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祖右社身边的古建筑十

清明祭祖,我于半月前的春分那天,去了趟紫禁城前的左祖右社。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其中的“左祖”,即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右社”则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就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紫禁城的左祖右社,便是太庙和社稷坛,现在它们分别位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境内。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研究分析,所示祭祀起源迹象者,一般约为2万~4万年前,最多为10余万年前,更早的迹象则难于寻觅。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

我个人感觉,人类哲学思维的种子,就是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慢慢生根发芽的。

新石器时代后期,发现有良渚文化祭坛、红山文化祭坛及女神庙等。良渚文化祭坛,最早是年通过浙江余姚瑶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而被确认的。瑶山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小土山,在其顶部建有一座边长约20m的方形祭坛.从平面上看。该祭坛共由三重遗迹构成。最中央的是一个略呈方形的红土台;在其四周,是一条回字形灰土沟:灰沟的西、南、北三面,是用黄褐土筑成的土台,东面是自然土山。根据现场遗迹,估计外重台面上原铺有砾石,现西北角仍存两道石磡,残高0.9m。在祭坛的中部偏南分布着两排大墓,共12座。

红山文化女神庙(B.C左右),位于辽宁建平牛河梁一个平台南坡,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构成,附近还有几座积石塚群相配属。

奴隶社会时期的重要遗迹有河南安阳殷墟祭祀坑、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等。根据两处祭祀坑出土文物和遗迹现象。证明它们既有相同的青铜铸造工艺相似的都城布局,类似的自然、鬼神、祖先崇拜及其相同的祭祀方法等,但也存很大差异。殷墟祭祀坑出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超、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成熟、祭祀中人牲的大量使用,说明奴隶制昌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中原地区祭祀的特点。三星堆的蜀人祭祀虽也祭天、祭地、祭祖先,迎神驱鬼,但祭礼对象多用各种形式的青铜塑像代替,反映了图腾崇拜的残余较浓。

这些差异是地域或民族不同所致,但它们均开了秦汉隋唐以致明清坛庙的先河《尔雅·释天》所载的“祭天曰燔(fan,二声)柴;祭地曰瘁(yi,四声)埋;祭山日庪(gui,四声)悬;祭川曰浮沉”。这种被后来系统化的祭仪,在殷人和蜀人的祭祀中都已具备。两地的遗址遗物都有燔柴祭祀天的明证,而且殷墟祭祀坑是圆形的,与后代天坛圜丘祭天如出一辙。

到了封建社会,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京城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明清北京,宫殿前左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天坛),祭地于北(地坛),祭日于东(日坛),祭月于西(月坛),祭先农于南(先农坛,现古建筑博物馆),祭先蚕于北(已泯灭),是坛庙建筑的重要留存地。

概括说来,坛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遗官致祭。祭天之礼,冬至郊祀、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季秋大享则于明堂举行。祭时以祖宗配祀。

历代皇帝把祭天之礼列为朝廷大事。祀典极其隆重,无非是强调“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祭地之礼,夏至在北郊方丘举行。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故分别筑圆坛、方坛举行祀典。日月星辰或于祭天时附祭,或另设坛致祭,明代北京则于京城东西郊分设日坛、月坛。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太社太稷。明制阜帝太社稷坛用五色土,而王国社稷用一色土,坛比太社小3/10、府县则小1/2。

北京社稷坛制度仿自南京旧坛。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3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铺就,东方青龙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黄土。

坛外设壝墙(wei,祭坛四周的矮墙)一周,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为四色。

坛北为拜殿与戟门各一座,晴天露祭,雨天则在室内行祭。这是两座明初殿宇,构件加工精致,室内用彻上明造,梁架结构规整,显示出严谨细致的建筑风格。壝墙外西南角神厨、神库及四面外门也是明代遗物。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于此。

五岳、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涛是水神。五岳以东岳泰山为首、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盛典。“封禅”是告帝业成功于天地,所以泰山之庙(岱庙)规模宏大、仿帝王宫城制度。其中中岳嵩山之庙,规制和岱庙相近。其他如北岳庙(身边的古建筑(五)——北岳庙德宁之殿)、济渎庙等,规模也很恢宏。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而历代明堂则以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为最宏大壮丽,堂高尺,东西南北各尺。

复原图

明嘉靖年间,在北京南郊建的大享殿(后更名为祈年殿),也有明堂之意。

第二类: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明制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父、祖二代神主,且不能设安放神主的椟。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设衣冠几杖,以荐时鲜新品。

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如汉长安城南王莽9庙,即属此类,但遗址留有规制相同的夯土基11座,与9庙之数不符。原因尚未弄清;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但也有增至14间、15间以至18间加东西夹室的。

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历代朝廷都极重视,致祭很勤。为了平日尽礼,事死如生,唐代以后还衍化为在宫中设殿供奉祖先神主,明清宫中奉先殿即属此类。西汉以前,天子不行墓祭,只行庙祭,东汉开墓祭之端,迄于唐代,墓祭遂成定制。从而帝王祭祖有庙祭、墓祭、配祭及内廷祭祀等多种形式。

北京太庙创于明初永乐时,但现存太庙为明嘉靖时重建,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三者所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嘉靖时,曾将太庙改建成分立的九庙,经火灾后又恢复同堂异室制。戟门五间,列戟一百二十。戟门前为琉璃庙门。庙内建筑基本上是明嘉靖火灾后重建之遗物。

现存太庙大殿为十一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采用重檐庑殿顶,殿内明间与左右两次间用金箔满贴柱梁、斗拱、天花,是少见的殿内装銮做法。

第三类: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国府、州、县。自汉武帝尊儒之后,历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说为指导思想,孔子地位日崇,至唐,封为文宣王,曲阜孔庙也日益宏大壮丽,到明代,达到了目前所见的规模。府县孔庙,规模常超过一般祠庙,庙前设泮池、棂星门,庙内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

本文整理摘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