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去过一次,就难忘怀。时值初冬,记者来到郾城区龙城镇孔沈邓村,感受这个静美小村落的古颜今貌。凉亭、古井……走在村内宽阔的道路上,一个个古迹不断映入记者眼帘。这座两千多年前和圣人孔子结缘的村落,不仅有秀美如画的扶龙湖、古色生香的聚贤亭,还有和孔子有关的孔子学堂、孔子圣像等知名景点。紧邻沙河而建的石磨家园里,一件件农耕时期的农具,给这个充满儒风遗韵的历史文化名村增添了几丝乡土淳朴的气息。
圣人留足迹
据介绍,公元前年,孔子从蔡国至陈国途中,突然听到楚国不再重用自己的消息,百感交集,既不愿无功而返,又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当他左右为难时,发现郾城西8公里处的一所私塾办得不错。这对于自30岁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创设私学的孔子来说,不亚于冬雪里发现一处新绿。
随即,孔子对这座私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当地人打听得知,原来办私塾的地方叫化身台。后来孔子的后人便在化身台南1公里安家落户,这就是现在的孔庄,即孔沈邓村。村主任邓青峰的一席话也印证了这一记载。“前段时间我们专门和山东省曲阜市进行了对接,村里的姓氏和孔庙的族谱续接上了。”
记者先后参观了村内的孔井、孔街。“这口老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里面还有水。”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孔井一直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现在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这口古井就被保护起来。
孔沈邓村,顾名思义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即孔庄、沈庄、邓庄。村子原先只有姓孔的一家,明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的沈姓和邓姓依次在孔庄旁边繁衍生息,三姓村民相处和睦,后来人们就把三个村子合称为孔沈邓村。
古村换新颜
几名村民在文化广场上玩耍健身,一个炸爆米花的小贩在广场边上忙碌。伴随着“砰”的一声,让人满鼻香气的爆米花在白雾中倾泻而出,村民拿着塑料筐将其盛在筐里。
“这个广场的西边是扶龙湖,原来是一个又脏又乱的水塘。”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湖和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有关。当时,刘秀到他们村避难,眼看王莽就要追上自己,无奈就躲在村子地水塘里。刘秀走后,村里人把水塘起名扶龙湖。这两年,孔沈邓村将湖底清淤,湖边又砌上了石砖,“美丽乡村孔沈邓村欢迎您”几个红色大字在一泓碧水的映衬下分外醒目。
近年来,孔沈邓村大力实施街道绿化、庭院美化工程,对路沟河渠及村内的荒地、荒坑、荒宅院等进行清理整治、栽红植绿。该村以紧邻沙河这一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按照一村两园(文化民俗村、文化园、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先后修建起石磨家园和耕读园,恢复孔庙和孔井遗址,重建扶龙湖、聚贤亭景点,打造孔街、圣贤路儒家文化墙。新村室投入使用,建有儒家文化墙、村室绿化广场。村内已经建有3家民宿,可同时接待50人的住宿,还有6家民宿也即将完工。该村还引导村民在宅前屋后种花植树,重点建设了以梅、兰、竹、菊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村内游园,一个景色秀美的孔沈邓村扑面而来。
文旅迸活力
近年来,随着孔沈邓村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村子将文化和旅游融为一体。“广东一家文化公司落户我们村,将投资万元用于村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邓青峰告诉记者。
“我们家的焦馍卖了五六年了,今年国庆假期线上线下共卖了多箱,挣了多元。”村民孔东方告诉记者,村里生态好、人气旺,村民的收益也越来越多,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
孔沈邓村依托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打造以传统教育、国学教育及体验式教育为特色的“书香君子村”,先后获得“国家级文明村”“省级综合治理先进村”“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省级特色村”“市级卫生先进村”“阳光三权先进村”“漯河市美丽乡村”等荣誉。
村里的耕读园被定为全市文化民俗青少年宫。每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举办民俗文化节。每年9月28日举办祭孔活动,每周在孔子学堂讲授《论语》《三字经》等传统经典,教授书法、绘画,定期举办“剪福字”“熬福粥”“背论语”等比赛。村里还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发组织的协会,引导村民节俭文明办事,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素质,促进了村里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孔沈邓村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晓甫见习记者李宜书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范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