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东四南大街15号雪莲·亮点文创园里,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创业者侯颖和同事们来到屋顶花园小憩。
微风拂来,手中咖啡馥郁浓香,眼前胡同美如棋盘,身后玻璃穹顶上光影浮动,古典与现代相融共生。这里,有现代化高楼大厦里的写字间看不到的风景。
近年来,利用老城中心疏解腾退的老旧厂房,东城区引入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创企业,腾笼换鸟,培育出42处高品质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年以来,东城区文创园人均、地均文化产值连续保持全市第一。
一个个胡同创意工厂将新的产业带入胡同,给老城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底蕴深厚的胡同给了文创从业者以灵感,一家家文创企业让“文化东城”更加立体、丰富。多了源头活水的老城文化生态也滋养着这座城市里的人。
把城市的过去留给未来
时隔20年,丁平想起初次邂逅英国爱丁堡的古堡酒吧,仍记忆犹新。
“推开岁的辉煌古堡大门,里面扑面而来动感的电子音乐、热情舞动的人们。我好像触摸到了城市的历史,但它又是非常方便现代人的。”这种古今交错,为这位年轻设计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是英国人开展城市更新交出的成果。
“城市更新,简单来说,是对老的、旧的、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地区的改造、改善。”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烨说。在美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在英国,城市更新最初体现在消除贫民窟和对物理空间的改造。
城市老旧区一般都历史悠久,它的更新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既要重视保护,又不能止步于保护,应鼓励活化利用。”赵烨认为。如何利用,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个有名的案例是国王十字街区。国王十字原是英国最大、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和物流工业区,上世纪70年代后工厂纷纷倒闭、市场萧条、居民贫困。本世纪初,国王十字车站启动改造,但最初因历史建筑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等问题,受到批判诟病。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早在年,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曾这样说。国王十字街区在后期更新中,强调了文化、休憩、运动等人文内涵,逐渐吸引高质量企业入驻。如今,这里已成为厚重历史文化氛围、鲜活商业气息并具的城市更新典范。“可见,文化导向的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赵烨认为。
回到北京住进四合院,丁平发现这里能触摸到北京的灵魂。“无论外面多么喧嚣,进入胡同四合院瞬间安静、被围合起来,它是生活本真的样子,是老城跳动的脉搏。”
怀着这份情怀,年,回国创业的丁平租下位于东四十条胡同的北京市计算机二厂老厂房,腾退改造为亮点设计中心,成为北京早期的文创园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北京城市功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曾在老城区伫立了几十年的电子厂、计算机厂、塑胶厂等老厂房转型。保护和再利用老旧厂房,腾笼换鸟,促进存量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城市更新之路应运而生。
这些建筑因承载了某一时代的辉煌而充满历史记忆。它们不是无用的,反而凝聚了城市更新的重要符号——城市的沧桑美感和大时代的乡愁。
“它们是城市的过去,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景观价值不可估量,应该把它们留给未来,实现文化延续和城市再生。”年夏天,站在计算机二厂工业感的铁质大扶梯上,望着胡同的青砖灰瓦、满墙爬山虎像流淌的瀑布,丁平心中的蓝图呼之欲出。
胡同老厂房孕育产业新活力
春水初生,北二环护城河水光潋滟、柳芽鹅黄。滨河路畔,红灰白三色相交的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静静矗立,花园、景观带从园区蔓延而出,与相邻的胡同、地坛公园相接。
这是东城区老旧厂房腾退改造最早的文创园,也是面积最大的。
最初,这里是我国航天科工研发生产基地,年与诺基亚集团合作建成工业园,随着智能手机大洗牌,年诺基亚退出。“曾经倚重制造业的路子走不通了。”航星园常务副总经理郭永喜回忆道。
那时,历经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举办,北京前所未有地站在世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要转变:工业企业规模同比下降32%以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服务业、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如雨后春笋、生机蓬勃。家住东四的秦大妈都猛然发现,“胡同四周一夜之间长出了酒店高楼,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全来采风了。”
