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所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武昌贡院”、“武昌府文庙”、“江夏县文庙”、“大成路”)
文庙,即“孔子庙”,亦称“孔庙”、“圣庙”、“文圣庙”、“孔圣庙”、“至圣庙”、“先圣庙”、“先师庙”、“文宣王庙”、“夫子庙”等,是古代奉祀孔子的庙宇,后因庙里同时设“儒学”,故又有学宫之称。
中国最早的孔庙建造于公元前年,也即是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故居作为收藏,展示其生前所用衣冠书琴等物品,并定期祭祀,这是今山东曲阜孔庙的前身。汉高祖刘邦首开帝王以猪、牛、羊三牲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先河,随之各地纷纷大建孔庙。南北朝时,各地开始把孔子和颜回同一个庙祭祀,称“孔颜庙”。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到宋、元以后,又在“文宣王”之上加“至圣”、“大成至圣”和“至圣先师”等谥号。这样,孔庙也就称为“孔圣庙”和“文庙”了。唐以后各州、府、县孔庙内设儒学,府、州、县学逐渐与孔庙合而为一,文庙也就成了官学、孔庙的代名词了。各地文庙规模有大有小,但建筑格局及其陈设基本一致。
文庙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因孔子为帝师,故其建筑整体色彩为只有皇家建筑才能拥有的最高建筑等级色彩——红墙黄瓦,并配有丹陛石。文庙内除在大成殿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外,还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牌位。
《江夏县学宫图》(载于清乾隆《江夏县志》·高清图,可点击放大观看)“江夏县文庙”,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位于武昌贡院的西边,(年,湖北省实验中学新征收的学校院墙以西至解放路以东的地块即是其遗址)。文庙座北向南,中线三进院落。大门前,建有照墙(师牌楼)、泮池,然后是大成门。大成门两边分别是名宦祠(供奉江夏县有名的官宦)和乡贤祠(供奉江夏县有声望、对乡梓有贡献的乡绅)。进大成门就是大成殿,两边有东廡和西廡,是供奉孔子极其亚圣、十哲、七十二门徒的地方。后面是是荣德斋和成艺斋。过大成殿是明伦堂,两旁四贤祠和敬一堂。最后面是启圣祠。在文庙两侧是儒学和学署。武昌府文庙的建筑风格和规制基本与江夏文庙相同。清光绪三十一年(年),我国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后,江夏县文庙连同旁边的贡院都逐渐改作他用。
年贡院旧址上分别办起了湖北区长培训所和实验小学(今湖北省实验中学的前身),江夏县文庙旧址上办起了武昌第二中学。
武昌府文庙建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年),位于今大成路武昌实验小学黄鹤楼校区。武昌府文庙第一道围墙朝南,围墙正面上半截为石栏杆,称内泮,两端各竖丈余高的石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墙外有两三丈宽的走道,道前有一围着石栏杆的方池,称为泮池。围墙东西两侧各开一门,东门门楣上刻“道冠古今”,西门门楣上刻“德配天地”。进第一道门走过场地是第二道围墙,开有一正门两侧门,正门不常开,需本府有人中状元时才开,因此称之为“状元门”。门后有圆池,池上有桥,池后有一片空地,空地后为大成门。进入大成门,是一片约有千余平方米的用石板铺成的场地,祭孔活动的仪式就在此举行。场后为“大成殿”,两翼为长廊式厢房。大成殿设木质神龛多座,红底金字,镶以金色雕花。正面最高大者为孔子神龛,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其余六龛分列两旁:东侧第一、第二龛为“复圣颜子之神位”和“宗圣曾子之神位”;西侧第一、第二龛是“亚圣孟子之神位”和“述圣子思之神位”,合称“四配”。还有两龛:东侧第三龛供奉着閔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西侧第三龛供奉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张,合称“十哲”。殿内有一大厅为“崇圣祠”。
武昌府学大成殿(位于今大成路武昌实验小学黄鹤楼校区),年代因火灾被焚毁
文庙的第二道围墙内平列展开两所官署,分称大学和二学,皆为五进大平房。大学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为圣像祠,中立石牌,上刻孔子全身站像。第三进为明伦堂。内立“圣训”墙一面,木质,上有白底黑字的“圣训词”,从右至左竖排。大成殿外两侧的堂下周围的走廊内,各有一排六尺高的白石灰衣砖台,上供孔子的学生数十名及汉唐以来被封为“先贤”和有资格合祭、祔祀孔子的名人。因湖北学子尤重乡贤,于是将湖北历代被封为先贤、能与孔子一起祀奉的屈原,宋玉、令尹子文、张居正、袁崇道等另立楚贤祠供奉。
武昌府文庙在宋时就内设儒学,分大学与二学。主持大学者称教谕,主持二学者称训导。教谕由翰林或举人充任。训导由举人充任。其主要职能是负责丁祭、圣诞祭及儒学活动。丁祭是分春、秋举行的祭孔活动。分别在每年二月上旬逢丁的日子和八月上旬逢丁的日子举行。“丁日”是旧时按天干地支标记的日期,每月不一样(黄历以此法记日期)。丁祭必须在当天凌晨寅时即凌晨三点到五点以前举行。事前由教谕负责筹备,到时知府率全府秀才及礼屋职员参加祭祀仪式。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称为圣诞,故每年八月二十七日都要举行圣诞祭。祭祀仪式同丁祭一样。清以后,祀礼仪式固定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几个仪程。明朝初年,朝廷还专门颁发“大成乐”作为祭祀孔子仪式专用礼乐。
教谕在府学的职责是传达朝廷关于秀才的法令,协助书院评阅秀才试卷,经管学生学习的费用(旧称膏火银)的收支,接纳新科秀才并进行当面训示。训导的主要职责是视察私塾的教学设施,考察私塾教师的品行,对犯有错误的秀才有权批评教育,严重者,训导可呈报朝廷革除功名后,再交由官府依法处治。
武昌府学在府文庙内,与第二道围墙平列,在状元门的两侧,都是五进平房。大学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为“圣像祠”,中立一块石碑,上刻孔子全像;第二进为“明伦堂”,堂内立有木质“圣训”墙一面,墙上写有白底黑字的“圣训”词,从右至左横排,全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此至于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而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圣训”词是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摘录出来的。清末,废除科举后,尊孔之风日趋淡化,文庙职能渐渐消失。年北伐军入城后,文庙就改作他用了。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