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寻宋之旅孔庙谒南宋太学石经记

白癜风可以完全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07.html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周勇

早就听说杭州孔庙有一个价值非凡的宝贝——《南宋太学石经》。这次我和女儿利用休息时间前去一睹风采。

为什么说《南宋太学石经》是“宝物”呢?因为他的作者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赵构夫人吴皇后所书。因为是“御书”,所以创下第一的“美誉”。

我对女儿一说,她也有些惊讶,将目光从孔庙边上的那些“求考试第一”“逢考必过”红牌子转向看碑帖了。

说实话,我对石经的内容兴趣不大,不就是“四书五经”吗?

接着问题来了,赵构为什么要刻这么多经书?是他主动要刻的,还是别人的主意?

你问对了,给你点赞!有今天的这些“宝贝”,还得谢谢秦桧这个奸相。绍兴十二年(年)九月,左仆射秦桧请求镌石以颁四方。内容计有《周易》《尚书》《诗经》《中庸》《左传》《论语》《孟子》共七种。秦桧这个建议真好,老赵本来就喜欢抄经书,字又会写!该经刻就后,立于临安太学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屡经变易,残石现存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庙),原有石,现存85石,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27块石碑。

我们知道,宋高赵构治国不咋的,但是他又是个书法大家,平时没事喜欢抄抄经书散散心。他对大臣们说:“学写字不如便写经书,不惟可以习字,又得经书不忘。”所以他写的目的在练字习经,没想到让他练成了“绝世高手”。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监及石本于诸州庠。上亲御翰墨,稍倦,即命宪圣(吴皇后)续书,至今皆莫能辨。”赵构不仅自己成了方家,顺便把老婆也培养成了书法家。仔细端详一下,其书法以楷书、行书为主。但作为大家,他的书法随性自如,饮墨如水,虽黄庭坚而不及,后人评价有米芾遗风。我们都知道赵构的“瘦金体”已经是独创一家的。

女儿表示赞同,她说喜欢碑帖上的楷体字,“看得懂”。我哈哈哈说好的吧,你真棒!

这里有个疑问,宋朝为什么重视学校教育?南宋太学是怎么建立的?

宋皇佑、嘉佑年间,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学法”),其特点是经义与实学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宋熙宁、元丰期间,推行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学中分置外舍、内舍与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试图将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统一于学校。

这里传递出两个信息,即宋朝重视学法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分层次培养。

赵构的侄儿宋孝宗即位,他干了件大好事,就是建这个石经阁,用来珍藏太皇帝的手抄石经。时间是南宋淳熙四年(年)。本来他是为了表表孝心,没想到为自己的江湖影响了“加分”。

以今天来看,南宋石经所刻诸经,虽多数都系当时太学石经之数,但《礼记》之学记、经解、中庸、儒行、大学等篇,原来并不属太学石经之数,而是在淳熙四年(年)建“光尧石经阁”安放石经时,从临安知府赵蟠老之请,搜访摹勒以补诸经之阙而列入的。显示出经“二程”提倡后的经学走向和一位统治者的好尚,以及对朱熹倾力完成《四书集注》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经阁”的建设,对于后世确定经学的方向和发展是有导向意义的,也是富有教育价值的。

那么,如何评价宋高宗和宋宪宗这两个人呢?女儿在一旁问我。

我个人觉得,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赵构无疑是重视的。宋孝宗赵昚推波助澜,堪称好事。同时,对于民间书院的发展,客观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知道当时程朱理学已然影响广大,对官学形成了冲击,从而把宋代教育改良到了一种新境界。

女儿点头说,“还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好,不要死记硬背”。我付之一笑说,学校教育一直在变革的。

最后想说,杭州孔庙,见证宋朝教育“明经”——南宋太学石经,真的值得一去。

打卡地点:吴山脚下,上城区府学路8号。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