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自古文教昌盛、英才辈出,历朝历代为全国输送了大量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泉州府文庙这一绵延千年的文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泉州在海上贸易中的作用,泉州府文庙的影响力辐射甚远。在台湾地区、越南河内、日本冲绳岛等地的儒学史迹,都有泉州府文庙的影子,台湾早期的孔庙大都由泉州工匠主持修建,建筑材料也多取材福建。
泉州府文庙的修建被历任官府重视,唐宋以来未曾忽视,渐渐地发展成规制完整、规模位列东南七省之冠的文庙建筑群。
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教育始祖,各地文庙作为祭祀圣贤孔子的专门场所,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
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年,弟子们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车、书”奉于其居室,岁岁奉祀,并在这里学习礼乐文化,“庙学合一”初显萌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家学说为正统,儒家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的地位从此在官方打好基础。
唐高祖武德二年,年,诏令地方官学各立周公庙、孔子庙一所。
孔子第一次正式尊为圣人是在唐贞观二年,年,停祭周公,专立孔庙,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孔子的文化地位提高。
唐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至明清时,全国孔庙多达多处。
全国千余座孔庙,其建筑秩序是有传统规制的,京城孔庙也不例外,都是“庙学合一”的规制,只有山东曲阜孔庙和浙江衢州孔庙是家庙规制。
在唐朝推行的庙学体制中,起初学是主要,庙依附于学而设,到后来庙在建筑上逐渐独立,至宋代就形成了庙学并立的建筑格局。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有言:“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各地文庙典型地体现了传统建筑关于中轴和对称法则,中轴体现地位尊崇,对称则是阴阳平衡之美。
礼殿院落是祭祀功能,讲堂院落是教育功能,所有建筑和功能围绕祭祀教育功能,在空间和功能两个层面上进行秩序和层次的界定。
泉州府文庙坐北朝南、采用右庙左学布局,先有庙后建学,建筑形制主要参仿山东曲阜孔庙。
以大成殿为核心构成文庙祭祀建筑群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首先是庙门,六柱五开间的庙门气势恢宏,标志着庙学的入口。
然后依次是洙泗桥、露庭、棂星门、露庭、大成门、泮池、泮桥、拜庭、露台、大成殿。
洙泗桥、露庭以及泮池、泮桥、学池、学桥虽为次要建筑,但以美观协调、层落有序的视域效果,导引和烘托出人们的崇敬之意。
金声、玉振两门分列大成门两侧。
东、西两庑在大成殿与大成门之间分列左右。
礼门、义路两门分列在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露庭的两侧。
以明伦堂为核心构成府学学署建筑群
由南向北依次有学门、海滨邹鲁亭、夫子泉、育英门、学池、露庭、明伦堂、教授署。
东、西斋分列露庭两旁。
育英门门外广场通青云路,表示府学是培育英才之地。
此外,崇圣祠位居大成殿东北侧,崇圣祠供奉孔子五代先祖专用,孝悌伦理的建筑属性使其在整个文庙建筑系统中独居一格。
名宦乡贤祠、福德祠、道南祠、训导署、尊经阁分布于府学东侧,乡贤、名宦和状元祠虽是附属建筑,重在以有功于当地、有功于圣门的德业或功业或学业,引导士人学子敬仰、追随先贤先哲的道德和功德,从纪念功能上讲是主殿的重要补充。
整体来看,庙门、照壁、大成门、大成殿、泮池、育英门、明伦堂、崇圣祠等儒家建筑,完整的构成了一个集入口、前导、祭祀、学署四种建筑类型于一体的文庙建筑群。#孔学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