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宫墙眼前的这座青砖堆砌的城门

白癜风专家会诊优惠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08.html

孔庙,是为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设立的祠庙建筑,有些地方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

历史上全国各地孔庙有两千多所,至今保存尚好的还有数百座,其中曲阜孔庙是中国最早、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它修建于公元前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

万仞宫墙眼前的这座青砖堆砌的城门,那就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门“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四个字是出自于《论语》,子贡说:“夫子之墙高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但后人觉得“数仞”不能更高的表现出对孔老夫子的崇敬之意,于是便改成了“万仞”,现在看到的这四个字是清朝乾隆皇帝亲笔手书的。

万仞宫墙过万仞宫墙的孔庙南门,来到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

“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

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

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

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

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

泮水桥过泮水桥就是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

“棂星门”系乾隆御笔。

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棂星门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四大天将之一。

棂星门后面就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全为石质结构。

“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后面就是“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

清雍正七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

此坊为汉白玉石质。

“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至圣庙坊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弘治十二扩建,清雍正八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

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

“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门穿过圣时门,眼前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

穿过圣时门,眼前豁然洞开。

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

璧水桥横跨璧水之上。

跨过璧水桥就来到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

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

清代雍正八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内的庭院。

继续前行就来到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重修。

“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由此门向南望去,只见院落疏阔,古树葱郁。

这里的建筑既有清代建筑,也有明代建筑,还有宋代建筑,它们建的时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体。

到处都是古树。

继续向前就来到同文门,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

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改为同文门。

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

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

“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同文门穿过同文门就来到奎文阁,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

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

明弘治十七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

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情况。

碑亭中的石碑。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

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亦作“钩心斗角”。

“钩”是钩挂、钩住的意思,指屋顶建筑构件之间相互牵引或连接;“心”是指宫室房屋建筑的中心部位。

“斗”是碰撞、接触的意思,“角”是指房屋的檐角。

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

斗角在奎文阁后面的东侧,有一棵奇特的桧树。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庙祭拜孔子后,曾在此摸过此树,由此沾上帝王之气,树干表面显出龙纹,龙头在树根部分。

有龙就有凤,换个角度看,这棵树就象一只凤凰。

所以这颗树也叫龙凤树。

换个角度看,这棵树就象一只凤凰。

继续向前就来到大成门,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

宋崇宁三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

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

此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

大成门进大成门内东侧,有一棵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树头向南倾斜的参天古树,树旁立着一块石碑,写着“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

传说这棵古树就是孔子当年亲手所栽。

不过,据记载,这棵树最初虽为孔子所栽,但到晋代就枯死了,后来又发新枝,几番荣枯,如今看到的这棵已是第六茬了,是雍正十年发的新枝。

孔子当年亲手所栽的古树。

孔子当年亲手所栽的古树。

在大成殿的前面建有一亭,称为杏坛。

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

大成殿,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唐代时称文宣王殿,为五间。

宋天禧五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

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页,多式斗拱,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

大成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两侧是咸丰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等,门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大成殿后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

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

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寝殿圣迹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

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

殿内有《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

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

可惜我去的哪天没有开放,没能看到《圣迹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