇。
《世说新语》有“美人行酒”故事:石崇宴请客人,常用美人劝酒,客人不饮酒,斩杀美人。王导虽然不能饮酒,但为了美人勉强喝酒。但轮到王敦就是不喝,以观其变。已斩了三位美人,不动声色,还是不饮。王导不忍心劝其喝,王敦说:“他杀自家人,关你什么事!”
石崇残忍,王敦铁石心肠,王敦想不扬名都不行。
农历三月三,禊节,通常人们到江边沐浴,洗掉往年的晦气,迎来新年好兆头。
春光旖旎,暖风吹的游人醉。当人们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沐浴在洁净河水里,传来阵阵鼓乐声,一列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走来。
甲士威武,车架齐整,旌旗飘扬,鼓乐齐鸣。
只见一架乘舆缓缓而来,司马睿身着王服,双手轻轻扶膝,正襟危坐;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盼生辉。
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皆是骑着高头大马的高官,吴人不认识司马睿,可认识扬州刺史王敦啊!吴人何时见过这等阵势,纷纷跪拜。司马睿顺势委以建康最有名望的顾荣、贺循等为高官,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
安置避难百姓,笼络中原人才。
“八王之乱”,导致匈奴人崛起。永嘉五年(公元年),匈奴军队攻陷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及王公大臣,血洗了这座城市,史称“永嘉之乱”。
中原士族和百姓十之六七纷纷逃至建康避难,史称“衣冠南渡”。
王导不失时机从中选拔能人贤士,为琅琊王所用,一次就选用一百多位中原名士担任官员,史称“百六掾”。
即便是现在,国与国之争无非也是人才之争,王导深谙此道理。
机遇总是留给准备好之人。公元年,匈奴军队围困长安,晋愍帝出城投降,西晋覆亡。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国号晋,史称东晋。
有时候一个好的策略抵得过千军万马,东晋的诞生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切水到渠成,就像一个顺产的婴儿,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
王导几乎以一己之力缔造了东晋。有意思的是司马睿登基时,非拉着王导同坐龙床,大臣们目瞪口呆,王导措手不及,但他反应很快地说:“如果太阳和万物一样,百姓到哪里沐浴光辉呢?”这才避免尴尬场面。
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坊间到处传“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辅助三代帝王,期间不是一帆风顺,还曾遇到惊涛骇浪,琅琊王氏大船差点倾覆,作为一个出色的舵手,总是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平安到达彼岸。
王导上朝时,手持塵尾,风流潇洒,在家却畏妻如虎。妻子不准他娶妾,甚至只准男仆服侍于他。
但并不妨碍王导在外“金屋藏娇”,“几番枕上联双玉,寸刻闱中当万金。尔我谩言贪此乐,神仙到此也生淫”。
谁知好事竟被妻子知晓,带着一帮家奴气势汹汹往“金屋”赶去。早有细作报知朝中王导,急赶牛车回返,此刻恨不能老牛化为“的卢”,用塵尾柄狠敲老牛臀部,老牛遭无妄之灾。
老牛不负使命先一步到达“金屋”,转移了爱妾,总算没有闹出乱子。
谁想到一次朝会,司徒蔡谟一本正经对王导说:“皇上欲加公九锡。”(九锡:皇帝赐给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王导有些发蒙,还未回过味,蔡谟接着说:“倒没听说有别的东西,惟有短辕犊车,长柄塵尾罢了。”众臣恍然大悟,哄堂大笑。王导不仅臊红脸,大声嚷道:“我以往与群贤共游洛阳时,从没听说蔡克还有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小子。”众臣越发大笑。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
见识过王导谋略,见识过他风流,可曾见识过他的书法?
工作之余,挥毫泼墨,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似武士之雄伟,如游鱼之灵活。
他有一本钟繇《宣示表》字帖,常加以研习,在时局动荡,南迁之际,贴身藏好,放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足以见对书法之热爱。
王愔评价:“王导行、草见贵当世。”传世作品《省示帖》《改朔帖》等,尤其是《改朔帖》,即便在当今也是草书典范之一。
书法是琅琊王氏家风传承,从王家走出的人,都写得一手漂亮字,最为出色的无疑是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王导堂侄。一幅《兰亭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了世人仰望、无法超越的经典,奠定王羲之“书圣”之名。
名师出高徒,王羲之也不是凭空成“书圣”,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书林藻鉴》评价:“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尚也。”
李白赞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沿着秦淮河往上走,不远处有个古渡口,立有一石碑,刻着“桃叶渡”三个大字,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正面两侧楹联:“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相传王献之爱妾住在秦淮河对岸,往来于秦淮河。当时的秦淮河,烟波浩渺,水急浪高,常有船倾覆。王献之放心不下爱妾,亲自迎来送往,并留下《桃叶渡》诗四首,其中一首:“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在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当时却引起轰动,无数人为此而感动。
渡口因此改名为“桃叶渡”,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献诗,其中不乏著名的诗人,如辛弃疾、汤显祖、纳兰性德、郑板桥等。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现代人也来凑热闹,“桨声灯影忆秦淮,不尽风光堪解怀,梦里月明桃叶渡,美人正试水晶鞋”,读来有些趣味。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面对北宋靖康之耻,李清照感叹,缺少一个像王导那样能主持大局的人。
琅琊王氏在王导时期可谓是风光无限,随着王导离去渐渐地衰落最后不知所踪,但王家的书法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如秦淮河水川流不息。
.12.28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