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孔庙 >> 孔庙介绍 >> 山东之行孔庙游记

山东之行孔庙游记

北京中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3/5219743.html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孔圣人的故里------曲阜,开始孔庙,孔府,孔林之旅。作为一名老师,来瞻仰这位鼻祖,心中是满满的敬仰。特别说明,三孔景区对老师也是元的门票全免,只需要带上教师资格证、任职证书和身份证,到优惠领票处办理即可。

由于是跟着导游,因此未能游的很细致,但还是很震憾,现写一遍游记,记录下这天下第一庙------孔庙之行。

公元前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下令将孔子生前居住过的三间茅草屋改为庙宇,“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这便是孔庙的雏形。虽然鲁哀公写了悼词,但孔子的弟子子贡不买账,说哀公“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这开创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要知道刘邦过去是一直十分鄙视儒生的,这说明儒家思想此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不管刘邦的内心是否尊孔,至少他在表面上对儒家态度来了个度的大转弯。汉恒帝永寿二年鲁相韩敕以官钱修饰孔庙,从此改变了孔庙的性质,使之成为官设的庙堂。

唐太宗下诏在京城和全国皆为孔子立庙,使孔庙的规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朝正德年间,为了加强对孔庙的保护,将原本距孔庙4公里外的曲阜县城迁至孔庙所在地,将整个县城拱卫孔庙,这时孔庙已经成为气势恢宏,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庙大体相仿。为了庙宇而搬迁县城,不知道这是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例?

如今的曲阜县城,每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开闭城门仪式。开城门一般在早上8点左右,不过7点半就已经有很多人占位了。我被挤到了角落里,只能在人群的夹缝中抢拍几张。

美女们打出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时导游刚好己给我们买好票,连票票价元每人,但我们老师免票,一块来的孩子们半票。

这是明朝时的曲阜正南门,也是参观孔庙的起点。城墙上刻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原是山东巡抚胡缵宗所提,后乾隆皇帝来到曲阜,为了表示自己对孔子的尊重,就改换上了自己的御笔。

这“万仞宫墙”四字是有典故的。

孔子死后,有人要诋毁他,故意挑唆其弟子子贡,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能干多了。自古以来,靠贬低他人,甚至卖师求荣以上位的例子很多,但子贡人品很好,他是非常尊崇老师孔子的,别的弟子为孔子守灵三年,而独子贡守灵六年。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还说自己可不敢和老师比,如果把一个人的学问比作一堵墙,我这堵墙只有一仞高,一踮脚尖就可以看见里面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奥的。而我的老师孔子这堵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则是无法知道孔子学问的高深的。后人认为数仞仍不能表达孔子思想的渊博,于是便改数仞为万仞。

穿过南城门,只见里面还有一座城墙,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是古代防御设施之一,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在城墙上就可以居高临下用弓箭长矛等射杀敌军,而敌军则成了"瓮中之鳖",无处可逃。

孔庙共有座间建筑物,九进院落,九重庙堂,由于九是阳数的极致,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享用这样的建筑规格,这就意味着孔庙事实上达到了皇帝级的最高规格,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一庙也是名符其实。孔庙里的建筑基本以一条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南北长达1千米。

孔庙的入口处有一座牌坊叫“金声玉振”坊,这是前面提到过的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建,牌坊名也是他题写的。“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之也者,始调理也,玉振之也者,终调理也”。金声是指敲钟的声音,玉振是指击磬的声音,古时演奏音乐,以敲钟开始,击磬结束。孟子这句话是称颂孔子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给“金声玉振”坊来一张特写,我注意到“玉”字的一点跑到了第二横的旁边,具说是体现中庸之道。

“金声玉振”坊之后有一座小桥叫做泮桥,之后是“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命令祭祀天田星,所以这实际意味着祭孔的规格如同祭天。我们随行的小导游正在进行讲解。

这是“太和元气”牌坊,建于明代。杭州的万松书院里也有一个,但牌坊的样式不同。孔庙里的牌坊上有四个朝天犼,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能辟邪,保佑家人的平安,通常在皇家华表的盘中蹲坐。“太和元气”的意思是指孔子的思想如同宇宙孕育万物一样,包罗万象,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这是“至圣庙”坊,老实说这篆字真的不认得,关键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所以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之所以这样写,据说是因为孔子是圣人,上不能封顶的,所以要倒过来写。

