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七夕中

银临-七夕03:46来自西风无尘七夕节

高天云渺,微月长空,星河光转,玉露金风。

银烛秋光冷画屏,凤箫声断月明中,碧天晓夜漏初静,鹊桥年年此夜中。

人间七夕日,牵牛织女星。明日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

从上千年前中国人赋予牵牛织女星的隽永传说开始,七夕节经过数千年流传,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各种印记,也产生了诸多习俗,但永恒不变的是国人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和我们骨子里含蓄却勇敢的浪漫。

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好故事而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实则,它不仅是天下有情人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重要载体,甚至影响和辐射到周边国家。

我们在代代相传的节日中感受着神秘的星空和美好的传说,还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于爱与美的向往。

七夕——关于星空的美丽传说

银烛秋光冷画屏,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关于星辰的浪漫爱情

《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七夕最初来自于古人对星宿的特殊崇拜,古代人通过观测星象安排生产活动,也借助它们进行占卜预测。

为了方便识别和观测,他们将空中星宿与地面区域进行对应,并将二者称为“分星”与“分野”。

《滕王阁序》中就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意为当时的“豫章郡”所在的楚地,位于翼宿、轸宿之间。而如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牵牛织女星也有属于自己的分野。

牵牛、织女星分别位于银河两侧

牵牛星和织女星对应的便是粤地,它们分别位于银河两侧,隔河相望,寄托着古代“男耕女织”的淳朴愿望,也成为“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形。

关于星宿的崇拜和依赖,是这一神话形成的基础,而对于“追求爱情”的勇气的肯定以及关于美好的向往,成为这一传说真正的灵魂所在。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之“七”——关于重叠与周期的数字意义

七夕恰逢农历七月七,月日相同的日期又被称为“重日”,古代先祖认为它们是天地相感、天人相通的日期:如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均被认为是非常吉祥的日子。

以上都源自于古人的数字崇拜,而作为数字七,它更是带有时间规律,蕴藏着宇宙神秘的数字,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古代人们将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为“七曜”,据记载,天地开辟时,七曜具在牵牛初度,易经中记载七曜诸星起于牵牛,猜测这也许是七夕节选择七月初七的一个可能。

面有七窍、人有七情,天有七星、光有七色。

中国传统喜欢将七作为一种度量,如诗词有七言、七律、七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也许我们的先祖早已意识到数字七与天地万物的密切联系。

我们的先祖将七作为一个生命周期,同时七和女子也有密切联系——《黄帝内经》中认为女子是以每七年作为一个周期,从出生之始每隔七年,女性的身体就会有一个较大变化。

古代将七月七作为女儿节、乞巧节,代表了女子对于“心灵手巧”与美好爱情等的向往,寄托着她们无尽的梦想。

同时,农历七月也代表着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在人往生之后也以七作为一个计算周期,这些都足以佐证“数字七”在我们的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意义。

七夕之“期”——一期一会,关于爱情和姻缘的祈盼

七夕在现代的传承,很大意义上是作为“中国传统情人节”而被广为传颂: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

天仙和凡人的故事,期中的落差,经历的磨难,深爱却不能相聚痛苦和思念——就如同白居易的诗句“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人们因为这样的爱情所感怀和温暖,也被这背后的诸多勇敢所鼓舞,更多的是这种“跨越一切的爱”,正是对曾经严苛的礼教、门第和阶层的某种痛斥。

其实古往今来,爱情形成的原因千千万万,表达的方式大相径庭,但面对的情形和人们内心对于它的热爱和向往从未减少毫分。

即对于真挚刻骨的震撼,关于细水长流的喜欢,均构成了关于它的诸多故事,发生在各种时空和不同人的身上。

牛郎织女的“一期一会”,让很多人意难平,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感动。

汉代古诗十九首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白居易《长恨歌》里明皇和贵妃的约定:“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秦观为七夕写下千古名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鹊桥在星河之上搭起是关于爱和思念的传递,是关于中华文化中的含蓄的勇敢,是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也是关于“携一人白首,共一人一生”的约定——是人们对爱情最好的祝愿和不改的初衷。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七夕之“祈”——男耕女织和七姐的故事

在爱情之外,七夕代表的更是农耕民族最质朴的愿望和对平静安乐的向往。

七夕有“乞巧节”之称,据传“七月七”也是织女的生日,织女善将云彩制成天衣,女子们都希望拥有她那样的慧心巧智。

故此夜,女子们会设案摆满时令瓜果,焚香祝祷。同时还会将蜘蛛置于小盒,根据蛛网的疏密来预测自己未来女工水平,同时还有结彩线、穿七孔针等习俗。

《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金门岁节》则记载了当时东都洛阳的乞巧风俗:“洛阳人家,……七夕以花绮楼阁插鬓乞巧,使蜘蛛结万字,造明星酒,制同心脍。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七夕乞巧图

彼时的女子,以拥有一身纺织技艺而自豪,也是农耕文化对于生活安乐、岁月静好的诠释。

目前在岭南还有七月初六晚“拜七姐”的传统风俗,据传始于五代,历史悠久。

如东莞市望牛墩镇自古就有“摆贡案,拜七姐”的传统,“七夕贡案”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是七夕乞巧的主要表现形式。

女子们常以稻米砌菊、蒜衣作莲、蛋壳为灯等农作物制成各种贡品,展示自己心灵手巧,同时祈愿爱情婚姻等,大家还要进行“赛巧”,热闹非凡。

当然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有趣节俗,这里不作列举。

望牛墩七夕贡案一角

七夕之“奇”——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七夕除了与女子相关,作为女儿节,也和古代的男子息息相关,尤其事关科举考试。

据传“七夕”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为北斗之首,主科考文运,若被魁星点到者,则状元无疑,所以也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

魁星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一般孔庙内通常有魁星殿和魁星像,七夕当日有祭拜魁星的习俗。

同时此时为夏秋之交,凉风阵阵,天气爽洁,人们也将家中被褥和书本拿出来晾晒,所以七月七也被称为“晒书节”。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说到出生于七夕的名人则为南唐后主——词人李煜,也许他是文曲星却误作紫微星,不适合当君王,却成就了千古词名,让人唏嘘。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梦繁华,终究云散,身前身后,唯留词章供人凭吊。

李煜——相见欢

七夕“食”——乞巧果子巧巧饭

七夕除了祈祷之外还有诸多美食,比如巧果,也叫“乞巧果子”,口味和款式极多。

巧果是七夕传统糕点。七夕晚间,人们坐于庭院,赏月食巧果,凉风阵阵,秋意绵绵,闲聊二三,别有一番乐趣和悠闲。

酥糖制成织女形象,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人们认为吃了这种“酥糖”会变得心灵手巧。

山东某些地方有吃巧饭的习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秋来也是瓜果丰收的时候,在福建等地,人们要为织女供奉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焚香祈福,可谓用心。

而七夕自古代开始就逐渐传到了东亚、东南亚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在他国也发展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可见其影响力之深之大。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喜欢上七夕这个独特的节日,感受到它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背后关于幸福的祈愿。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放下焦躁烦闷、安宁静心,和古人一样,感受夏末秋初的夜空,默默祈祷,和爱的人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时刻。

愿大家常安宁,多喜乐!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麻烦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