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帖集锦魏晋风骨盛唐气象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上篇:魏晋风骨

1.陆机《平复帖》

陆机(年-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1]。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

陆机善书法,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作品欣赏:《平复帖》

纵23.7cm,横20.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章草源于解散隶体,赴速急就,所以具有隶书的特征,即有明显的波磔。其结体瘦长,书写简便、率性,逸笔草草,没有循规蹈矩。撇捺无波挑,平添了几分险崛之意。

2.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年—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所谓的“东床快婿”就是指老王了。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

作品欣赏:《快雪时晴帖》

纵23cm,横14.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是一件行楷书短简,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指出,此迹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对赵孟俯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从用笔来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乾隆皇帝极珍爱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乾隆十一年,他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

3.谢安《中郎帖》

谢安(年-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谢安从政,能文能武,东山再起后代表南方,在淝水之战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统帅苻坚。

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他的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作品欣赏:《中郎帖》

纵23.3cm,横25.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八月五日告渊、朗、廓、攸、靖、玄、允等,何图酷祸暴集,中郎奄至逝没。哀痛崩恸,五情破裂,不自堪忍,痛当奈何!当复奈何!汝等哀慕断绝,号咷深至,岂可为心。奈何!奈何!安疏。

《中郎帖》是传为东晋人谢安书写的一封报丧书信,信中告知中郎突然去世的消息,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堪、难以忍受的情感。

另据此帖纸、墨等判断,可确认它为南宋绍兴御书院中人所临摹的古帖,虽然不是谢安的真迹,依然宝贵。

4.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年-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子敬家学渊源,学习勤奋。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作品欣赏:《中秋帖》

纵27cm,横1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5.王珣《伯远帖》

王珣(年-年),字元琳,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珣工于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作品欣赏:《伯远帖》

纵25.1cm,横17.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中篇:盛唐气象

6.欧阳询《张翰帖》

欧阳询(约—),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

作品欣赏:《张翰帖》

纵25.1cm,横31.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7.李白《上阳台帖》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太光芒万丈了,但也难掩他的书法锋芒。

作品欣赏:《上阳台帖》

纵28.5cm,横38.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8.颜真卿《湖州贴》

颜真卿(年-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品欣赏:《湖州帖》

纵27.6cm,横50.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抚,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

此帖为传颜真卿所书的一通信札,讲述湖州地区发生水灾,百姓得到安抚一事。

此帖在书写风格方面作者用笔圆转连绵,侧媚多姿,墨色华润,与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的悲切、《争座位帖》的激昂意态迥别,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意。因此可推断此帖为宋人之仿本。

9.怀素《自叙帖》

怀素(~),史称“草圣”。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

作品欣赏:《自叙帖》

纵28.3cm,横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10.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年-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

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其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作品欣赏:《蒙诏帖》

纵26.8cm,横57.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此帖传为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

书法的前四行用笔较雄畅,结字亦尚稳妥,而后几行用笔逐渐瘦薄,结字多松散,末行的“权”字笔画也不成结构,与柳氏遒媚劲健的书风悬殊较大。种种迹象表明,本帖非柳书,乃是宋人仿本。

下篇:大宋集美

11.欧阳修《灼艾帖》

欧阳修(年-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以进士及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关于欧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

作品欣赏:《灼艾帖》

纵25cm,横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修啓,多日不相見,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

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

12.苏轼《寒食帖》

苏轼(年—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二年(年),苏轼进士及第。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作品欣赏:《寒食帖》

纵34厘米,横:.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13.黄庭坚《诸上座帖》

黄庭坚(年—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

治平四年(年),黄庭坚进士及第。

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作品欣赏:《诸上座帖》

纵33cm,横.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諸上座爲複只要弄唇嘴,爲複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麽,爲複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故草此一篇,遺吾友李任道,明窗淨几,它日親見古人,乃是相見時節,山谷老人書。”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14.米芾《蜀素帖》

米芾(年-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作品欣赏:《蜀素帖》

纵27.8cm横.8cm台北故宫博物院

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盤……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于上。

此帖内容包括米芾自作的各体诗八首,起自述学书经历由颜、柳、欧、褚等诸家,上溯二王,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此帖乃米芾求古以达变的成熟佳作,亦是个人书风形成的起始点,在尚意的北宋书史上意义别具。

15.朱熹《大桂驿中帖》

朱熹(年-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作品欣赏:《大桂驿中帖》

纵33.4cm,横57.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八月十五日。熹顿首上启。大桂驿中草草奉问,想已达矣……益远、惟善自爱。以须召用为祝。不宣。熹再拜上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此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