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南高中校园文化景观之

邓州湍南高中建有一特别的景观:涌泉和泮池。

站在学校大门口望去,涌泉布设方方正正一览无遗,泮池则半圆如月似少女矜持含羞娇嗔,悄悄藏在后面。你会隐隐感觉到,这融为一体的景致的确显得有些博雅灵动,又略略透出几分秀气。正好和校大门正中央大理石背面上“精致校园,幸福湍南”八个大字,相互映衬,耐人寻味。同时坐拥涌泉和泮池,这在县域的所有学校中当属独一无二。

涌泉喷涌时,浮光跃金,暗香溢动,似锦鲤跳跃,活力无限。停歇时又静如镜面,胸纳蓝天,波澜不惊。涌泉之思,让人不得不提清代《增广贤文·朱子家训》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忠言古训。这句话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中国人教人向善,向来讲“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常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湍南校门口的涌泉正直向上,不事张扬,魅力无穷,寄寓湍南学子要牢记教诲,感恩亲人,感念师恩,爱校,爱家,爱国,仁者爱人,永做报恩之人。

泮[pàn]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孔庙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古代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依古礼,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据说,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涌泉和泮池前拥后伴,外方内圆,动静相宜,刚柔并济,时时刻刻与水相依相偎,形影相随。泮池之水静若处子,清澄透彻,池底鹅卵细石,清晰可见,诱人驻足,引人深思。水乃万物之源,就是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有水就有韵味儿。成语“风声水起”、“水到渠成”、“水润无声”等等就蕴含着关于水的美好意味。自古以来,名人雅士对水也是情有独钟的。先贤老子《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告诉我们,像水一样的品格,能包容、滋养万物,利他而内自不求。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古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要争个高低,水则没这么多要求。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水性能容,可随高就低,适应不同环境。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即可把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是啊,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灵活、包容。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做人也应像水一样单纯、坦诚。胸中有沟壑,待人无城府。就如一泓清泉,乍看深不可测,但又纯净透明。

新时代,新学校,新征程。涌泉常涌,泮池长伴,学海研欢。愿涌泉和泮池见证和熏染着曾经在湍南读书及走出的莘莘学子,时刻修炼品行,珍惜似水年华,不断增长学识,莫负大好时光,做才思泉涌心清如水之人,从这里出发,穷山距海,无远弗届,逐梦星辰大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