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跟团旅游去了曲阜,三孔旅游景区,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孔府,也没到过曲阜。可是,站在孔府门前,读着门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特别是当导游讲解对联中几个“错别字”的时候,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关于孔子,我们都背过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关于孔府,孔庙和孔林,我在电视上见过无数次。这种对于陌生城市的熟悉感,就是被文本和影视影响的结果。而这几年,影视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文本的影响。
从年第一部电影诞生,至今全世界的电影大约在10~30万部之间。电影正在从各个方面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电影意志》的作者王小鲁,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讲到年的热门电影《我不是药神》。读王小鲁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不是在看电影,而是通过电影看世界。他了解电影镜头每一个暗示。就如他所说“电影是欲望的产物”,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带入自己的世界,电影的故事自己的欲望的投射。
王小鲁,电影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意志》中作者把自己对电影的学院派观点转为大众语音,他希望观众可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止看着好玩,热闹,也能通过自己对电影的分析和理解,回味和讨论,建立新的生活态度。这是电影创作人的责任,也是观影者的乐趣。
01导演意志
不管是开始选择一个剧本,还是在拍摄过程中,选择用哪种镜头讲故事,都有导演的主观情绪在。毕竟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是主演做主,也不是编剧说了算,它是导演意志的体现。
导演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会在镜头中找到类似的场面,比如王小帅的《我11》中,父亲驮着儿子去写生,在路上目睹了一个逃犯在慌张地躲避。这些故事就是是导演王小帅的个人经历。
不止是生活场景,个人感受也同样会出现在电影中。在《妖猫转》上映的时候,记者问陈凯歌,为什么电影中的画面看上去都是富丽堂皇的。陈凯歌说,这就是他眼中的盛唐。
观众在观看以后却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唐朝,富丽地有点浮夸,失去了唐朝应有的厚重感。在电影中出现导演个人化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这些镜头语言能不能寻找到共鸣,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有一点值得所有导演注意,那就是表达要真诚。其实个体主体性被社会或者整体覆盖从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每一个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表达还是会有所不同的。不能因为自己的电影的平庸,就要归咎为社会的普遍性造成的,这样的说辞无疑就是不真诚的表达。
在书中有《被文本淹没或成全的生活》一文,这篇文章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我的那次曲阜之行。被文本影响的生活,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经常有,比如大家关于极简的生活探讨,以及对于生活仪式感的过度崇拜。文本是真实的,但是不代表所有的行动者也是真实的有感而发,有些人不过是在复制别人的言论。这就像不真诚的表达,看上去是真的,但是它真的不是。希望《电影意志》能够做一个影响别人观影态度的文本,让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