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们好哇!国庆节节后上班第一天,心情如何?
好不容易挥别了沙发零食综艺剧集,一回神已经在拥挤不堪的写字楼电梯里,真是脸上笑嘻嘻,心里苦兮兮。
可是你知道吗?咱们打卡上班的苦,孔老夫子早算到了——
孔子的苦有谁懂?
不聊不知道,使人热爱工作的不是理想,是贫穷啊!
有没有觉得自己一肚子的苦,都被孔夫子都说中了呢?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大圣人孔子,曾自称“丧家之犬”。有一位研究孔子的学者李零先生,就此写了一本书《丧家狗》。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受到的争议很大,最受诟病的是书名:丧家狗。
很多人没看书的内容就开骂:把孔圣人叫做狗,是何居心?再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孔子的粉丝们怒不可遏。其实,早在清代,辨别伪书的专家崔述就为此发了狠话:比圣人于狗,造此说者,信此说者,皆圣门之罪人也!敢说圣人是狗,开除你们作为儒生的“学籍”。
但李零先生以原文为证据,坚称“丧家狗”绝非污蔑之词,而且有图有真相!所谓真相,就是从《史记》到《孔子家语》都有记载:公元前年,60岁的孔子在郑国东门外和弟子们走失。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一个人,上半身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不行,垂头丧气的,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将这些话一五一十地告诉孔子,孔子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外在的形象都是细枝末节,但说我像丧家狗却说的很对啊。孔子自己亲口承认,他是丧家狗,这绝不是别人在污蔑他。而孔子的后人们也都接受了这种说法,在曲阜孔庙的圣迹殿就陈列着《累累说圣图》,有彩绘,有石刻,以各种形式展示着孔子的“丧家狗”形象。
如何理解“丧家狗”这个称呼呢?这就要说到孔子的理想:他是个地道的复古主义者,喜欢讲老礼儿,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但孔子出生在东周末期,此时贵族的礼乐传统早已崩溃,正所谓“礼崩乐坏”。
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惟恐“天之将丧斯文”,“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文化从此灭绝。于是,他周游列国,遍谒诸侯,唇焦口燥,四处宣扬周公之礼。但“天下无道也久矣”,那些诸侯、权贵们早已不知礼为何物。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周天子被诸侯欺负,诸侯被卿大夫欺负,卿大夫又被家臣欺负,所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孔子说的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根本没人听。
所以,他一生到处奔波,鲁国不行去卫国,卫国不行去陈国,能去的都去到了,但天下乌鸦一般黑,没人听他的,最终只能颠沛流离,栖栖遑遑。当时,还有很多隐士嘲笑他,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像极了一条无家可归的丧家狗。
孔子为什么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呢?李零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正是这样的人,坚守理想,批判现实,背井离乡,处处碰壁。
读《论语》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孔子身上有种强烈的孤独感。他在卫国闲居击磬,被一个背着草筐子的隐者听到了,隐者说:你这是有心事啊。只是,这么硁硁作响,太俗气了吧,不就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你、不懂你的心思嘛。夫子熟读《诗经》难道不明白吗,“深则厉,浅则揭”,水浅就撩起衣服过河;水深撩衣服也没用。世事深浅,你该知道的啊!
孔子怎么说呢?“果哉!末之难矣”。孔子认为隐者说得很对,但他却不愿向现实妥协,放弃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个避世的隐士,而是不改初心,东奔西走,宁愿做一个被人嘲笑的“栖栖者”,也要为“周公之梦”这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而上下求索,颇有些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悲壮。
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这么费劲地想要去改变他呢?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君子挺身而出,行其大义。至于“道之不行”,则“已知之矣”。
这么看来,孔子简直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一直深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说他是丧家狗,真是点中了要害,画出了风骨。孔子后来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这样的感慨,意思是说,“难道只有老天会了解我吗?”孤独至此,确实很丧。可见,不明白丧家狗的意义,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孔子。
编辑
凉山
排版
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