这是“圣时门”此门名称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圣人中最适合时代者。其实如果了解孔子的一生,就知道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恰恰是其所处的时代中最不适合时代者。

一进入圣时门,只见道路两侧都栽种着大片大片高大的古柏树,树影婆娑,气氛庄严肃穆。

圣时门与弘道门之间空间广阔,与前面三步一门,五步一坊的紧凑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一过圣时门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弘道门前有一条河叫“璧水河”,为明代开凿的人工河。河上的桥也就叫“壁水桥”。桥有三座,对应弘道门的三个门洞。相传纪晓岚和康熙帝过这个桥,上桥时康熙问纪有何寓意,纪说这是步步高升。走桥中间康熙有问,纪答走到中间,两边望望是人才两旺啊。下桥时康熙想纪肯无词来讲,没想纪说这下桥向下走,说明皇帝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啊!

孔子早年丧父,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孔子是被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可以说父亲对孔子的影响力几乎为零,早期教育主要来自母亲。孔子小的时候玩耍,经常摆放各种祭器,模仿大人的样子作揖以及祭祀时候的礼仪动作。感觉小孔子真的好萌,好可爱啊!

从侧面拍了张壁水桥,水中的睡莲实在很美。壁水桥的两侧,是快睹门和仰高门。快睹门就是先睹为快的意思。仰高门取自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话,他说老师的学问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古时只有皇帝才能走中间的大桥,文武百官只能走两侧的小桥,文左武右。当然现在游客们都享受皇帝的待遇,几乎都是从中间的大桥走过,我是大桥小桥都走了一遍。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应该说孔子自小就有明确的目标。相比之下,我十五岁的时候正是一名初中生,虽然成绩在班上是名列前茅,但是却根本没有志向,只是被动的按照父母老师的要求做个三好学生而已。孔子十七岁母亲病故,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子是未成年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真是个苦命的孩子啊。从孔子的出身及家庭背景看,他根本不可能上什么贵族学校,基本是靠自学成才,而且其相貌丑陋。假如孔子穿越到如今国内这种拼学历,拼背景,拼金钱,拼干爹,拼颜值的社会,以他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三无金钱,四无干爹(连亲爹亲妈都没)五无颜值的条件还能娶妻并谋到个一官半职吗?幸运的是他生活在古代,孔子十九岁娶妻,二十岁做了仓管员,之后还做过管理牲畜和营建的小官。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小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孔子是做事认真的人,因为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鲁昭公的赏识。孔子二十岁时得子,当时孔子还在做仓管员,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以示祝贺。一个做仓库管理的小官能得到一国之君送的礼物,这事如果发生在今天恐怕也会上新闻头条的。国君亲自赐物对于孔子而言那是莫大的荣幸,因此孔子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不过这位圣人的独子孔鲤先生比较低调,一生似乎并无建树,而且先于孔子病故,但他的儿子孔伋比较有名,他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作者。因此有个趣话,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另外参观孔林时得知所谓孔家嫡系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

这是著名的“成化碑”,因立于明成化年间而得名。碑身高约4.6米,宽2.28米,浮雕云龙。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碑刻楷书字体很精湛,是书法爱好者的临摹贴之一。这座碑下面有一个形似乌龟的动物,叫赑屃,它是龙头、龟背、鹰爪、蛇尾。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爱文又能负重,故用来驮碑,只是它只驮御碑。成化碑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是因为当年被造反派谭厚兰带着红卫兵砸断过。

孔庙里的建筑,多是红柱黄瓦,高大宏伟,气魄非凡。行走在如此巨大体型的建筑物间,会觉得个人很渺小,不知不觉产生一种敬畏和压抑之感。

孔子立志学习,不是仅限于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还有更大的抱负,就是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认为有知识有德行的人应该参与管理,治理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即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实现人生价值。孔子自己以身作则,“学而优则仕”。史书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孔子已经当上代理宰相了,这几乎是文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职。

那么孔子的政绩又如何呢?他的那套治国理念有用吗?

