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形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创造,这就产生了建筑文化。古建筑具有丰厚的文化特性,在建筑物的砖、石、木、土等物质材料背后隐藏的艺术哲学、设计思想、审美意识和环境观念就是这一文化特性的体现。
古代建筑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它们通过不同的平面、体量、造型、群体组合、空间和环境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理性精神的完美表现。
古代建筑包含着过去岁月传递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千百年来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甘肃现存古建筑除石窟、石塔、墓室、长城等外,主要以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为主,其大型木构建筑群保存较好的有武威文庙、天水伏羲庙、张掖大佛寺、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寺观建筑保存较好的还有青城城隍庙、永登妙因寺、敦煌的西云观和火神庙等,另外还保存有不少古代公共建筑,如桥梁、钟鼓楼、仓储、书院、戏楼、会馆等,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伏羲庙伏羲庙牌坊、门坊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据《新修太昊宫门坊记》碑述,明代弘治三年()以前庙区已初具规模,后经多次修葺逐步形成一组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
透花龙纹图案透花凤纹图案伏羲庙坐北向南,现存古建筑14座,66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厢廊对称。主要建筑先天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覆琉璃瓦,饰龙吻。脊饰缠枝牡丹、龙、兽等。前檐明、次间均安六抹槅扇,雕刻透花龙凤等图案。殿内泥塑伏羲像一尊,天花板上绘六十四卦图及河图。
伏羲庙先天殿先天殿的屋架结构巧妙,是我国采用早期“减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之例。屋架结构严谨,梁柱少而粗大,屋顶四周均用抹角梁拉牵。上层在二金柱间施七架椽,上置蜀柱、驼峰、叉手,再施五架梁和平梁,平梁之上又有鸡爪柱、叉手、驼峰等与之相互制约。既省料,又结实,还使大殿内部显得空旷、开阔。
青城城隍庙青城城隍庙,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前街,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所以又称为“狄青府”。
青城城隍庙戏楼青城城隍庙献殿青城城隍庙坐南朝北,由山门、戏楼、廊坊、陪殿、钟鼓楼、献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山门属挑檐式卧格结构,戏楼、献殿、大殿属歇山结构。
高氏祠堂高氏祠堂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后街,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
高氏祠堂前过厅高氏祠堂天井高氏祠堂坐南向北,总体布局为方形八卦,院内四合小院成四宝聚珠之势。中轴线上依次由大门、前过厅、后过厅、正房(大殿)和左右厢房等建筑物组成。大门面阔3间,进深2间,悬山顶,安双扇实踏门,门上有木门簪两枚,铜铺首。前过厅两侧砖雕“黔娄告天”“孝感动天”孝子图。正房(大殿)面阔3间,进深2间,悬山顶前带卷棚勾连搭结构。
高氏祠堂砖雕“黔娄告天”“孝感动天”在祠堂的旁边,保存有一座清代的垂花门,门两侧有砖雕八字照壁。整座祠堂修建构想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致,严谨凝重而又不失宽广大度,尤其是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瑰丽,画面生动多彩。
鲁土司衙门鲁土司衙门,位于永登县城西南65公里的连城镇,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庄园。
鲁土司衙门之大堂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有祖先堂、神堂院、燕喜堂、大堂、仪门(提督军门)、六扇门、牌楼及廊房和配楼等,东西两侧有书房院、寝宫、仓院、家寺和小教场、后花园等。
鲁土司衙门之六扇门鲁土司休闲娱乐和盛夏避暑之绿照厅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布局严谨,规模庞大,雄伟森严。通过处理地基,使建筑逐步抬高,造成数门直线贯通,院落相连且越进越高,烘托出高大、雄伟和威严之势。雕梁画栋,装饰华美。房屋木质精良,骨架紧凑,朴素典雅,幽静深邃,是一处宫殿式古建筑群,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武威文庙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城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建筑群。据记载,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渐成为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
武威文庙大成殿整个建筑群均坐北朝南,自西向东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组建筑组成。现儒学院已毁,孔庙和文昌宫仍保存完整。
