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尚青追忆吴茀之先生

追忆吴茀之先生

文/叶尚青(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念往日,吴茀之先生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我聆听先生授课,或平素接触、或陪侍先生外出写生、讲学等事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今在此记述,以为纪念。

授课印象

自年至年的三年间,当我就读于国画系人物专业时,吴茀之先生为我们上花鸟画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没有助教,只身一人从红门局步行到南山路,每天要接触16位学生(人物班12人、山水班4人,两班合并上课),工作量很大,也很辛劳。他首先第一句话就打趣的说:“你们班的同学最多,我要多讲一点。”记得开头以讲课为主,有讲课提纲,有头有序有尾的讲,连贯清楚,明明白白。

吴老的讲课特点犹如讲故事,当讲到重点之处,就在黑板上写清楚,让大家进一步理解、领悟。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理名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先生向我们讲解古人的话语录,他认为张璪的论断十分精辟,是最深邃之理。他认为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生活源泉中去,体验、观察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人物画、山水画如此,花鸟画也如此。到大自然中深入生活,“写其生机和特征”,观照自然,搜集素材,以自然为师,这是学画过程的必经之路。同时,他还提及宋代赵昌自号写生专家;滕昌佑栽花竹、畜禽鱼,以观动静;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由此看出我国历史上的画家都十分重视写生。然后构思、构图再进行创作。也就是“从自然中得来,自心坎里流出”(吴先生原话),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诠释。

吴老在讲课中又谈到“源”和“流”的问题。

他认为“源”是生活,自然界的一切花、鸟、虫、鱼、山、水,以及人物和其它动植物都是“源”,是生活之源。画家体察生活,必须“到唯一的最广最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流”是范本,是参考图书等。学习中国画,第一要临摹、第二写生、第三创作,为三个步骤。“写生以自然为师,临摹以范本为师”。临摹的示范作品即是“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源”和“流”两者都需要,都要认真的对待和虚心的学习。不能偏废、不能忽视。

破万里浪

年,是美院中国画教学的“中兴期”,又有谓之“黄金十年”。这正是证明了当时的学院中国画教学由衰微而复兴,在这时期改彩墨画系为国画系,又有了人、山、花分科学习的措施。教学秩序已走向循序渐进和正规化,自此充分调动了各个专业老先生对教学、创作的积极性。所以,这一时期,吴茀之先生画了大量的精制,题材新、笔墨新、意境和构图既新又美。博得大家好评、赞许。如年创作的《萱花百合》,年创作的《孔雀仙人掌》、《桑树》、《乘长风破万里浪》以及年创作的《冬暖》等等,都十分精绝。在艺术创作上达到高境界,开辟了中国画时代发展的崭新面貌。

乘长风破万里浪(国画)吴茀之

其中《乘长风破万里浪》之作,是一幅振奋人心的精品,又新又美,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二者互相融合于一起,令人无穷回味。吴先生作此画以雄鹰为主体,画出了鹰扬逞威的雄姿。那只翱翔的苍鹰在高空盘旋,目光锐利、神态专注、雄姿英发,鹰的体态生动、造型精准,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展现了吴茀之先生寓清逸潇洒于雄浑沉厚的笔墨,求奔放健劲于端庄秀雅的画风。这幅《破万里浪》的艺术表现,以简取胜,虽然海浪画得较繁复,但有整体感,又有气势、有层次,描绘了海阔天空的画境,也彰显了气势恢宏、博大的境界。海上的红太阳画得宏大而夸张,色调也较厚重。近处的巨石作伏虎状,出笔灵动、皴法多变,虽然石头体积不大,但有镇海的力量感。在传统文化中,以歌颂昌盛吉祥、福祉、长寿和雄伟的画境出发较多,但是,当今,吴茀之先生以新时代的新观点,运用新的笔墨和新的意境表现了这一主题,这是前无古人的,也是当今创新之作的典范,他的艺术创作为新时代所作的贡献,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崇敬。

非常有幸的是年我的拙作《方志敏像》与吴老的这幅《乘长风破万里浪》同时登载于《浙江美术选集》,也算是不负先生的教诲吧。年当我再次翻阅该书时,感慨万千,曾赋散曲一阕以记之。

寨儿令

评吴茀之业师《乘长风破万里浪》

忆昔年,独占先,巨制雄鹰气概然。瀚海无际,遥望无边,浩汗水连天。苍穹霄汉十洲烟,鹰扬长啸碧空穿。日升东卿云烂,格高远画图开。这,谱了新篇佳构史无前。

关于“触机”

“触机”,触动灵机,即是碰巧遇到机会,而激起作者的灵感和创作欲望的艺术行为。

吴茀之先生曾几次谈论“触机”的主张。我领悟到吴先生的教导,感到言之有理、非常精辟。我受益匪浅。但是,有一次我陪侍他和潘天寿先生外出活动时,他俩为“触机”而争论不休。吴先生津津乐道地谈论一个艺术家在作画前后或作画过程中,每每总有触动灵机,巧遇机会,故在下笔时出神入化,画出有神韵之作。但是潘老主张,作者的艺术创作,必须要有生活基础和艺术修养。对大自然中的环境和景物,一定要有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作画时才能四处流溢、妙趣横生。当然,他也认为需要有点“触机”的作用。最后吴老也认为从艺术家的全面修养来说,须有笔墨功夫,还须有造型结体的技法,更有无法之法等等。他也同意潘老的看法,两人终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其实,两位老先生的谈论,没有多大的区别和矛盾,都有高深的见地,在艺术创作上需要触机,需要生活,同时也需要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夫。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来说,必须要有方方面面的修养和笔墨功夫。他们的见地是一种差异化的完整互补性,也是“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陪侍外出