史记上说:“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简单的说就是做买卖的都不随意哄抬物价了;社会风气好,人们都路不拾遗了;从四方来到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这不是如今国内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吗?而二千多年前孔子治理下的鲁国就已经达到了!虽说史书有美化的可能,但至少说明孔子的政绩是突出的,他的治国理念也是可行的。

过了“大中门”,参观完“成化碑”,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同文门”。孔庙里的大门多数周围都是连接城垣的,但“同文门”例外。它的左右分别是“洪武碑亭”和“永乐碑亭”。“同文门”取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

说起孔庙里的碑,很多曾经被红卫兵砸过,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成化碑”。但是朱元璋的碑却没有被破坏,还在上面用红漆写了个“留”字。据说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也是贫农,靠造反夺了天下,与当时的领袖很像。这是保存完好的“洪武碑亭”。

由于孔子在鲁国从政,干得有声有色,引起了齐国的恐慌。史书记载:“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为了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匹。齐国的“糖衣炮弹”奏效了,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劝孔子辞职,一走了之。但孔子心存幻想,还想再等等看。郊祭的日子到了,孔子没有分到祭肉,这意味着国君要赶孔子走了。孔子是个通达的人,深知“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因为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出国是恋恋不舍的,“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一步九回头,迟迟不肯离去。

“同文门”之后便是“奎文阁”。这座被参天古树环绕的建筑全部是由木头接榫而成,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数次地震的撼动,依然屹立不倒。

阁内原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典籍,书画,以及汉代石刻等众多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可惜被“文革”时红卫兵砸毁焚烧殆尽,如今里面现在成了销售商品的店面。

公元前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从55岁到68岁,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当然孔子不是去出国旅游的,他是去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的,可惜的是四处碰壁。因为当时各国君主只想着争霸,忙于征伐,根本没兴趣听孔子说怎么样让百姓安居乐业,建立所谓的“礼乐之邦”。

那时的孔子可不像百年后受人尊敬,被人顶礼膜拜,他所到之处都遭到了排挤和嘲讽甚至追杀,颇有天下之大竟无立足之地之感。一路上颠沛流离,忍饥挨饿,最惨的时候被围困在半道上,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绝粮7日,差点饿死。

孔子不仅在上层中没有知音,在下层中也不被理解。有一天孔子到了蔡,因找不到渡口迷失了方向,刚好看到两位老农在田里耕作,便派子路去问路。一老农问子路:“远处手拿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子。老农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老农就讽刺说:“他周游列国,是智者,怎么会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呢?”另一个人对子路说:“天下大乱,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你与其跟着孔子,一天到晚追求仁义,还不如跟着我种地逃避乱世呢。”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然而叹,说人是不能终日与鸟兽为伍,像隐士一样与世隔绝的,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用周游列国,到处推行自己仁政的主张了。

在“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的院落里,有十三座外形相同而碑文内容不同的的御碑亭。这些御碑亭是为了保存历代皇帝的御碑而建,共有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50多块御碑。

在十三碑亭最大的一块石碑前,有两颗造型奇特的柏树。

其中一颗树皮盘旋而上,犹如一条升空的盘龙,这颗树就是龙树,传说是孔子的化身。乾隆皇帝来曲阜时,曾靠在此树下休息。

另一颗就是凤树,树冠像孔雀开屏的尾巴一样,传说是孔子夫人的化身,可惜已经枯死了

这是“大成门”,为孔庙的第七道大门。以前只有在祭孔大典时才会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能走,其他人只能走旁边的金声,玉振门。“大成门”的石柱,柱子上雕刻有两条巨龙,两龙之间是一颗宝珠,称为“两龙戏珠”。