年,东城区与中关村管委会合作,将其改造为高科技文化创意园区,面积达13.5万平方米,吸引光线传媒、猫眼娱乐、永航科技等众多文化、科技类公司入驻。“我们要深耕高科技、电子信息,又要立足核心区的文化内涵,科技、文化双管齐下,做高端的首都园区。”郭永喜说。
园内转一转,既有半世纪前的红砖厂房、斑驳墙面,又有现代时尚的欧式坡屋顶、玻璃房,新旧对照,诉说着昨日与今朝。如今,航星园成为创意时代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的集聚地,入驻企业每年创造产值约亿元。
就在航星园重张之时,地坛、雍和宫以南的汇集京城文脉之所,狭窄、老旧的板桥南巷里,人民美术印刷厂老厂房也在孕育着重生。年,伴随老城产业调整,人美厂印刷主业停产,0平方米的老厂房就地改造。
“十几米的挑高,开阔的工作空间,是非常理想的办公场所。”一家设计高端办公家具的企业负责人对这里“一见钟情”,“更独特的还有胡同文化,街坊的一句寒暄,市井间的一声叫卖,也许就能触发设计师的灵感。”
迄今为止,人美厂老厂房仍是东城区面积较小的文创园之一。曾经年产值仅万元,没有增用一分土地,如今创造着年产值4亿元的经济奇迹。
截至目前,东城的老城深巷里,已初步形成了航星园、人美文创园、雪莲·亮点文创园、南阳共享际等42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入驻企业余家,年全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收入亿元,收入总量保持全市前列。
它们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历史肌理,且跟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老城有了新的产业活力。
戏剧界“横店”隐身文化腹地
文化,是东城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地处京城腹地,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故宫、天坛、孔庙等历史文化遗存遍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博物馆、剧院达78家。放眼全国,鲜有比肩者。
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在肥沃的文化土壤里生长。
老巷幽宅静树依。美术馆后街77号,一个大烟囱矗立在静美的院落里,年轻人鱼贯进出、青春的面庞“天然去雕饰”。
以地址冠名,这里取名“77文创园”,创立于年10月,前身是北京胶印厂。当大烟囱、烫金模切机、迂回旋转的钢梯、红砖修葺的老厂房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上世纪时,排练厅里的先锋戏剧表演又会瞬时将人唤醒。
登上顶台,才发现身处文艺的中心。一街之隔是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往西、南、北可见北大红楼旧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扎根这片厚实的戏剧文化土壤中,负责人王雷带领专业运营团队抓住了转型的核心,“将有形的老城工业历史与戏剧东城相融,聚焦影视、戏剧、文创设计。”
入住园区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总面积平方米,被设置成18个50平方米至9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排练厅,面向首都文艺团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每年平均有两百余部原创剧目在此排练,被称为戏剧界“横店”。
“看见大烟囱,我感知到历史和艺术在不断地重塑生活,粗犷中饱含张力,正是最美妙的创作空间。”一束追光打在95后先锋戏剧人橘子身上,口中独白如袅袅轻烟回荡在空旷的厂房上方。
更有鼎鼎大名者,贾樟柯工作室、马可工作室、单立人文化、都市实践建筑、时尚之声等18家知名企业栖身其中,与京城腹地浓厚的艺术养分互为滋养、相融共生。
77文创园只是冰山一角。
南中轴线旁,“大宝SOD蜜”诞生地改造为全国首座非遗主题文创园区,玉雕、景泰蓝等“燕京八绝”技艺传承人入驻,致力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在东四十条、东四南大街,两处亮点文创园以文创、花园与生活美学为核心,各美其美;天坛公园旁,一代北京人最爱的百货批发、珍珠卖场——红桥市场转型“设计+非遗”双赋能的文创园,年迎来本市首家“非遗传播孵化园”落户……
“各个文创园立足‘文化东城’的核心资源,在戏剧、美学、设计、非遗等多元载体上,延伸出无限生长点,呈现文化大繁荣、多姿多彩的面貌。”东城区文促中心主任李嘉说。
城市美好生活新高地
当一个个创意工厂打开围墙,美好翻倍。
宽3米、高20米的空间里,阳光从穹顶玻璃散射下来,洒在粗糙的钢筋水泥墙面上,和谐明亮的弦乐演奏划破寂静,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
去年9月以来,东四南大街15号雪莲·亮点文创园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个名为“偶得”的剧场,被称为世界上最窄的剧场,为在改造中保留老厂房楼梯空间偶然而得,喜爱者众多。
年,伴随东四南北大街整体风貌提升,30多年历史的三友商场彻底关停,转型为文创园。毗邻着胡同、四合院,这座多平方米的建筑里,遍布着“望月”“山友”“子午”等8处、约平方米花园。一楼的“滴水花园”像是胡同一隅,踏过石子路推开小门,就能直接踏进四合院里。
花园、剧场、走廊,负责人丁平说:“这些既不能常年租用,又看起来好像没用,它们是‘无用之用’,不能直接服务于入驻者变现,但它是精神滋养,是园区的灵魂和生命。”从12年前的亮点设计中心到现在的文创园,人文、美创、花园一直是她的初心。
