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地处上海西北部,南宋嘉定十年()建县,以年号命名,这是比较少见的。它当时设置的依仁、循义、服礼、乐智、守信五乡又以“仁义礼智信”定名。在建县之初即兴建了嘉定孔庙。宋元时因地方士子中举较少,人文不盛,所以募款造法华塔,又名“文峰塔”,以其振兴乡里文风。
嘉定是上海文物大区。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采集到新石器时代遗物,发现了自战国以来各个时期的遗址、墓葬,地面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
南翔寺、古猗园、嘉定孔庙、秋霞圃和出土的楚国郢爰、唐宋元明清墓志、碑刻、书籍、墨书文字、文房四宝、书画折扇、金银玉器等等,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融进嘉定城的发展繁盛中。
一、战国秦汉——复苏中的嘉定
在这么多年的考古工作中,我一直觉得嘉定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先看年,考古学者在嘉定外冈发现了一座战国楚墓,主要随葬有泥质陶“郢爰”3块,为仿楚金郢爰的明器,出土的陶器组合与楚文化高度一致。这座楚墓是嘉定和上海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它证明了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经深入到上海地区,同史料记载的上海在春秋时期属吴国,后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相传为春申君的封邑相吻合。
图1陶郢爰年、年,嘉定还发现了两座汉墓,这也是上海最早发现的汉墓,随葬有陶鼎、壶、盒等,葬制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汉一直延续中央集权制的反映。在安亭还发现了一口汉代水井,由九节泥质灰陶圈叠置而成。
图2陶井二、隋唐五代——发展中的嘉定在嘉定发现的唐代遗迹主要有墓葬和石经幢。唐代墓葬发现了2处5座砖室墓,出土的2方砖墓志,记载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墓主人的姓氏、籍贯、事迹、生卒年月、葬地、放置墓志原因等。仅存拓片的“唐故京兆宋府君墓志盖”,边长45厘米,刻隶书和牡丹花纹。上海唐代墓志共发现7方,唯此方为1合,志盖隶书,尺寸相对也较大。上海发现的最早的砖室墓和墓志就在唐代。
图3墓志盖拓片石经幢由里人莫少卿于唐咸通八年()和乾符二年()建,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国期间遭兵焚,残毁散落路畔。年修复古猗园时,搜集散落的经幢残块拼合,并分别立于微音阁和南亭前。这两座经幢同松江唐大中十三年()石经幢一样,造型挺拔,雕刻精美,展示了唐代上海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图4石经幢三、宋元——崛起的嘉定在嘉定发现的宋元遗迹比较多,有墓葬、古船、水闸等。我们先看宋代的墓葬,主要为砖室石板墓,青砖砌筑,顶部盖石板。随葬品有铁牛、瓷器、钱币、铜镜、釉陶瓶、墓志、买地券等。从唐代的砖室墓变成了宋代的石板砖室墓。上海出土铁牛的墓葬都是宋墓,买地券最早也发现于宋墓中。北宋嘉祐七年()乐善居士赵铸夫妇墓是上海发现的最早的宋代墓葬,志文记载了赵铸乐善好施,重点表现在灾荒年出钱出米,“以待饿者,使苏民无流离之苦”;皇祐年间(—)疫盭(lì)肆虐,“骼胔盈路,君顺乡俗仪,敛席荧之,仍佣僧诵浮屠书,以赞其往”;平时出钱出力,修路建桥等。
赵铸夫人墓室四壁用纸包裹的糯米浆砖块砌成,比较特殊。砌法是将糯米烧熟后捣成浆,掺入石灰、黄沙制成砖块状,再用皮纸把糯米浆块包起来,乘其未完全干透时错缝叠砌,这样便利用了它的柔韧性,填补了缝隙,使四壁牢固不渗水。这个纸张也是上海发现的最早的纸,是用桑皮做的,也是上海北宋造纸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孙载家族的墓地已经被破坏了,但还是发现了孙载的父亲孙偁和婶婶刘氏的墓志,记载了孙偁年轻时一边农耕,一边训导乡里子弟,经过他长期的努力,使孙家发展成百余人的大家庭,生活逐渐丰裕。孙偁的弟弟孙岳、儿子孙载相继学有所成,考取进士,步入仕途。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孙氏逐渐发育成嘉定历史上首个科举和文化世家。其中孙载不仅宦迹遍及陕西、浙江、广州,被称为循吏,他还钟爱先贤遗墨,曾藏有唐代王维的《雪图》,还和大书法家米芾一起鉴赏书画,并同游广州,是上海最早的收藏鉴赏家。
孙偁墓志的撰文者钱藻是北宋皇祐五年()进士,历官枢密直学士、开封府知、翰林侍读学士等。博学多识,文辞名动一时,有文集《龙川集》。书丹者章楶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进士,直龙图阁、知庆州、同知枢密院事等。宋元丰(-)间,章楶任华亭盐监,因爱青龙镇风土人情,所以定居于青龙镇。志文隶书,数百字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毫无松懈之意,是难得的佳品。篆盖的韩正彦是当时的昆山县令,篆字端庄肃穆而又极富装饰意味,与北宋后期金石学、古器物收藏的兴起是密切相关的。
图5孙偁墓志铭年嘉定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南宋周知柔家族墓,在这个墓地中也出土了铁牛、铜镜、瓷盒等随葬品,还发现了六方墓志,墓志是三代人的,包括周知柔夫妻,他的长子夫妇、次子和孙媳。这些墓志记载了周知柔家族从祖父周寀,保义郎致仕至孙子君锡,都在朝廷供职,为仕宦之家。特别要提出刻写周知柔夫妇墓志的张允成是当时吴门刻工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他参加了《平江图碑》的篆刻,平江图碑高2.76米、宽1.48米,是中国古代留存至今最大、最早、最详细、最完整的城市碑刻地图,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罕见的巨幅古代城市图。
