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但奉祀的又不限于孔子一人,还有从祀的“四配”、“十二哲人”、“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可以说,奉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历朝累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中的最优秀人物。能配祀孔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荣光,其道德文章必是取得了一流的成就。在民国八年(年)的最后一次排位中,历从祀孔庙的“大儒”总73人,列东厅第22位是一位兰溪人,仁山先生金履祥。
笃实治学理学中坚
金履祥在幼年时就表现出极聪慧的天赋,《元史》上说,“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可贵的是,天资聪颖的他在少年时代,能够己勉励自己勤奋求学。根据他的门人柳贯在《行状》中的记载,他在十八岁时,“试中待补太学生,有能文声。”可见他不但学有所得,于科场得胜,而且善于词章之学,能写一手好文章。
后来由于受当时的学风和金华地区特有的背景的影响,再加上他自己的个人经历的缘故(他的二哥金弥高早年就研习程朱之书,王柏在其郡邑授学之时,他的父亲就意欲让弥高前往受学。但不幸弥高早夭,未能如愿),金履祥摒弃了举子业转攻理学研究,此举颇有完成二哥未竟之志的用意。在学友王相(王柏族弟)的书信推荐下,履祥终于得见王柏并投身门下。不久他又随王柏向何基登门求教,从而正式成为何、王二人的弟子,多年来的求学心愿终于实现。
此时,他23岁。可以说,从23岁至43岁王柏去世(),是他的求学阶段。其间,何基于咸淳四年()冬去世,时履祥37岁,登门求学前后达十五年。从这些经历来看,二位老师无疑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王柏,二十年间,他几乎“无日不陪(王柏)书册、几杖之右”。王柏对他的影响可想而知。和王柏一样,他于学术方面涉猎极广:“凡天文、地形、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事实上,他