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孔庙 >> 孔庙介绍 >> 为圣人画像

为圣人画像

福宜育康白斑抑菌膏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9.html

  □本报记者于国鹏

  黄帝到底什么样?出现在不同地方画像、雕塑中的黄帝,相貌不一样,衣冠也有明显差异。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想象中的黄帝画像,其样貌当然也各不同。被当作历史人物对待的黄帝,其形象塑造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此类似,圣人孔子的形象,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化符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描摹与塑造方式,这些差异又鲜明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尚、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

  近日,中国历史研究院   如果说,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一个从神观念的建立到人格化的转变过程,那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则存在一个从普通人到神圣化的转变过程。虽然历代孔子造像并无统一标准,但不同时代对孔子形象的刻画与塑造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关于孔子的形象,《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描述:“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所谓“首上圩顶”,意为头顶当中凹下。《白虎通·姓名》中说:“孔子首类尼丘山,盖中低而四旁高,如屋宇之反。”同时,《史记》中还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秦汉时的一尺约当23.1厘米换算,孔子身高约相当于今天的2.22米。这实在是有些惊人。不过,后世在为孔子造像时,或许参考过这些记载,但显然并未受这些描述的限制,他们描绘或者刻画出来的孔子,无不是“时代的孔子”或者艺术家“心目中的孔子”。

  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很多与孔子有关,这应该也是已知最早的描绘孔子样貌的实物资料。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中有画像近百幅,为东汉晚期创作,其中就有“孔子见老子”图。

  “孔子见老子”图的绘制,是有史料依据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起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专家叶芷在谈到汉画像石中的这幅图时说,画面左中所刻人物,头戴进贤冠,身着长袍衣,手中似捧一鸟者为孔子。其左上有“孔子也”隶书题记。其前一儒童当为孔子高足颜回,其后一人为孔子侍者。左刻一双马安车,上座一御者,马上有“孔子车”隶书题记。右中所刻人物为老子,其上有“老子”题记。其后一轓车,上乘一御者,马上有题记,此即孔子见老子图。

  叶芷表示,“从造型艺术中出现孔子的形象到大量描绘孔子形象,盛行于东汉时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日益受到汉统治者的崇奉。东汉时期出土的一些汉墓中,其画像石和壁画中都有孔子的形象。”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的画面中,虽然受材料、造型等各种条件限制,并未能清晰刻画孔子面部表情等细节,但对于孔子身高突出的特点也并未有意突出。出现在画面中的孔子与老子身高是相当的。这也说明,相貌、身高等元素并非这件作品想要传递的核心内容。创作者似更急切于传达一种理念,希望让大家领会孔子见老子问礼时的谦逊态度,由此让大家感受孔子知“仁”守“礼”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从而致敬孔子并弘扬儒学。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很多孔子造像,皆归名于唐代吴道子。吴道子画了这么多孔子像,或者说他喜欢画孔子像,当然与唐代对孔子、对儒学的尊崇有关。唐高祖李渊把周公奉为“先圣”,同时给予孔子“配享”之礼遇。至唐太宗李世民,则在尊崇孔子方面更进一步,专门在国学设置孔子庙堂,改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子为“先师”。在当政者大力倡导下,儒学繁荣发展,孔子的地位和影响获得不断提升。作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绘画取材不可能不受时代风气影响,他多画孔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曲阜孔庙中,就有落款“唐吴道子笔”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像之右上方,题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赞语。画面上的孔子,身体微微前倾,头扎儒巾,目光前视,表情温和,确实给人一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感觉。这个画像,也成为后世刻绘孔子像所学习和参考的主要范本。

  到了元代,湖北黄梅县儒学教谕陈澔作《宣圣遗像碑记》中,还生动记载了一个关于吴道子画孔子像的神奇故事。这则碑记在相关描述中,把孔子和吴道子都绘声绘色地“神化”了。碑记中这样写道:至治二年()春,沔阳之景陵簿靳良叔以公务抵江陵,游玄妙观,见唐吴道子图形碑,劲而古,貌恭而安。摩挲审视,而知为宣圣燕居之像。询其由,黄冠曰:“迩有当道执政者罗封,过水梁,马嘶伏不进,鞭策数四,愈退却,令皂隶视之,报梁石有像,遂起而舆植于此。”靳归所治,以告寮属。幕佐陶景山,力请靳移文取置于江陵崇文阁。任回,打碑像以归。太(泰)定丙寅()秋,余职梅庠,陶君能言其事之本末甚悉。一日于李和甫家塾得其像,呈之令尹景山李公,跃然以喜,而感亦随之,曰:“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吴生,神笔也。千载陆沉,复见今日。抑先圣之灵,昭昭赫赫,遗像所在,自有神物为之守护而?呵。视随文镇石之语,亦固甚矣。”于是捐己俸,命工勒像于石,俾人人瞻仰乎,申申夭夭之容,如获亲炙之久者焉。

  从这则碑记中可以了解到,吴道子所画孔子像,即文中所述之“宣圣燕居之像”,能让“马嘶伏不进”,足可见其神奇。能形成此奇观,与孔子的神圣有关,亦与吴道子的神技有关,即所谓“仲尼,日月也”“吴生,神笔也”。整个故事的缘起与后续发展,都与孔子在元代的重要地位与广泛影响密切关联。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一方面来自无法割裂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与元统治者尊崇孔子的风气有关。元朝初年,当政者对儒家文化并不重视。到了元代中后期,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正是在元代,孔子被尊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种尊崇至少从封号上看已经远超前代。

  在当代,为孔子画像、塑像仍然是很多艺术家   年,我曾随团采访山东文化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南澳州的文化交流活动。这次活动的内容板块之一,是举办《孔子的智慧》展览。展览分为“孔子的生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单元,主要采用《明代彩绘绢本圣迹图》《明代木刻版圣迹图》以及与孔子相关的古代建筑遗迹、孔子生活时代的地图等图片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让当地民众更生动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儒家思想的现代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就选用了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的图片。展厅门口还特别摆放了一尊很有时代感的孔子塑像,吸引观众纷纷前来合影留念。

  无论是黄帝还是孔子,无论是“人化”还是“神化”,实质都是对这些文化符号的特殊化与典型化。这种特殊化与典型化,让这些文化符号得以保持自身的高活跃度与高辨识度,成为真正有生命的符号。

来源:大众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