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简称芝。建宁府府衙驻地、建州州衙驻地。福建省北部农业大市,省级生态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介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多年,是一座多年建县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瓯历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十大进士县之一。理学家朱熹、“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建瓯是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东岳庙、建宁府孔庙、北苑御焙遗址、迪口值庆桥,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城中的建宁府孔庙是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府级孔庙
建瓯孔庙,即原建宁府学文庙,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仓长路号。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市博物馆所在地。
建瓯崇尚乡学。这里泛指崇尚教育、崇尚读书。建瓯是诗书礼仪之市,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历朝历代,建瓯地方官府多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而建瓯百姓子弟则向往读书,报效朝廷,报效祖国。古代地方乡学,又称官学,指古代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地方乡学的设立,或由朝廷制定出地方乡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府在其治所设置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在乡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叫“书院”的教育机构。它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文庙初建年代不详,应追溯至北宋宝元年间建州立学时,当时学、庙分立。南宋建炎元年(年)毁于兵火,绍兴二年(年)重建时,府学合一。绍兴十四年(年)毁于水,之后屡毁屡修。明洪武三十四年(年),文庙又毁于火,永乐三年(年)重建时迁至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年)重建,光绪五年(年)建成。
经几次历史毁建,今占地十亩余,是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县级孔庙,也是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黄瓦红垣,庄严肃穆,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
大成殿内部,我们看到孔子的神像及颜回、孟轲、曾参和孔及“四配”神像,这五座神像高高地耸立着,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两块匾额悬于大成殿的上方,大殿左侧有黄岩符摹刻的唐吴道子手笔的孔子画像。大殿右侧有孔子的自画像,非常博人眼球。支撑大殿的柱子都是由歪木做成的,据说是古代工匠尊重树木自然生长,就用一些歪歪的树木作为大殿的支柱,这独特和高超的建筑工艺真是一绝。
殿内一个夺人眼球之处,即是那些静静伫立着的金丝楠木“金柱”。不同于别处古建,建瓯孔庙的这些“金柱”,并非是笔直地顶立在那里,而是每一根柱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倾斜。有些柱子,甚至歪得像个小抛物线,仿若再稍稍用力一压,就会悄然折断。
依照当地人的说法,出于材质的考虑,时人特意采用了此种“歪才正用”的建造方法。而这种“歪才正用”,不仅显示出了当时闽北工匠技艺之精湛,水平之高超,更是暗合了孔仲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殿内歪曲弧度最高的一根柱子,恰好立于被视为愚笨后进,却又成就极高的孔府门徒曾子前,更是将这种“隐喻”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起,当地对孔庙进行大规模修缮。在新一轮的修缮工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大殿围脊上大量印有“康熙辛未年”(即公元年)的长形方砖。“在康熙年间,孔庙肯定存在着重大修缮,且现存大殿木构架方面有相当部分属于康熙遗存。”在文博考古专家看来,即使是屡经破坏,建瓯孔庙亦是古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