武威文庙尊经阁武威文庙棂星门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前有影壁,后有尊经阁,中有泮池、棂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祠、乡贤祠和东西厢房。以桂籍殿为中心的文昌宫,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和东西厢房。其中棂星门是明正统年间所建,四柱三间三楼木构牌楼,高6米,翘檐飞角。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尊经阁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重楼建筑,重檐歇山顶,高台基,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
武威文庙内古柏参天,古朴静雅,富有我国古代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
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城区西南大佛寺巷。据记载,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先有“迦叶如来寺”之名,元代称“十字寺”,明永乐九年()重建,敕名“宝觉寺”,康熙十七年()敕改“宏仁寺”,雍正十二年()重修,以后屡有修缮。
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现存大佛殿及建于中轴线上的藏经殿、金刚宝座塔三处。年以来进行了大维修,又迁建山门、牌坊、钟楼、二郎庙殿与大成殿在此,形成了以大佛殿为主体的古建筑群。
张掖大佛寺大佛殿门侧砖雕今大佛殿为乾隆年间重建,坐东向西,两层楼重檐歇山顶,木构廊环绕四周。殿高20.2米;南北宽9间,48.3米;东西进深7间,24.5米。檐下廊枋及门侧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是现存全国室内最大的木胎泥塑卧佛。大佛殿后面的藏经殿,系木构建筑,单檐歇山顶。
高总兵宅院高总兵宅院,俗称高总兵府,为清代张掖人高孟府第,位于张掖市区民主西街。
张掖高总兵府前堂张掖高总兵府后楼高总兵府坐北向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是甘肃保存为数不多的清代武司衙府第。现存两座殿堂及后楼。前堂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后堂距前堂18米,面积稍小于前堂,结构与前堂相同。后楼为四合院式,建筑华丽、装修精美,由主楼、东西配楼组成,均为上下两层楼,顶为单檐硬山式。主楼面宽5间,进深3间;东、西配楼宽、深各3间,主楼与配楼之间有木天桥相通,各建筑间以木构栏连通。
西云观西云观灵官殿西云观,位于敦煌市西郊,是敦煌现存的两处道教建筑之一。西云观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坐西向东,为三进院建筑群,东西长95米,南北宽40米。主体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灵官殿、真武殿、三清宫、七真殿、八仙殿、角楼。
西云观木花窗西云观不仅对于研究敦煌清代寺观建筑、建置形制布局有一定价值,同时其观内的壁画、屏风画、砖雕、窗棂等也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火神庙大殿火神庙大殿位于敦医院北街分院大楼东侧的后面。火神庙始建于嘉庆十一年(),是河西地区现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庙宇建筑。另外,敦煌历史上至少有上百座古庙寺观,而至今幸存的仅有火神庙与西云观两处。
火神庙大殿火神庙大殿中残存色彩的彩绘木雕火神庙大殿墀头上的砖雕火神庙大殿建筑平面为“凸”字形,梁架结构为前部卷棚顶悬山式建筑结构,后部为硬山式建筑结构。大殿后殿五开间,前殿三开间。二者利用硬山建筑前檐柱及檐檩连接,其屋面为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主次分明,为带抱厦式勾连搭结构。大殿建筑中的砖雕、木雕之构图、造型精美,为河西地区道教建筑之精品。
敦煌南仓敦煌南仓,位于敦煌市沙州镇东南的小南街仓门巷50号的一个大院内,是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的一处清代粮仓群。这些粮仓在清代时期称为“恒丰粮库”。乾隆年间,共建余间,光绪年间,又修建了余间,共计72座。今只遗存8座32间,多平方米。
敦煌南仓第8、9号粮仓从外观看,现存的这些粮仓如西北农家所修建的普通土坯房子,建筑结构呈梯形,下大上小,屋顶呈“人”字形结构,墙壁由土坯建造,黄土、沙石、麦秆、泥巴是主要建筑材料。这些仓库的构筑全部都是框架结构,俗称“四梁八柱”。建筑时先建框架,然后打墙体。墙基底部由8至13层的青砖砌成,墙体用土坯和混合土夯砌而成,墙体的底部宽1.2米,顶部宽0.7米。墙面用黄土、沙石、麦秆等物和制的泥巴所造,屋顶用黄土、小石粒、麦秆、红柳、芦苇等物和制的泥巴铺盖,厚约30厘米。这些粮仓建筑结构合理科学,如仓顶有天窗通风,仓底有青沙隔潮,仓与仓之间有隔断防火,仓库之间有较宽阔的空地,从视觉上给人以简约求实的感觉。
文章摘编自《甘肃美术史图鉴》
今日推荐图书
▼
《甘肃美术史图鉴》
胡同庆郑怡楠著
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5定价:98.00元《甘肃文物建筑测绘图集(全六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4定价:.00元《走进武威》程对山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6定价:78.00元《走进张掖》张建铭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7定价:65.00元《走进天水》刘雁翔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4定价:58.00元《走进酒泉》赵开山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4定价:70.00元《走进嘉峪关》吴晓棠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1定价:60.00元《走进庆阳》马啸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3定价:65.00元《走进定西》张慧王军编著扫码购书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7---0定价:68.00元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