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71中国古代治水名人范仲淹

一篇《岳阳楼记》,许多学生就记住了范仲淹,笔者当时在读初中,也知道了他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后来又读到了他的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才知道他还参与军事,戊边征战。康定元年(年),他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史上也有人称他为军事家,不过,这一点,笔者在读书时没有读到这个说法。说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治水名人,初见有点诧异。当时,在“学习强国”APP上做题,有一道选择题说“下列人物中不是治水名人的是:A、李冰;B、西门豹;C、李贺;D、范仲淹”,答案选C,因为李贺是唐代诗人,这个笔者知道而且确信,但当时确实不知道范仲淹能治水的。李冰与都江堰、西门豹治水都比较熟悉,至于范仲淹嘛,没见过。于是进行搜索了解,得知:范仲淹以解除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史料记载,范仲淹在水利方面作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为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范仲淹在地方治政、戊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范仲淹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为人为文为官皆有美名,世称范文正公,是笔者较为敬仰的古代名人。《范仲淹二岁而孤》曾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让笔者受到教育。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在母亲改嫁到朱家之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范仲淹勤读不辍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印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从来不会荒废读书时光,即便只是吃咸菜、喝稀粥,在读书这件事上,他始终不会松懈,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为官清廉,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也仅仅是刚够罢了。范仲淹(年10月1日—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年3月27日)

戴运辉于年9月21日开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