图6张允成镌周知柔家族墓志谭思通夫妇合葬墓是上海已发掘的宋墓中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这是在宝山发现的,当时也属于嘉定。墓中发现了1尊陶人像,2件陶屋模型,20多件金银饰件、11件漆器及墓志铭,记载了谭思通的事迹。墓志的撰写者谭友谅为谭思通长子。书法端庄沉着,收放合度,有一种清雅静逸之气。谭友谅的妻子赵淑真的墓志也是由谭友谅撰写的。发现的谭氏家族墓中的1件龙簪,是用很细的金丝编出来的,内部镂空,体现出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
图7金丝龙簪
图8吕处淑墓志这是咸淳三年()吕处淑的墓志,为丈夫王子昭撰文书丹。王子昭当时是嘉定县学的学正,还先后两次捐田三千多亩,充作嘉定县学的学田,促进了家乡嘉定县学的建设和发展。嘉定的县学能走到全国的前沿,今天能成为中国科举博物馆,这些文人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封浜宋船出土于明代以前的吴淞江古道内,在今天的吴淞江北岸以北约米处,为南宋时期的吴淞江远较今天宽阔提供了实证。此船的特点就是船头是方形的,平底,与《宋史·兵志》上记载的“防沙平底船”吻合。当时发现的时候它是残损的,但是经过测算,它的总长大概在10米以上,船上主要装的是瓦和砖。嘉定人朱清、张瑄在宋末元初就是通过沙船把江南的粮食运到了元大都北京,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不是因为朱清和张瑄他们把大量江南的粮食物资运到元大都,元代是很难维持的。
图9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上图是年发现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中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被评为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水闸遗址的工艺是非常考究的,石板都是用铁锭隼扣合,石板下面整个铺了一层木枋,木枋下面铺了木梁,木梁下面又是密密麻麻的木桩,木桩有上万根,而且每一根木桩上都有墨书文字,记载:如这是第几根,是昆山县哪个乡的谁家的,说明当时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再讲到南翔寺遗迹,除了对南翔砖塔、万佛宝塔、普同塔保护修缮外,我们还对南翔寺的古井、山门和钟楼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为研究南翔寺的历史变迁、寺院建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年、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对法华塔进行了纠偏及复原修缮。复原了斗拱、腰檐,木结构底层围廊、平座栏杆以及塔顶筒瓦屋面。清理了天宫和地宫,内供奉了一批珍贵文物。地宫里发现的石函、佛教造像、玉舞女、玉鱼、玉母子猴、玛瑙羊距骨、水晶蝉等,可以说每一件都是精品。法华塔又称文峰塔,寄托了百姓对科举入仕的深切希望。
图10玉舞女四、明清——繁盛的嘉定在嘉定发现了多处明代望族墓地和嘉定城北水关遗址等。
年建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时发现的唐时升家族墓,从元至明,在近年的时间内,至少十一世的家族成员葬在前后两个墓地内,“祖今居第,前后坟茔”,且整个墓地的布局如出土的《唐氏第墓》记载“依齿次序列葬不可紊乱”。年发现的宝山杨行明成化十二年()大兴县丞韩思聪墓,随葬毛笔和四书,也就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年被村民擅自挖掘的澄桥村宣昶家族墓地,俗称宣家坟,发现明成化七年到十四年(---)的“说唱词话”和一种南戏《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南戏和词话说唱刊本,这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和唱本发展过程的研究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发现,通过它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戏曲、说唱文学和小说相继的发展过程。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宝山刘行发现了早年被多次破坏的兵部左侍郎张任家族墓,这是嘉定等级最高的明代墓葬,考古清理出墓圹、石翁仲、石马、御碑等,充分肯定了张任的功勋。
此外还有年清理的宝山顾村朱守城夫妇墓,随葬文物多件,最有代表性的为嘉定竹刻名家朱小松透雕的“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筒,23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的折扇,14件文房用具包括笔筒、笔插屏、砚台、镇纸、印盒等。
图11朱小松竹刻刘阮入天台香筒年考古清理的嘉定江桥李先芳家族墓,墓中发现了宣纸,而且是官宣,整刀宣纸的一侧有“官”字戳记。年考古发掘的北水关遗址,为嘉定古城四座水门之一,不仅是水利设施,同时还具有防御功能。嘉定县志记载,嘉靖年间,海上倭患猖獗,募民资建北水关,以抵御倭寇入侵。
图12北水关遗址发掘现场(何继英系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系作者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系列讲座第四场“嘉定——以文化人到以产兴城”上的发言。由澎湃新闻实习生吴若凝整理,文稿经作者审订。)(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