因为“大成门”与“十三碑亭”之间的空间比较小,“大成门”的东南角伸到了御碑亭的两角之间,形成了建筑上的“勾心斗角”。

公元前年,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公元前年,齐国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有指挥鲁师获胜。季康子问冉有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向谁学的?,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在其弟子冉有的努力下,孔子终于结束了周游列国(更确切的说是流亡生活),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鲁国,此时孔子已是68岁的高龄了。公元前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先他而去。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种种大不幸都降临在孔子的身上。再加上他生不逢时,不能施展才华和政治抱负,四处奔波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换了一般的人,遭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早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了。但孔子没有消沉颓废,他将全部精力用于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上,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是“先师手植桧”,据说孔子当年亲手种植过3棵桧树,可惜都毁于兵火。这棵桧树是清雍正十年萌发新芽长成,所以又叫再生桧。当年红卫兵没有将这棵树砍掉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已不是孔子亲手所植的那棵树,而是再生桧,属于新生力量,和他们红卫兵是一样的,于是这棵树才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不得不说这红卫兵的思维还真是与众不同啊!

在大成门之后,有一座黄瓦朱栏,重檐方亭的建筑就是“杏坛”,传说中孔子晚年教书讲学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孔子在杏坛上教学的记载最早不见于儒家典籍,而是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多么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啊。这可不像后世所描述的先生拿着戒尺,板着面孔,下面的酸儒摇头晃脑如和尚念经的样子。

杏坛里有两块碑,一块是乾隆的御碑,在文革中被砸碎了,另一块写“杏坛”两字的是整个孔庙里保存最好的碑,为什么呢?说来也可笑,原来这块碑是金代“党怀英”所题写的,红卫兵认为“党怀英”姓“党”,党的东西是不能乱砸的。我就想,假如孔子不姓“孔”姓“党”或者姓“毛”就好了,红卫兵总不至于来个“批林批党”或者“批林批毛”吧?这样珍贵的文物就不会遭到破坏了。

杏坛之后便是整个孔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成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的名字取自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

“大成殿”的匾额,金色大字有一米长,是雍正皇帝手书。

“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后宋徽宗取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笔题写匾额,可惜的是毁于雷火,不然的话我们就能欣赏到他那漂亮的瘦金体了。清朝的皇帝虽为满人,但书法写的都很不错,比如这雍正的字,写的就很工整。

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在教育上的成就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载其弟子多达三千人,可谓桃李遍天下。他们很多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其中贤人七十二,史称“七十二贤人”,以及“孔门十哲”,也就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皆为“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

可以说孔子后来能成为圣人,儒家思想能一统天下,完全是靠其杰出弟子们遵照孔子的遗愿不懈努力宣传推广的结果。那为什么孔子的学生特别出色呢?这就是孔子教育有方了。孔子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而且他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

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孔子的教学氛围非常自由活跃。比如教学地点自由,山间野外随处都是课堂;教学方式自由,师生互相问答,学生可以质疑老师,甚至骂老师迂腐;课堂气氛轻松,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记得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和质疑的,课堂上是要正襟危坐,严守纪律,不得出声的,现在当了老师,课堂也很严肃的)

这便是孔子式的教育,一个充分调动学生潜能,使其自由发展,独立思考的教育,这难道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一直所探寻和倡导的素质教育吗?

“大成殿”内外共悬挂有十块匾额,是清朝的十位皇帝先后题写的。“万世师表”是康熙所题,语出《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赞誉孔子:“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题写,意指世间所有文化都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不过“大成殿”不让人进去,我只能站在门外拍一张。

这是孔子像,文革的时候孔子像以及神龛、匾联、供桌等都被砸了个稀巴烂。他们在孔子像胸前贴上“头号大坏蛋”的标语,用绳子将孔子像及其他十七座泥胎像拉出来,断头、腰斩、开膛、破肚,据说当时泥胎肚里还有古书、银制内脏和古铜镜,都被抢掠一空。现在的孔子像是年重塑的,不过我不喜欢这个造型,感觉像是一尊道观里被神话的元始天尊一样。

“大成殿”值得一提的是正面廊下的这十根雕龙石柱,这些石柱都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每根柱子上有两条巨龙,各具变化,栩栩如生,是石刻艺术精品。据说以前皇帝来祭孔时,这些龙柱都要用红绫包裹起来。“大成殿”背后有十八根浅浮雕龙柱。每根龙柱有八面,每面九条龙,也就是说一根就有七十二条龙,十八根总共是一千二百九十六条龙。为什么每根柱子刻七十二条龙呢?有个说法是指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每条龙代表孔子一个有名的学生。

