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沿运城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人文魅力,其中,用“非遗+”讲好运河文化的山东故事无疑是主要方式之一。
《古今京杭揽胜》长卷(局部)
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永兴堂木版年画传习所,展示着东昌府木版年画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春奎历时5年刻印的《古今京杭揽胜》长卷。据介绍,这幅长卷用木版年画形式展现了大运河沿线18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
今年70多岁的郭春奎年轻时曾在聊城市一家印刷厂工作,主要负责刻版刻字工作。当时出于工作需要,他专门向东昌府木版年画传人潜心学习了刻版技艺。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东昌府木版年画与许多传统文化形式一样,在上世纪末一度沉寂。彼时的郭春奎也撂下了自己的刻印手艺,从事着与其不相干的工作。
再次与年画结缘,是年郭春奎退休后。年,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一辈年画艺人年事已高、传承发展后继乏力的现状,让他深刻意识到,该技艺保护、传承迫在眉睫。“重拾搁置了30多年的技艺,我第一个雕刻的作品是《运河聊城》,把大运河聊城段的文化建筑、历史遗迹等用木版年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但又觉得还不过瘾,后来就加以丰富拓展,延伸展示了聊城以外的其他城市风貌及文化名人等。”郭春奎说。
《古今京杭揽胜》长卷(局部)
打开这幅10米长的《古今京杭揽胜》,大运河上的城市、风物一一呈现,长卷上的聊城板块,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济宁板块有太白楼、孔庙、孔林等,总共涉及个景点、8个重要历史人物。
“年初我着手创作这个作品,先进行画图,一画就耗时3年多,每画成一段,就向内行人士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再进行修改,直到年底才着手刻版,用了2年时间雕刻完成,整个作品总共用了11块梨木版。”郭春奎介绍,那几年间,他带着老伴儿、儿子、儿媳“全家老少齐上阵”,对运河沿线地标性建筑、地域风俗进行了寻访,最终付诸雕版之上,既生动呈现了运河区域的风物之盛、人文之美,又让木版年画技艺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承。
7月18日至25日,郭春奎参加了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寻访调研暨传承人群研修交流活动,他和省内其他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及部分专家对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等大运河沿岸文化进行了探访、调研,又产生了新的创作构思。“《古今京杭揽胜》长卷对运河沿线景观、风物进行了集中呈现,但通过此次调研寻访,我还发现运河沿线许多很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样貌,下一步,需要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