“无用之用”让这里变得生动。初春午后,因未设计工作室的设计师们有的到楼顶花园晒太阳,有的串胡同、撸猫,“创意不是钻到高楼大厦里想出的,而是自然流淌出的,浸染在胡同、烟火气、花园诗意里,创意会野蛮生长。”因未负责人、耶鲁大学毕业的设计师侯颖说。
不光入驻企业青睐,一拨拨文艺青年们也来此听音乐会、看展览、参加文艺沙龙。文创园正在张开怀抱,将城市生活美学带向商区、街区,带给城市中的人。
在隆福寺街区,这样的城市意象更为浓重。步入其中,很难想象这些没有围墙、复古时尚的建筑曾是商场仓库、食堂、配电楼。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拉斐尔……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出现在木木美术馆太空感的银色外墙上。隆福大厦顶层四合院,红墙、黄瓦、绿松尽显皇家气派。
自年隆福寺一期亮相以来,这个拥有近年历史的古老街区,一跃成为新晋潮流打卡地。三两好友打卡网红餐厅、书店、咖啡厅,在“美好生活市集”买古着、品尝豆汁儿味冰激凌。
文创园区的蓬勃为街区更新注入生机。目前,东城正在致力于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约1.5公里半径范围内,人们既可领略故宫的皇家风范,也可到国际化消费地标王府井“买买买”,还可到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隆福寺享受“文化盛宴”。
一个个文创园,打开围墙,与商区、街区、社区、城区相融。在东四北大街西侧胡同深处的南阳共享际,普通戏剧爱好者们排练演出,成为“戏剧共享生活社区”的一员;中轴线南端的金隅龙顺成文创园,不仅是市民身边的公园,其中的京作博物馆还是非遗体验地……
只有鲜活的更新设计,才能将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传导到建筑空间中。在古都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相辉映中,一个个胡同创意工厂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聚集地,更是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高地。
就像芒福德所说,“城市必须回归丰富人性、发展人的潜能和提供心灵栖息场所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胡同创意工厂,正在不断地点亮文明、焕活老城、滋养心灵。
对话专家
放眼全市,北京文创产业和园区发展如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记者(以下简称“问”)采访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奚大龙(以下简称“奚”)。
问
北京发展文创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奚: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源深、文脉广、文气盛,是大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其深厚的文化资源与底蕴是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和园区的核心优势,尤其是作为核心区的东城区,汇集了厚重的文化历史资源,具有天然优势。
问
北京文创产业园区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
奚: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正处在从不断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成效卓著。一是文化产业园区品质高、特色强,形态各异、特色鲜明,既有产业规模过百亿元的大型文化园区,也有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专业化园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就是“文化东城”特色鲜明的品牌。二是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成为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地标。老旧厂房改造与促进城市更新和文化创新发展之间形成多维联动,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助力产业发展、支撑美好生活的新型文化空间,孕育出一批效益好、成长性高的优质文化企业。同时,园区还打开围墙与街区、社区互动,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问
北京文创园发展面临哪些瓶颈,有何提升建议?
奚:伴随首都城市更新的脚步加快,“老城不能再拆了”,腾退空间不断释放,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入驻率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全球疫情形势下,企业对园区房租成本和服务成本更加敏感。这种情况下,建议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做好顶层设计,针对园区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大扶持力度,形成高效联动协调服务机制。建议园区积极营造产业生态,聚焦高端高新环节,创新服务体系,主动融入街区、商区、社区,推动文化园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