在诸多学生中,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颜回了。颜回拜孔子为师时,只有十三岁,才智过人而且大智若愚。由于其性格内向忠厚,蒙蔽了很多人,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是否聪明,直到后来才认识到颜回天资极聪慧,连自视极高,能言善辩的子贡也承认不如他。关于颜回的家境,一般都认为比较贫寒,因为孔子曾问他,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是怎么回答的呢?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城里城外有六十亩地,这哪里是穷人?要在文革,绝对够得上小地主的标准,要被抄家批斗的。

颜回谦虚好学,“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雍也》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但是因为营养不良,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本来孔子是想把颜回当做自己学说的继承人,可惜他英年早逝。颜回死后,孔子哭得很伤心,因为希望破灭了。“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天丧予,天丧予。”)

当别人都劝孔子不要过分悲伤时,孔子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由于颜回去世较早,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只是在《论语》等书中有他的只言片语,照理他应该是籍籍无名的,但因为孔子把他视为继承人,而且颜回身体力行孔子的学说,所以被后世尊为“复圣”。

大成殿前的空地上,每年的祭孔典礼就在这里举行。

前往第八进院落前,我再次回望“大成殿”,大殿巍峨,如日之升,如在霄汉。孔庙的第八进院落是寝殿,也就是祭祀孔子夫人的殿堂,始建于宋代。寝殿内景,里面空空荡荡的,只有一块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大成殿”和“寝殿”两边的回廊里展示着汉代石碑和书法拓本。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子路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门生,却也是被孔子教训最多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路从小家境贫困,性格豪爽,喜好打抱不平。平时的衣着打扮比较另类。孔子曾说,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着华贵的衣服站在一起不难为情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在没成为孔子的学生前,子路好勇斗狠,有点类似现代人所说的地方一霸。本来孔子和子路是完全两个类型的人,不会有交集。可偏偏有一天孔子和子路撞上了,子路便要孔子难堪,因为子路有些反感孔子这样的人。有道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孔子怎么道歉都没用,子路就是不依不饶,这时孔子充分发挥了“诲人不倦”的口才,最终成功说服了子路。

子路觉得能碰到孔子这样学识渊博之人很难得,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于是决定拜孔子为师。不过虽然拜师孔子之后,他依然保持了可贵的直爽性格,不信权威,敢于指出孔子的错误。孔子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子路“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始终追随,尽力保护孔子,孔子曾评价子路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而且子路十分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孔子和子路这对师生情谊成为了千古美谈。

可惜子路的结局比较悲惨,因卷入宫斗,砍成肉酱。被杀前,子路道:“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君子死,冠不免。”)这成了他的最终遗言。

在家庙附近我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石槽,原来这是明代立的孔子五十四世孙的家谱碑。还有著名的“鲁壁”。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子的九世孙孔鲋将部分儒家经典著作藏在夹墙里,自己逃往嵩山隐居。一直到西汉时期这批经书才重现天日,后人为了纪念孔鲋藏书,就建了这堵墙。但因时间关系也没能去。

孔庙的最后一进院落------“圣迹殿”。该殿建于明朝,是专为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圣迹图而建。“圣迹殿”里陈列着《孔子圣迹图》共一百二十幅,描绘了自孔子父母在尼山祈祷生孔子开始,一直到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其守墓为止,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是我国第一本石刻人物故事连环画。孔庙里的《孔子圣迹图》是根据孔庙原存的木刻《圣迹图》增补刻成,另外还有一个著名的版本是清代画家焦秉贞所著,但流落不知所踪,后发现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由于时间的关系,孔庙里还有一些景点楼主没来得及游玩,比如“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等都未能游览。

公元前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葬于鲁国城北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其中子贡守墓达六年之久。司马迁为孔子写传记时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离开孔庙时发现在路口处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德侔天地”,这大概是对孔子最好的评价了。

(有些资料借鉴于网上,自己游孔庙,写此游记,算是对圣人的一个交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