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发布
辉煌在历史的记忆里
石羊古镇
图/大狗熊
石羊因盐而名,石羊古时称“白井”,与禄丰县的“黑井”齐名,并称云南盐矿历史之最。传说,蒙家在一次放羊时,一只公羊不停的舔土,后来人们掘出了盐井,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块石头似羊而得名。石羊因盐而兴,石羊制盐业始于西汉,到明未清初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产之盐,供当地和姚安、永仁、华坪、祥云等二十多个县一百多万人口和畜牲用盐,甚至远销边陲邻省邻国。这使不少商人纷杳而至,宋时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商贾云集,尽显繁华
古老的晒盐棚就在镇的另一端,卤水经过盐棚过滤落下,阳光里闪着耀眼的光,照亮盐棚的里面,盐棚的里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晒盐棚其实就是一种过滤卤水杂质的制盐装置,长有多米,宽40多米,号称中国最大的竹木棚。古代制盐的鸡窝灶、筒子锅什么的就静静的在一角感受阳光的慵懒和温暖,还有那充满氤氲湿气的汉代古盐井,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石羊的一切与盐有关。盐井水以熬盐、山上的柴火也熬盐,有水担的灶户熬盐,没水担的人就挑清水卖给灶户,或是帮灶户砍柴,也为盐。于是在石羊有‘一对水桶即可掏生’的说法。”石羊自汉代制盐开始,先后开辟井百余口,历来一直分五区:即观音井、旧井、乔井、界井和尾井。盐井自唐代就收归官有了,盐的产量是以水担的数量来决定,而水担的数量则是由开凿盐井时灶户集资的多少决定的。
石羊虽然不大但是却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石羊人很崇敬孔子,并以孔庙为荣,这是有渊源的。儒家的思想早在西汉时就随中原文化传入石羊,并在其盐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今彝族)文化相融合。加之商贾云集和历代王朝官吏“直隶提举司”的轮换,给地处深山僻壤的石羊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而形成石羊“立学校以振民风,设关津以便旅行,造塔坊以培文风”的风气。所以,石羊人长期以来都敬孔、尊孔、读经,并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孔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年),万历三十七年(年)建成,历经十二个朝代的增建和修复,逐得完善。建筑格局完全按中国古代宫殿式衙署规模布置,纵横对称排列。大成殿内飞中的1.6米高台上供有铸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年)的孔子全身铜像。其高约2.3米,重约公斤,据说就其重量、体积和铸造工艺的精美、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都是不认能比的。大成殿的东西两庑供有孔子七十二贤人塑像。
在孔庙的时候听镇上的人说,石羊的孩子学习勤奋,成绩好,升学率高,大学都要考外省的重点,对云南的大学不屑一顾的。据史书记载,石羊镇在明清两朝就考取了2个翰林,7个进士、69个举人、多个贡生。每到考试考生总会到孔庙里拜一拜,周围地方的人也会带着孩子来孔庙,说是粘点文气,以求好成绩。
孔庙明伦堂中,一座由六块汉白玉直缝拼成,高2.3米,宽4.2米的巨幅浮雕居中而立,浮雕制作于清道光21年菊月(年9月),镌刻了几百年来石羊人民广为传送的历史故事和有关石羊土主的神话传说,被称为“封氏节井”浮雕。
滇剧是明清时期,随中原文化一同传入石羊的,在康熙年间广为流传,到现在也快年了。石羊的滇剧也与盐有关,其中一种叫“唱销”的调子就是因为希望盐的销量好而特别谱的。
据说石羊人家家会做小土饼。简单的说小土饼就是用荞面做成的馅饼,关键的就在于这馅子,有干薄荷、胡麻什么的,比例不同味道就不同的。石羊的小吃很是出名,不能不说。不但品种奇多,而且味道美。虽然很多食品的加工受外地小吃的启发,但这种借鉴外地经验加工的食品,一旦到了石羊人手里,就以独具的地方风味展示了自身的魅力。因为盐,石羊的商业一度繁荣,而现在流传于世的风味小吃,是繁荣的另一种结果。
石羊古镇,又名“白井”,古为“盐丰县”,位于云南省大姚县城西北部35公里处,现存的文物古迹众多,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是国家AAA级旅游区,是云南省首批命名的三个历史文化名镇、60个旅游小镇、楚雄州4个特色旅游小镇之一,是著名的“滇国盐都,祭孔圣地”。儒家文化、盐文化、历史文化、彝族文化、佛教文化构成石羊古镇的特色旅游文化。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