自年冬月开始,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各自收了四位青年教师(叶尚青、朱颖人、刘江、孔仲起)为入室弟子。拜师会后,我们陪侍先生有三次外出活动。我们朝朝暮暮的相处,面对面的求教学习,这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次是年初夏,应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陈冰(湖州地委挂职书记)之邀,由我院党委副书记高培明带队,有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并有我们二位学生陪侍,住湖州交际处。我们的活动主要是疗养、写生、纪游、作画。这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可以亲眼目睹吴老先生的作画方法与过程。吴先生下笔迅捷、潇洒、超逸、灵动,有笔歌墨舞、雄浑沉厚的大气格,有磅礴恢宏的大境界。大胆下笔、小心收拾。使我在课堂学不到的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得益匪浅。

年陪侍三位老先生赴湖州写生

(左起:叶尚青、高培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朱颖人、湖州交交际处负责人、驾驶员)

第二次外出于年的夏天,应温州地委书记李铁峰的邀请,也是由高培明带队,老先生有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并有我们二位青年教师陪侍。第一站小住雁荡山灵峰寺,我们都被壮丽雄奇的大自然风光吸引,开始写生双笋峰、观音洞、北斗洞和灵峰等奇险的景致。吴先生更是抓着机会动笔画速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吴先生用钢笔写生,下笔快捷、灵动,富有情趣。潘天寿先生以默记为主,对观察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深入细微、记上心来,然后待回杭州后再画正稿。诸先生也是默记观察生活。

灵峰山(钢笔速写)吴茀之

本来计划在雁荡山多住几天,让大家多多写生,搜集雁宕的山水风光,遗憾的是由于宾馆的卫生条件较差,使老先生们闹肚子了,于是我们只好返回温州交际处下榻。修整后到金华双龙洞小住,不久返杭。

第三次外出于年7月间,应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之邀,并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与山东美协主席于希宁、美协秘书长戎玉秀等负责人陪同,请潘天寿、吴茀之,并由我陪侍出行。第一站到青岛交际处下榻,小住十天左右。开始在青岛讲学、参观、纪游活动,后登蓬莱、游烟台,并讲学、示范,后又上崂山。一路上,二位老先生兴致勃勃,默记写生、吟诗作画。嗣后我们到了济南,开始讲学、布展、游览趵突泉、李清照故居等处。在济南吴先生向美术家们讲中国画笔墨,又当场示范,博得大家称赞。为此,我还曾写了二首小诗:

二老济南讲学

硕学文儒鲁地雄,泉城自古艺庞洪。

潮声此日来东浙,艺苑顿时见化工。

微笑拈花谁解会,低眉如座春风中。

读书万卷能扛鼎,笔底波澜变无穷。

吴老示范讲课

水有源头树有根,寻根究底探墨痕。

千年传统浩如海,点染精微殊群伦。

清新隽永显虚实,迅捷运筹气欲吞。

一气呵成花鸟卷,成竹在胸示法门。

不经意处见画理,画外功夫万卷深。

有容乃大今始知,绝顶风光在攀登。

我们在济南活动丰富多样。之后又启程赴泰安小住,登泰山观日出。这是我们行程的重点内容,二位老先生已是近古来稀的高龄了,因泰山当时没有索道,只好凭着两腿爬山了。吴老个性开朗活跃,潘老沉着稳重,他俩在一起总是互相鼓励、互相照顾,希望在泰安养足精神,一鼓作气登上泰山玉皇顶看日出。我们找来泰安文管会的干部,请他们做导游,讲讲泰山的历史故事和胜迹,后来他们建议用两天的时间登山为妥,让老先生在南天门的半山腰住一晚。我们有了好向导就万事大吉了。

年叶尚青陪侍潘老、吴老赴泰安讲学、考察

(左起:泰安文管会干部、叶尚青、于希宁、吴茀之、潘天寿、文管会干部三人)

年叶尚青陪侍潘老、吴老赴泰安讲学、考察

(左起:叶尚青、于希宁、吴茀之、潘天寿、戎玉秀、文管会干部三人)

二老到了泰山南天门下的山腰宾馆,深感这里的景象雄伟壮丽,突兀峻拔,真不愧“泰山石敢当”。他们都细细观察、默记默写,吴老也用钢笔写生,记录这里的泰山松、泰山石,还听松涛、观山景细细品味。颇有“风来松涛生,风去松涛罢。”之感。泰山上的松树颇有特色,与黄山松大不相同。第二天清晨,我们就登上山顶看日出。

叶尚青陪侍潘天寿、吴茀之登泰山

(前方坐者左起:吴茀之、潘天寿、于希宁、泰安文管会干部

后方站立者:叶尚青)

山东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我们住在孔府招待所。二老感到这是儒家文化的宝地,有雄伟的建筑群,有无数的文物古迹等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孔庙,参观、考察了无数的汉碑和其它时代的石碑,使大家大饱眼福,得益多多。

山东之行,所见所闻,使我长了知识,开了眼界,对吴老的治学、绘画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录旧作小诗三首为本文结尾。

吴茀之先生赞三首

为吴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一脉吴溪水,千秋流至今。

地灵出人杰,画艺撷南金。

气韵求生动,得之在触机。

花鸟见真色,大笔自淋漓。

教言谆谆在,当年坐春风。

桃李满天下,东南艺帜红。

二〇二〇年桂月于西溪苦茶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