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天下第一庙
孔庙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72贤人的地方,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
到了孔庙跟前,只见一个高高的古城墙,上有四字匾额“万仞宫墙”。持着昨天购买的“三孔”联票,进入宫墙内,迎面是一道高高的牌坊,金声玉振坊为孔庙第一道门坊。“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处以“金声、玉振”来表示奏乐的全过程,比喻孔子的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
随着参观的人流穿过了棂星门,绕过奎文阁,我们便来到了孔庙的十三碑亭。历代帝王,官员,士人的碑碣石刻大多集中于此。院内古树参天,残碑断碣,令人发怀古幽思。可谓“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看这些碑文时,需细细观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几通碑:第一是成化碑,仰视高大壮观的成化碑,刺入眼帘的,就是碑身靠上半部那一道自左向右用水泥糊起来的深深裂缝,如此扎眼醒目,无可抹煞,龟趺螭首,肃然默立,平添几分悲壮。那碑身上的刻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巍然凛凛。
据导游讲,此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所立,以表彰孔子的儒学精神。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的红卫兵,用拖拉机拉倒砸碎,现在的碑是修复的,仍然可见碑身上的裂痕,可见那场政治风暴的巨大力量。奇怪的是后边的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立的巨大石碑并没有被砸碎,也没有修复的痕迹。据导游说是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所以此碑才幸免于难。还有一通巨大的石碑是清朝康熙皇帝所立,碑额精美绝伦,驮碑的赑屃也昂头挺胸,精神十足,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这些驮碑的动物,人们习惯叫“龟驮碑”,实际上它的名子叫“赑屭”,是神话传说中龙的儿子。“龙生九子不成龙”,赑屭的特征是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能长寿,所以统治者要用它来驮御碑。
出得碑林,便是杏坛。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讲学之所,《庄子.渔父》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杏坛之后就是大成殿了。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最重要的地方。它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建于雍正七年,重檐歇山,面阔九间,用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龙柱10根,高浮雕蟠龙及行云缠柱,为它处殿宇所少见。内外悬3副对联。门外为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联;前后内金柱分悬清高宗书“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和“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对联。年“文化大革命”初起时,大成殿内的文物受到破坏,现存龛像匾联均为年照原样复制版。
大成殿的外部造型,很像故宫的太和殿。最特别的地方,是支撑大殿的28根立柱,全部是石刻龙柱,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据说这些龙柱已经达到了皇家规格,所以为了避讳,每当皇帝前来祭祀,这些柱子都要用红绸子蒙上。殿内供奉着孔子像,上有康熙御笔“万世师表”,乾隆御笔“斯文在兹”。个人比较喜欢康熙的字。
出了大成殿,再经过寝殿、诗礼堂,我们便来到了孔庙最后一个景点——鲁壁。据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人孔鲋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使得孔子之道能够保存下来。后人为了纪念孔鲋藏书的功绩,在此仿制了一堵红墙。
游罢三孔,那亘古不变的自然和世事沧桑的历史在胸中回荡起伏,难以忘怀。毫无疑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孔子永远是一座泰山,后人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他。就像你可以登上泰山,把泰山踩在脚下一样,你也可以嘲笑孔子的学说,你可以任意抨击甚至再一次刨坟掘墓,但是你永远无法否定孔子的意义和价值。何况,对于每一个正统的中国人而言,孔子的学说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里,早已融入他的生活里,他的思维和他的观念里,或多或少无可避免。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博客剑梅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